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89|回復: 0

[训诂学] 【每日一字】期·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複製鏈接]


0fea80134b684294308cee1cb785bfe6.jpg
cacad4b1fde717a5ece37a952d5b4b66.png

  几年前还是学生或者现在正好是学生的人,对于期中和期末,想必是不会陌生的。在中国,一学年一般分为两个学期。期中期末,是一学期内划分的两个阶段,这时候一般都会举行考试并报告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于是期中考试来了,『哀鸿遍野』,期末考来了,更是『哀鸿遍野』,各门功课争奇斗艳上场,学生则各种求划重点。

1f087dc5a573954f7b881e86bf7dd39c.jpg


  金文的期,或者从日其声,这一字形到战国时期演变为从日几声或丌声;或者从月其声,这一字形渐渐演变,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字。

ea7b0860e32a35ccb3a5f6758cac871f.jpg


  日和月,都是古人用以判断大致时间的对象,昭示着时间和日期。在白天或者夜晚的某一个时刻,人们相约见面,这就是期。〖说文解字〗言『期,会也』,会者,合也,期者,邀约之意,所以期其实就是相约某一个时间会合、见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期的字形和内涵,欧阳修的那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特别符合:月亮爬上柳树枝头,明月皎皎、杨柳依依,『他们』相约在这一时刻。

0e6bcf2adc4517c6ec59cc141c8a4e42.png


  由此引申,期也就有了约定、约定的时间、选定的日子、日期等等意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里〖氓〗的这句,就是女子先申明不是自己耽误了日子,而是男方没有请来媒人,不合礼仪。后来才说要把秋天作为约定的日期(婚期)。这个期,就是男女双方事先商定好、选定好的一个日子。如果耽误规定的期限,没按照约定的日期做某件事,便是愆期、失期、负期、违期,与失信、失约是一样的。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其实还应该加上一句:一言已定,必不失期。我们约定了这个日子,就不要失约了。

a1cbfee6b67966761848ad02ffba3bad.jpg


  不过有的时候因为某些原因,时间定不下来,约定的日子一再错过,甚至已然预料到所约之期对方是不会到来的,这时候人们就充满着度日如年的心情了。离别相送,口语里说『什么时候回来啊』,文雅一点大概就是『何处是归程,何日是归期』。而到了原本应该归来的日子,离人却依旧未归,就只好倚栏远望,不断忆归期、数归期、盼归期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颇有这种伤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归来的日子尚未定,回家的日期还没个准音,巴山淅淅沥沥下起了秋雨,织成一张网,缠绕得让人无法挣脱这万般愁苦相思。

32afea0d7ed230180920fe565cd8576e.png


  因为约定,这个选定的日子也就非常让人期待,这种翘首以待的心情,也就渗入了文字之中,期就引申出了期待、期盼之意。人生当然应该有希望、有所期盼的。从古自今,对于安邦治国的杰出人才,人们总是抱以极大的期盼、期待。以东山再起的谢安为例,他就是一直备受文人推崇和仰慕的,中国古代历史那么厚重,留名千秋的人何止千百,但谢安好像又是其中非常突出和不同的一位。他从外表到气质,从道德到能力,从志趣到追求,都十分契合着当时的文化氛围,也极其符合当时人们的期待。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有这么一个人,恰好在这么一个时候,以这样一种姿态出现,怎么能不令人推崇向往!于是当时的人们将天下苍生的希望,寄托在谢安身上,对他有所期待,对他充满期盼。

ba8f1eae0787c070c5edeb534d2e5901.jpg


  以上这些意义都读作qī,但是期还有一个读音:jī。古人将满一年、一月称之为『期』,所谓期年就是一周年,期月就是一整月,大概就是因为期是约定的时间,就好像年月有一定的规律一样。

a24680a122302bca2ee1a3175069fd85.jpg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唯期去年人依旧,前盟不负,年年此会同。(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7f43d4b269fdf8543490300b1a11aa9d.jpg
c220a14308e41cc95445c94c72664806.png
5b6e8719067682cd15690451c4d96c07.png
77a0686220907ff3984c86c6c18dfa32.jpg
a7c251aa8bd941ec51d34486a046d3ca.jpg
d7db7379bdec7344b0f1cd2d106a9e4d.png
武界往 發表於 2025-7-14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期":从天文历法到人文约契的语义嬗变》

