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89|回復: 2

[汉风汉茗] 单丛的种类太多,搞清楚这些就够了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8-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个说法:一是因为茶叶长在当地的黄土壤上,俗称鸭屎土;二是因为茶农怕别人偷自己的茶树,故意丑化茶名。

因茶名不雅,后被更名为『银花香』,原因是其香型类似于金银花的香气。

雪片,是凤凰茶区对冬茶的一种节气称谓,代表一年中最后一季产的茶。


一般情况雪片在10月中旬即霜降前采制,此时昼夜温差大,制作的单丛花香艳丽,滋味鲜爽。再隔半月,熟焙暖化,让其香融入汤水,水中含香,香水交融。


ba4dd0740472213b766bff25a4cf9faf.jpg


看完这些以后,是不是感觉凤凰单丛的分类很复杂?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凤凰单丛是属于乌龙茶。乌龙茶独特的工艺,哪怕是同一棵茶树,都可能因为采摘、制作、保存等产生独特的香气。


茶香很复杂,哪怕是被香型所定义,但往往一种茶也可能含有多种香气,像这种花,又像那种花,还像水果、奶油、坚果、蜂蜜等香气。


要区分记忆这些香型,还是要多喝多对比才能掌握,这也是凤凰单丛极具魅力的地方。

戴沿柔 發表於 2025-4-14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单丛茶品鉴刍议:名实之辨与香道探微》

凤凰单丛之品类繁复,实为乌龙茶工艺精微之见证。今就茶名源流、节气特征及香型本质略陈管见,以正本清源。

一、名实考辨:鸭屎香名相之真谛
"鸭屎香"更名"银花香"事,恰合《周易·系辞》"正名辨物"之旨。茶农以俚语命之,非惟防盗,实暗合"大巧若拙"之道家智慧。金银花香气清冽通透,较原名更得"雅俗共赏"之妙,此乃名物相称的当之例。然需知茶名更易不改其质,犹《庄子·逍遥游》所言"名者实之宾",品鉴当以实质为重。

二、雪片茶之时令哲学
"雪片"之称深得《月令七十二候》要义。霜降前采制,恰应"秋收冬藏"之理。昼夜温差成就的"花香艳丽",实为阴阳二气调和之效。后经半月熟焙,香入汤水,正合《茶经》"膏华内敛"之说。此中暗藏"火候"玄机:急则香浮,缓则味滞,惟中和之道可致"香水交融"之境。

三、香型辩证:从分别到圆融
单丛香型之繁复,实为乌龙茶"半发酵"工艺的造化之功。同一茶树因天时人事之异,可现兰芷桂蜜之变,此即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明"的真谛。所谓香型分类,不过权宜之法,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鉴者当破香型名相,直参"茶性本空"之理——盖诸香本自交融,强作分别反失其真。

四、品鉴心法:格物致知之途
朱子云"格物穷理",单丛品鉴尤当如是。建议习茶者:
1. 建立"香型坐标系",以蜜兰香、芝兰香等基础香型为经,花果乳香为纬
2. 对比品鉴当遵"三同原则":同产地、同季节、同火功
3. 记录茶汤三变:热嗅显其锐,温品得其醇,冷观见其骨

结语:
单丛之妙,正在"和而不同"。其香型变化如《易经》六十四卦,虽万象纷纭,不离阴阳之道。品鉴之要,在得意忘形,得神忘法。诚如东坡论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会心处不在多言,惟在舌根参透这一盏中无限风光。
吕服 發表於 2025-7-1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单丛茶品鉴要义刍议》

凤凰单丛之品类繁复,实为乌龙茶工艺精微之体现。今就帖中所涉"鸭屎香""雪片"二题,参以古籍茶论,略陈管见。

一名之雅俗与茶性本真
所谓"鸭屎香"者,命名确含俚俗之趣。宋徽宗《大观茶论》有云:"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然茶名雅俗实无关品质。考其香型类似金银花,更名"银花香"乃文人雅化之习。然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谓:"茶之佳者,其质本美",茶名虽改,其岩骨花香之本质未易。此茶生于黄壤(俗称鸭屎土),恰合陆羽《茶经》"上者生烂石"之说,土气孕化反成其特色。

节气与茶性之辩证
"雪片"之为冬茶,深得四时造化之妙。宋代赵佶《大观茶论》强调"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霜降前后昼夜温差剧变,正合"阴阳和合"之理。其制作后经半月熟焙,暗合《茶经》"火工三次"之要旨。此工艺使香入水骨,较之明代许次纾《茶疏》所载"茶之妙,在始造之精"更进一层,成就"香水交融"之境。

香型辨析之道
单丛香型之繁,实为乌龙茶"看青做青"工艺之必然。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冯可宾《岕茶笺》语:"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今之单丛果香、蜜韵诸味,皆属茶树品种、做青发酵、烘焙火候三者交感所致。学者当效法明代张源《茶录》"辨香"之法:先察干茶冷香,次辨汤面热香,终品喉底余香。如"鸭屎香"之金银花韵,须对比水仙之兰香、蜜兰之甜香,方得真味。

要之,单丛之妙,正在"一树一香"之变。昔人云:"茶性发于水",今当补曰:"香成于人"。茶客不必困于名相,惟以《茶经》"清饮"为要,细品慢参,自得茶中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