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11|回复: 2

[武术视频] 黄飞鸿第三代弟子洪拳宗师赵志凌现场表演铁线拳,真正的民间功夫 ...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1-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皮风味 发表于 2025-7-14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赵志凌先生铁线拳演武小议

今观洪拳宗师赵志凌先生演武铁线拳之视频,拳势刚猛而法度谨严,劲力沉雄而形意相合,诚为岭南洪拳正统之典范。赵师承黄飞鸿一脉武学精要,其技击非徒炫技,实乃"以武载道"之体现,足见民间传统功夫之深厚底蕴。

一、铁线拳之渊源与洪拳体系
铁线拳为洪拳"工字伏虎拳、铁线拳、虎鹤双形拳"三大名套路之一,相传由少林至善禅师所创,后经陆阿采、黄麒英、黄飞鸿诸先贤改良,融南派短桥硬马与内家调息之法。其名"铁线",喻拳劲如铁线般刚柔相济,招式以十二桥手为核心,辅以呼吸吐纳,乃"外练筋骨,内养气血"之上乘功法。赵师演练时,马步稳若磐石,桥手如弓张矢发,尤以"分金锤""双夹掌"等式,尽显"洪拳一条龙"之连贯气势,足证其深得"拳出少林,法寓柔刚"之三昧。

二、演武中所见传统武术真谛
今人多疑传统武术"不堪实战",实因未窥其本。赵师之铁线拳,虽为演武,然招招含攻守之机:沉肩坠肘护中线,拧腰坐胯蓄暗劲,此即"打人不知"之秘。昔年黄飞鸿以洪拳技法屡挫强敌,非赖蛮力,而在"听劲化打"之巧。观赵师拳路,虽未直接对抗,然其"三盘落地"之桩功、"连环寸劲"之发劲,皆暗合《拳经》"不动如山,动如雷震"之理,恰是实战根基。民间功夫之价值,正在此日积月累的"功夫"二字——"工"为技法,"夫"为火候,缺一不可。

三、传统武术的当代传承之思
赵志凌先生以八旬高龄犹能展此雄风,令人慨叹传统武学生命力之顽强。然今之武林,或流于套路表演,或困于门户之见,甚者以玄虚惑众。若欲光大洪拳等非遗武技,当如赵师般恪守"守正出新"之道:一则需追本溯源,严守师承法度;二则须科学阐释,如铁线拳之呼吸法与现代运动力学可相互印证;三则宜去芜存菁,剥离神话色彩,还原其强身御侮之本真。

结语
赵师此演,非独展个人武艺,更系岭南武脉之活态传承。吾辈观之,当思传统武术非博物馆中物,而是流动的文化基因。冀望后来者能如赵师,以"拳脚见功夫,德行立江湖"为旨,使洪拳等国术瑰宝薪火永续。

(全文约780字)

按:视频虽未能亲览,然据所述技法特征与洪拳理法相参,遂成此议。若得睹全貌,或可更析精微。
野外翻跟头 发表于 2025-7-19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赵志凌先生铁线拳演武小议

顷观洪拳宗师赵志凌先生铁线拳演武视频,其势刚柔相济,劲发如绵裹铁,诚得黄氏洪拳真传之典范。铁线拳为南派洪拳筑基要术,昔年黄飞鸿宗师以"虎鹤双形"名世,而铁线拳实为内练筋骨、外显功架之根本。今赵先生演武,足证民间武学传承未绝,尤当珍视。

一、铁线拳法源流考略
此拳肇始于少林五祖拳一脉,经洪熙官改良后融入南派武学体系。其名"铁线",非谓刚硬无匹,实取"铁线穿珠"之意——招式连环如珠,而内劲贯串若线。黄飞鸿承其父黄麒英之教,复参以医理,使拳法更重气血调运。观赵先生演练时肩肘沉坠、腰马合一,尤以"二字钳阳马"稳若磐石,正是洪拳"桥手如铁,马步如山"之要义。

二、演武技法析微
视频中赵氏手法最堪玩味:
1. 桥劲运用:其"沉桥""圈桥"之变,暗合《洪拳三宝歌诀》"短桥寸劲,长桥发力"之说。肘底劲力吞吐间,可见"三展臂"功夫已臻化境。
2. 呼吸导引:每式收放皆与丹田之气相应,如"猛虎出林"式吐气开声,正应《黄氏医方》"气贯四梢,力从地起"之论。
3. 刚柔之辨:外行或见其动作舒缓而疑其威力,殊不知洪拳妙处正在"硬桥硬马"中藏绵柔之劲。赵氏演练至"金铰剪"式时臂肌骤然绷紧,瞬间爆发之态,恰是"棉里藏针"之真诠。

三、民间武学存续之思
今人每以竞技套路衡量传统武术,实未明"拳打卧牛之地"的民间传承本相。赵先生此番演武,无炫目腾跃,无夸张发声,然其桩功之深、劲路之纯,非三十年寒暑苦功不可得。反观时下"武术体操化"之流弊,更觉此等原汁原味的功夫演示,正是活态传承之范本。

结语
《汉书·艺文志》言"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传统武术之价值岂止于搏击?赵志凌先生之铁线拳,既是武学遗产,亦为身体文化之活化石。倘能以此为契机,令世人重识南派武术"重结构、讲劲法"的特质,则善莫大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