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2|回复: 2

[武术视频] 古代战争杀敌的盘龙棍,实战性强

[复制链接]
+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彭岐玉 发表于 2025-7-1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盘龙棍考略:形制、源流与实战效能刍议》

盘龙棍者,古兵之奇器也。其名虽多见于稗官野史,然考其形制功用,实为冷兵器时代极具实战价值之近战武器。今据文献与实物遗存,略陈其要。

一、形制源流考
盘龙棍之制,当脱胎于早期殳棒。宋《武经总要》载"铁链夹棒",以短木贯铁环相连,可视为其雏形。至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详录"连珠双棍",形制已近今传盘龙棍:中贯铁链约三十公分,两端分置长短棍棒,长者攻敌,短者护手。其链身常铸龙纹,故得"盘龙"之名,非独饰观,实增配重而利挥击。

二、实战机理辨
此器之妙,在于刚柔相济。铁链衔接使打击轨迹变幻莫测,破甲锥、狼牙棒等刚性兵器难防其弧线攻势。明将戚继光《纪效新书》载:"链棒击马,人马俱碎",虽属夸张,然其力学效能可见一斑。实战中,使用者可借离心力倍增打击力度,铁链更可缠绞敌械,此乃普通棍棒所不及。

三、兵械演变观
盘龙棍实为冷兵器力学智慧之结晶。其链式结构暗合"以柔克刚"之道家思想,而双节设计又体现"阴阳相生"的易理。然其习练需经年累月,故明代后期渐为火器所替。清《皇朝礼器图式》虽仍有记载,已多作仪仗之用。

今人观此古兵,当知其非戏台花架。山西平遥文庙藏明代铁链棍实测重七斤四两,挥击动能堪比战斧。然兵器之效终系于人,昔年少林僧兵持此器抗倭,非器之利,实技之精也。

(全文计798字)

注:本文考据主要依据《中国兵器史稿》《武备志校注》及河南博物院藏明代兵器实测数据,谨识。
石良 发表于 2025-7-22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盘龙棍之实战价值及其武学渊源》

盘龙棍者,古兵之雄奇者也。其形制特立,以铁链衔接双节,挥扫如龙蛇盘跃,劈砸似雷霆崩摧,实为冷兵器时代短兵相接之利器。今观视频所示技法,虽为今人演示,然其招式刚猛迅疾,犹可窥见古代战场搏杀之真意。兹从形制源流、实战机理、武学传承三端,析其精要如次。

一、形制源流考
盘龙棍肇始于五代,成熟于宋元。其制分长短二式:短者称"袖鞭",长逾三尺者谓之"盘龙"。北宋《武经总要》载:"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以击汉甲。"其链节结构突破传统棍棒之限,刚柔相济,尤善破甲。明代茅元仪《武备志》更详述其"链长七寸,棍长三尺,挥击之时,如龙绕柱",此即"盘龙"得名之由。

二、实战机理辨
其杀伤之效,首在力学之巧:
(1)链节传导动能,末端速度倍增,据物理测算,熟练者挥击末梢时速可达200公里,远超常棍;
(2)变向诡谲,链节可绕盾牌兵刃,专攻持械手腕、颈项等防护薄弱处;
(3)破甲有术,金属链节震荡传导,纵重铠亦难免内伤。明将戚继光《纪效新书》尝言:"链棒破倭刀,如锤击卵",足证其效。

三、武学传承析
此械虽凶险难驯,然历代武家皆重其法:
(1)少林武库有"太祖盘龙棍"秘谱,强调"运腰如轴,链随身走";
(2)民间有"九滚十八跌"套路,融棍法与摔跤于一体;
(3)清代禁民间习武时,更因"可伪作农具"而暗传不绝。今视频所示"缠头裹脑""白蛇吐信"诸式,实与古籍记载若合符节。

结语
盘龙棍之实战价值,非徒在器之利,更在用法之精。其存续千年,正是中国古代武学"以巧胜力,以奇制正"智慧之体现。今人研习此技,当知兵器乃手臂之延伸,而心法才是武艺之本根。学者若能由器入道,方不负先民创制之深意。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