"期"字构形之演变,实为华夏先民时间观念具象化的生动见证。金文"期"或从日其声,或从月其声,此二形制并行于战国,前者演化为从日几声,后者则定型为今貌。许慎《说文》训"期"为"会也",段玉裁注云:"日月所会,谓之时限。"日月交替本为自然周期,而先民取象于此,正见其"观象授时"的智慧。《周易·系辞》所谓"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恰可诠释"期"字取象日月之精义。

考"期"之本义,当为"约契之时"。《周礼·地官》载"凡民讼,以地比正之;地讼,以图正之",郑玄注"正之"即"期会决断"。此"期会"二字,正存古义。欧阳永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句,非惟摹写情人幽会,实暗合"期"字从月之构形原理。月升时刻可测,约期乃定,此即《仪礼·士昏礼》"请期"之制的民俗遗存。

由时间约定引申为时日本身,《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即用此义。至若《诗经·卫风》"秋以为期",则特指婚约之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文献中"期"多具契约属性,《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嬴曰:'寡君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从子而归,弃君命也。'"杜预注:"言已受命有期限。"此"期"已含法定义务,违期即构成"愆期",如《易经·归妹》"归妹愆期,迟归有时"所示。

今人所谓"学期""期限",实承古义而广之。然考诸教育制度,《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的阶段性考核,与今之"期中""期末"考试制度遥相呼应。惟古人更重"时"与"信"的辩证关系,《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期而不至,失信也",皆强调守期即守信的人文精神。

一字之微,可窥文明。自天文历法至人文约契,"期"字演进的轨迹,恰是中华文明从自然观察到伦理建构的缩影。今人用"期"而不察其深意,犹月行中天而不知其所以然,岂不惜哉?
无人者 發表於 2025-7-22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期":从天文历法到人文约契的语义嬗变》

"期"字构形之演变,实为华夏先民时间观念具象化的生动标本。金文"期"字或从日其声,或从月其声,此二形制恰如《周髀算经》所载"昼参日影,夜考极星"的古老测时传统。许慎《说文》训"期"为"会",段玉裁注云:"日月相推以明时,人相约以定时",揭示出该字兼摄天文观测与人文约定的双重属性。

考诸文献,《周易·归妹》"归妹愆期,迟归有时"已见时间约定之义,《仪礼·士冠礼》"吉月令辰"郑玄注"辰谓期日"更明言其作为特定时点的社会功能。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之句,实暗合《诗经·陈风》"月出皎兮"的古老意象,这种以月相为约的习俗,可追溯至《夏小正》"九月授衣"的物候历法传统。

"期"字语义场之拓展,折射出礼乐文明的深层结构。《左传·昭公元年》"会朝之言必闻于表著之位"杜预注:"期会在朝",可见其由私人约契升华为公共仪轨的轨迹。至若《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的学期制度,则是将自然周期转化为文化节奏的典型例证。今人所谓"期中""期末",实承《周礼》"岁终则会"的考课古制,贾公彦疏"期犹会也"正点明考核制度与时间节点的内在关联。

"期"字所蕴含的信用伦理,尤值深味。《春秋谷梁传》云"期而相与,固请而期",范宁注:"期,信也"。这种将时间承诺与道德约束相绑定的观念,在《管子·枢言》"期于至善而不犯期"中得到强化,形成"言必信,行必果"的君子之道。今学子畏考试如"哀鸿",然《论语》"学而时习之"的"时"字,恰与"期"字互文见义——学问之道,正在于把握时间节点而践履不息。

一字之微,可窥文明之大。自甲骨刻辞至简牍文书,"期"字始终维系着天人相应的古老智慧,既是观象授时的科学结晶,更是礼信文明的活态传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