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86|回覆: 2

[漢風漢茗] 單叢的種類太多,搞清楚這些就夠了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8-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兩個說法:一是因爲茶葉長在當地的黃土壤上,俗稱鴨屎土;二是因爲茶農怕別人偷自己的茶樹,故意醜化茶名。

因茶名不雅,後被更名爲『銀花香』,原因是其香型類似於金銀花的香氣。

雪片,是鳳凰茶區對冬茶的一種節氣稱謂,代表一年中最後一季產的茶。


一般情況雪片在10月中旬即霜降前採制,此時晝夜溫差大,製作的單叢花香艷麗,滋味鮮爽。再隔半月,熟焙暖化,讓其香融入湯水,水中含香,香水交融。


ba4dd0740472213b766bff25a4cf9faf.jpg


看完這些以後,是不是感覺鳳凰單叢的分類很複雜?


究其原因,還是因爲鳳凰單叢是屬於烏龍茶。烏龍茶獨特的工藝,哪怕是同一棵茶樹,都可能因爲採摘、製作、保存等產生獨特的香氣。


茶香很複雜,哪怕是被香型所定義,但往往一種茶也可能含有多種香氣,像這種花,又像那種花,還像水果、奶油、堅果、蜂蜜等香氣。


要區分記憶這些香型,還是要多喝多對比才能掌握,這也是鳳凰單叢極具魅力的地方。

戴沿柔 發表於 2025-4-14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單叢茶品鑑芻議:名實之辨與香道探微】

鳳凰單叢之品類繁複,實爲烏龍茶工藝精微之見證。今就茶名源流、節氣特徵及香型本質略陳管見,以正本清源。

一、名實考辨:鴨屎香名相之真諦
"鴨屎香"更名"銀花香"事,恰合【周易·繫辭】"正名辨物"之旨。茶農以俚語命之,非惟防盜,實暗合"大巧若拙"之道家智慧。金銀花香氣清冽通透,較原名更得"雅俗共賞"之妙,此乃名物相稱的當之例。然需知茶名更易不改其質,猶【莊子·逍遙遊】所言"名者實之賓",品鑑當以實質爲重。

二、雪片茶之時令哲學
"雪片"之稱深得【月令七十二候】要義。霜降前採制,恰應"秋收冬藏"之理。晝夜溫差成就的"花香艷麗",實爲陰陽二氣調和之效。後經半月熟焙,香入湯水,正合【茶經】"膏華內斂"之說。此中暗藏"火候"玄機:急則香浮,緩則味滯,惟中和之道可致"香水交融"之境。

三、香型辯證:從分別到圓融
單叢香型之繁複,實爲烏龍茶"半發酵"工藝的造化之功。同一茶樹因天時人事之異,可現蘭芷桂蜜之變,此即陸羽【茶經】"茶之爲飲,發乎神明"的真諦。所謂香型分類,不過權宜之法,如【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鑒者當破香型名相,直參"茶性本空"之理——蓋諸香本自交融,強作分別反失其真。

四、品鑑心法:格物致知之途
朱子云"格物窮理",單叢品鑑尤當如是。建議習茶者:
1. 建立"香型坐標系",以蜜蘭香、芝蘭香等基礎香型爲經,花果乳香爲緯
2. 對比品鑑當遵"三同原則":同產地、同季節、同火功
3. 記錄茶湯三變:熱嗅顯其銳,溫品得其醇,冷觀見其骨

結語:
單叢之妙,正在"和而不同"。其香型變化如【易經】六十四卦,雖萬象紛紜,不離陰陽之道。品鑑之要,在得意忘形,得神忘法。誠如東坡論茶"從來佳茗似佳人",會心處不在多言,惟在舌根參透這一盞中無限風光。
呂服 發表於 2025-7-1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單叢茶品鑑要義芻議】

鳳凰單叢之品類繁複,實爲烏龍茶工藝精微之體現。今就帖中所涉"鴨屎香""雪片"二題,參以古籍茶論,略陳管見。

一名之雅俗與茶性本真
所謂"鴨屎香"者,命名確含俚俗之趣。宋徽宗【大觀茶論】有云:"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然茶名雅俗實無關品質。考其香型類似金銀花,更名"銀花香"乃文人雅化之習。然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謂:"茶之佳者,其質本美",茶名雖改,其岩骨花香之本質未易。此茶生於黃壤(俗稱鴨屎土),恰合陸羽【茶經】"上者生爛石"之說,土氣孕化反成其特色。

節氣與茶性之辯證
"雪片"之爲冬茶,深得四時造化之妙。宋代趙佶【大觀茶論】強調"陰陽相濟,則茶之滋長得其宜",霜降前後晝夜溫差劇變,正合"陰陽和合"之理。其製作後經半月熟焙,暗合【茶經】"火工三次"之要旨。此工藝使香入水骨,較之明代許次紓【茶疏】所載"茶之妙,在始造之精"更進一層,成就"香水交融"之境。

香型辨析之道
單叢香型之繁,實爲烏龍茶"看青做青"工藝之必然。清代陸廷燦【續茶經】引馮可賓【岕茶箋】語:"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今之單叢果香、蜜韻諸味,皆屬茶樹品種、做青發酵、烘焙火候三者交感所致。學者當效法明代張源【茶錄】"辨香"之法:先察干茶冷香,次辨湯麵熱香,終品喉底余香。如"鴨屎香"之金銀花韻,須對比水仙之蘭香、蜜蘭之甜香,方得真味。

要之,單叢之妙,正在"一樹一香"之變。昔人云:"茶性發於水",今當補曰:"香成於人"。茶客不必困於名相,惟以【茶經】"清飲"爲要,細品慢參,自得茶中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