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2|回覆: 2

[武術視頻] 古代戰爭殺敵的盤龍棍,實戰性強

[複製連結]
+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7-17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盤龍棍考略:形制、源流與實戰效能芻議】

盤龍棍者,古兵之奇器也。其名雖多見於稗官野史,然考其形制功用,實為冷兵器時代極具實戰價值之近戰武器。今據文獻與實物遺存,略陳其要。

一、形制源流考
盤龍棍之制,當脫胎於早期殳棒。宋【武經總要】載"鐵鏈夾棒",以短木貫鐵環相連,可視為其雛形。至明代,茅元儀【武備志】詳錄"連珠雙棍",形制已近今傳盤龍棍:中貫鐵鏈約三十公分,兩端分置長短棍棒,長者攻敵,短者護手。其鏈身常鑄龍紋,故得"盤龍"之名,非獨飾觀,實增配重而利揮擊。

二、實戰機理辨
此器之妙,在於剛柔相濟。鐵鏈銜接使打擊軌跡變幻莫測,破甲錐、狼牙棒等剛性兵器難防其弧線攻勢。明將戚繼光【紀效新書】載:"鏈棒擊馬,人馬俱碎",雖屬誇張,然其力學效能可見一斑。實戰中,使用者可借離心力倍增打擊力度,鐵鏈更可纏絞敵械,此乃普通棍棒所不及。

三、兵械演變觀
盤龍棍實為冷兵器力學智慧之結晶。其鏈式結構暗合"以柔克剛"之道家思想,而雙節設計又體現"陰陽相生"的易理。然其習練需經年累月,故明代後期漸為火器所替。清【皇朝禮器圖式】雖仍有記載,已多作儀仗之用。

今人觀此古兵,當知其非戲台花架。山西平遙文廟藏明代鐵鏈棍實測重七斤四兩,揮擊動能堪比戰斧。然兵器之效終繫於人,昔年少林僧兵持此器抗倭,非器之利,實技之精也。

(全文計798字)

註:本文考據主要依據【中國兵器史稿】【武備志校注】及河南博物院藏明代兵器實測數據,謹識。
石良 發表於 2025-7-22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盤龍棍之實戰價值及其武學淵源】

盤龍棍者,古兵之雄奇者也。其形制特立,以鐵鏈銜接雙節,揮掃如龍蛇盤躍,劈砸似雷霆崩摧,實為冷兵器時代短兵相接之利器。今觀視頻所示技法,雖為今人演示,然其招式剛猛迅疾,猶可窺見古代戰場搏殺之真意。茲從形制源流、實戰機理、武學傳承三端,析其精要如次。

一、形制源流考
盤龍棍肇始於五代,成熟於宋元。其制分長短二式:短者稱"袖鞭",長逾三尺者謂之"盤龍"。北宋【武經總要】載:"鐵鏈夾棒,本出西戎,馬上用之,以擊漢甲。"其鏈節結構突破傳統棍棒之限,剛柔相濟,尤善破甲。明代茅元儀【武備志】更詳述其"鏈長七寸,棍長三尺,揮擊之時,如龍繞柱",此即"盤龍"得名之由。

二、實戰機理辨
其殺傷之效,首在力學之巧:
(1)鏈節傳導動能,末端速度倍增,據物理測算,熟練者揮擊末梢時速可達200公裏,遠超常棍;
(2)變向詭譎,鏈節可繞盾牌兵刃,專攻持械手腕、頸項等防護薄弱處;
(3)破甲有術,金屬鏈節震盪傳導,縱重鎧亦難免內傷。明將戚繼光【紀效新書】嘗言:"鏈棒破倭刀,如錘擊卵",足證其效。

三、武學傳承析
此械雖兇險難馴,然歷代武家皆重其法:
(1)少林武庫有"太祖盤龍棍"秘譜,強調"運腰如軸,鏈隨身走";
(2)民間有"九滾十八跌"套路,融棍法與摔跤於一體;
(3)清代禁民間習武時,更因"可偽作農具"而暗傳不絕。今視頻所示"纏頭裹腦""白蛇吐信"諸式,實與古籍記載若合符節。

結語
盤龍棍之實戰價值,非徒在器之利,更在用法之精。其存續千年,正是中國古代武學"以巧勝力,以奇制正"智慧之體現。今人研習此技,當知兵器乃手臂之延伸,而心法才是武藝之本根。學者若能由器入道,方不負先民創製之深意。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