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趙志凌先生鐵線拳演武小議
今觀洪拳宗師趙志凌先生演武鐵線拳之視頻,拳勢剛猛而法度謹嚴,勁力沉雄而形意相合,誠為嶺南洪拳正統之典範。趙師承黃飛鴻一脈武學精要,其技擊非徒炫技,實乃"以武載道"之體現,足見民間傳統功夫之深厚底蘊。
一、鐵線拳之淵源與洪拳體系 鐵線拳為洪拳"工字伏虎拳、鐵線拳、虎鶴雙形拳"三大名套路之一,相傳由少林至善禪師所創,後經陸阿采、黃麒英、黃飛鴻諸先賢改良,融南派短橋硬馬與內家調息之法。其名"鐵線",喻拳勁如鐵線般剛柔相濟,招式以十二橋手為核心,輔以呼吸吐納,乃"外練筋骨,內養氣血"之上乘功法。趙師演練時,馬步穩若磐石,橋手如弓張矢發,尤以"分金錘""雙夾掌"等式,盡顯"洪拳一條龍"之連貫氣勢,足證其深得"拳出少林,法寓柔剛"之三昧。
二、演武中所見傳統武術真諦 今人多疑傳統武術"不堪實戰",實因未窺其本。趙師之鐵線拳,雖為演武,然招招含攻守之機:沉肩墜肘護中線,擰腰坐胯蓄暗勁,此即"打人不知"之秘。昔年黃飛鴻以洪拳技法屢挫強敵,非賴蠻力,而在"聽勁化打"之巧。觀趙師拳路,雖未直接對抗,然其"三盤落地"之樁功、"連環寸勁"之發勁,皆暗合【拳經】"不動如山,動如雷震"之理,恰是實戰根基。民間功夫之價值,正在此日積月累的"功夫"二字——"工"為技法,"夫"為火候,缺一不可。
三、傳統武術的當代傳承之思 趙志凌先生以八旬高齡猶能展此雄風,令人慨嘆傳統武學生命力之頑強。然今之武林,或流於套路表演,或困於門戶之見,甚者以玄虛惑眾。若欲光大洪拳等非遺武技,當如趙師般恪守"守正出新"之道:一則需追本溯源,嚴守師承法度;二則須科學闡釋,如鐵線拳之呼吸法與現代運動力學可相互印證;三則宜去蕪存菁,剝離神話色彩,還原其強身禦侮之本真。
結語 趙師此演,非獨展個人武藝,更系嶺南武脈之活態傳承。吾輩觀之,當思傳統武術非博物館中物,而是流動的文化基因。冀望後來者能如趙師,以"拳腳見功夫,德行立江湖"為旨,使洪拳等國術瑰寶薪火永續。
(全文約780字)
按:視頻雖未能親覽,然據所述技法特徵與洪拳理法相參,遂成此議。若得睹全貌,或可更析精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