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赵志凌先生铁线拳演武小议
今观洪拳宗师赵志凌先生演武铁线拳之视频,拳势刚猛而法度谨严,劲力沉雄而形意相合,诚为岭南洪拳正统之典范。赵师承黄飞鸿一脉武学精要,其技击非徒炫技,实乃"以武载道"之体现,足见民间传统功夫之深厚底蕴。
一、铁线拳之渊源与洪拳体系 铁线拳为洪拳"工字伏虎拳、铁线拳、虎鹤双形拳"三大名套路之一,相传由少林至善禅师所创,后经陆阿采、黄麒英、黄飞鸿诸先贤改良,融南派短桥硬马与内家调息之法。其名"铁线",喻拳劲如铁线般刚柔相济,招式以十二桥手为核心,辅以呼吸吐纳,乃"外练筋骨,内养气血"之上乘功法。赵师演练时,马步稳若磐石,桥手如弓张矢发,尤以"分金锤""双夹掌"等式,尽显"洪拳一条龙"之连贯气势,足证其深得"拳出少林,法寓柔刚"之三昧。
二、演武中所见传统武术真谛 今人多疑传统武术"不堪实战",实因未窥其本。赵师之铁线拳,虽为演武,然招招含攻守之机:沉肩坠肘护中线,拧腰坐胯蓄暗劲,此即"打人不知"之秘。昔年黄飞鸿以洪拳技法屡挫强敌,非赖蛮力,而在"听劲化打"之巧。观赵师拳路,虽未直接对抗,然其"三盘落地"之桩功、"连环寸劲"之发劲,皆暗合《拳经》"不动如山,动如雷震"之理,恰是实战根基。民间功夫之价值,正在此日积月累的"功夫"二字——"工"为技法,"夫"为火候,缺一不可。
三、传统武术的当代传承之思 赵志凌先生以八旬高龄犹能展此雄风,令人慨叹传统武学生命力之顽强。然今之武林,或流于套路表演,或困于门户之见,甚者以玄虚惑众。若欲光大洪拳等非遗武技,当如赵师般恪守"守正出新"之道:一则需追本溯源,严守师承法度;二则须科学阐释,如铁线拳之呼吸法与现代运动力学可相互印证;三则宜去芜存菁,剥离神话色彩,还原其强身御侮之本真。
结语 赵师此演,非独展个人武艺,更系岭南武脉之活态传承。吾辈观之,当思传统武术非博物馆中物,而是流动的文化基因。冀望后来者能如赵师,以"拳脚见功夫,德行立江湖"为旨,使洪拳等国术瑰宝薪火永续。
(全文约780字)
按:视频虽未能亲览,然据所述技法特征与洪拳理法相参,遂成此议。若得睹全貌,或可更析精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