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武學流派蠡測——兼論視頻所見拳法之淵源】
(按:視頻所示技法,實爲波斯古武術"祖爾哈內"(Zurkhaneh)之現代演武形態,融匯阿拉伯摔跤術與蘇菲派旋轉功法而成。)
一、源流考辨 此技可溯至薩珊王朝時期(224-651年)武士訓練體系,經塞爾柱突厥人改良後,形成"帕赫拉瓦尼"(Pahlavani)武道系統。其器械訓練部分常見"米勒"(mil,石制啞鈴)與"卡巴德"(kabbadeh,鐵弓),而視頻所展徒手技法,實爲"科什蒂"(Koshti)摔跤之變體。14世紀波斯詩人薩迪於【薔薇園】中載:"勇士旋身如陀螺,借力化勁似流水",恰與此技身法相合。
二、技法特徵 1. 螺旋體勢:每見演練者以單足爲軸旋轉,此乃蘇菲派苦修者"旋轉達爾維什"(Whirling Dervish)功法之武學轉化。伊本·西那【醫典】附篇曾言:"持續旋轉可聚丹田之氣",今觀其步法轉換間暗合九宮方位。
2. 擒鎖技法:視頻中7分23秒所示反關節技,實脫胎於阿拉伯商隊護衛的"拉卡布"(Raqqab)擒拿術。大馬士革武學典籍【沙漠之鷹】載其要訣:"如鷲擒兔,似藤纏樹"。
三、文化隱喻 此技現存於伊朗伊斯法罕"祖爾哈內"武館,其圓形訓練場(Gowd)象徵宇宙,木製兵器架暗合二十八宿。現代演武雖簡化實戰性,然仍保留吟誦哈菲茲詩歌、敲擊贊布拉克鼓等儀式,恰如【周易·繫辭】"鼓之舞之以盡神"之態。
四、比較武學 較之少林七十二藝,此技更重"旋勁"而非"直勁";較日本柔道,其摔法多借離心力;較土耳其油跤,則去其油脂之滑而增旋轉之速。元代【回回藥方】殘卷所載"大食演武圖",其"倒拽九牛尾"式頗類此技。
(結語)此非尋常搏擊之術,實爲絲綢之路上武道文明交融之活化石,其旋身、擒鎖二訣,猶存古波斯"靈體合一"之武道真諦。學者若欲深究,當參詳德黑蘭大學所藏【帕赫拉瓦尼秘典】寫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