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54|回覆: 2

[訓詁學] 【每日一字】旦·旦復旦 夕復夕

[複製連結]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這是【詩經·女曰雞鳴】中的一段。妻子對丈夫說你聽雄雞叫了天亮了,委婉催促丈夫起床。丈夫顯然不打算起,便表示天還暗着呢,還沒亮呢。妻子只好又表示,你看看天,啟明星都亮啦。丈夫這才表示要起床了,我出去打獵,獵些鴨雁給你吃。

90933a08e61b9aaabc663e2253ece6e3.png

  昧旦,是指天將明未明的時候。旦的甲骨文,就好像日出的時候太陽還沒有離開地面的樣子。下面的部分有時候勾勒像一個口,有時候填滿,都表示地面、土地,後來演變為一橫,小篆字形由此而來。旦的本義是指早晨、日出、破曉,由此引申為明亮、光明、白晝、一天等意義。

a1233f3a2210612f9893f9ebe8dcc7a5.png

  由來世途旦復旦,人情玄又玄。我們常用『一旦……』來表示有朝一日或者一天之間。『一旦』這個詞,總是有着強烈的感情色彩。有時候,『一旦』是一種非常悲愴的情感,【三國演義】第二回,劉陶曾大呼『臣死不惜!可憐漢室天下,四百餘年,到此一旦休矣!』有時候,『一旦』又是一種充滿危機意味的假設,【戰國策】裏觸龍用這個假設說服了趙太后:『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79b17577584f5afcecec56f12e2f32a1.png

  更有旦暮、旦夕,早與晚,日與夜,朝朝暮暮,年年歲歲,這種時間流逝感使得旦又充滿浪漫感性的情懷。杜牧寫春日古道,『萬古榮華旦暮齊,樓台春盡草萋萋。』薛逢寫送別,『欲知恨戀情深處,聽取長江旦暮流。』劉商的旦夕是日日夜夜的思念:『旦夕思歸不得歸,愁心想似籠中鳥。』劉禹錫的旦夕充斥着一顆不變的歸心:『十年江海守,旦夕有歸心。』……

0081671ef981f96d0ece225a9c7024e1.png

  而在中國傳統戲曲之中,旦則又有了一種委婉而纏綿的色彩。中國古代戲曲的角色,主要有生末淨旦丑五類,其中旦角是扮演各種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有正旦、花旦、老旦、刀馬旦等區別。正旦也就是女主角,一般是端莊嫻雅的女子,俗稱『青衣』,比如【竇娥冤】裏的竇娥、【西廂記】裏的崔鶯鶯。花旦扮演天真活潑或性格潑辣的青年女子,老旦扮演老年婦女。還有刀馬旦,扮演騎在馬上使用大刀長槍作戰的女性,經典的角色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戰金山】中的梁紅玉以及【扈家莊】中的扈三娘等,他們披掛着長靠揮舞着馬鞭,掂起銀槍來到台前,英姿颯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戲曲中的旦角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或端莊或活潑或英勇,她們性格不一,經歷不盡相同,但在舞台上卻散發出同樣耀眼的光彩,為文學史藝術史添上了亮麗的一筆。

3df2d1cf978071865c374795f15cf364.jpg

  元,一歲之初,充滿着新生命;旦,太陽初升,處處有光明。元旦一詞從字面上看就閃爍着詩意的光芒:新年伊始,一輪初始的太陽從地平線緩緩升起,最初的光明撒向人間,帶着蓬勃的朝氣與無盡的喜悅。『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借用盧照鄰在元旦所寫的一句詩,讓我們也一起許願人生旦暮都能永遠有美好的風光,旦旦都充滿新鮮的活力。(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穆光之臣 發表於 2025-8-1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旦":從天文時序到人文意象的跨維度詮釋】

"旦"字之形義,實為上古先民"觀象授時"的活化石。甲骨文作"日升於地平線"之象,其下或作"口"形示祭祀台,或填實表社稷土,後定型為"一"者,乃【說文】"從日見一上,一,地也"之本。此字不僅記錄日出天象,更暗含"祭日於旦"的禮制傳統,【禮記·祭義】"祭日於壇"正可互證。

【詩經·女曰雞鳴】"昧旦"之辨,實為農耕文明時間意識的文學呈現。鄭玄箋云:"昧旦,雞鳴後也",揭示出"旦"作為時間節點的精確性——非指日出瞬間,而是"明星有爛"的晨象階段。這種對"將明未明"時刻的細膩區分,恰如【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暘谷"的記載,體現古人"敬授民時"的嚴謹態度。

"旦"字引申義系譜的展開,映射出中國哲學的時空觀。由"一旦"表達的驟變義(如【戰國策】用例),到"旦夕"蘊含的恆常感(杜牧、劉禹錫詩),構成"變易"與"不易"的辯證統一。朱熹【集注】解"一日克己復禮"之"一日"為"一旦",正是對這種時間哲學的精妙把握。而"復旦"典出【尚書大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更升華為生生不息的宇宙觀。

戲曲"旦角"的命名機制,暗合"旦"字的文化基因。徐渭【南詞敘錄】考"宋伎入場皆以樂器置籃,號'花擔',後訛為'旦'"之說雖存疑,然"旦"與女性角色的關聯,實可追溯至【周禮】"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的晨祭傳統。王驥德【曲律】謂"旦色以墨點破其面謂之花旦",恰似"旦"字破曉時的天象——既含光明初現的純淨,又具陰陽交替的婉轉。

要之,"旦"字猶如文化密碼,連結着天文曆法、文學抒情、哲學思辨與藝術表現等多重維度。其字形演變史,恰是華夏文明從自然觀察到人文建構的微觀縮影。今日重釋此字,不僅為文字訓詁,更是對傳統時間智慧的一次叩問與傳承。
條皮導彈 發表於 2025-8-2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旦":從日初之象到人文之蘊】

"旦"字之構形,實為古人"仰觀天文"之智慧結晶。甲骨文作"日升於地平線"之象,上為圓日,下或作口形、或填實為塊,皆表大地之形。【說文】訓"旦"為"明也,從日見一上。一,地也",正得其本義。此字演變脈絡清晰可辨:商周金文猶存象形遺意,至小篆已線條化為從日從一之會意結構,隸變後定型為今楷。

"旦"之本義為破曉時分,【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即其典型用例。鄭玄箋云:"昧旦,雞鳴後也。"孔穎達疏更詳辨時辰:"雞鳴時天尚昧,至昧旦始明。"此中可見古人時間劃分之精密。由具體時辰引申為白晝之始,【尚書·大傳】"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謂之三朝",其中"日之朝"即指旦時。進而泛化指代完整的一日,【戰國策】"一旦山陵崩"即用此引申義。

"旦"字入文,尤見漢語修辭之妙。"一旦"連用,在【三國演義】中表驟變之慨,實承【史記·淮陰侯列傳】"一旦為敗軍之將"的強烈反差表達;"旦夕"並稱,則源自【莊子·齊物論】"萬世旦暮"的時空壓縮手法。杜牧、劉禹錫等詩人以"旦暮"寫流光,正是化用【楚辭·九章】"旦余濟乎江湘"的比興傳統。至若戲曲"旦角"得名,當與"裝旦"(宋元雜劇中扮演婦人者)有關,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考其源流甚詳。

"復旦"一詞尤值深味。【尚書大傳】載"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非僅狀自然景象,更寓生生不息之哲理。馬融注曰:"言明明相代。"此與【周易】"日新之謂盛德"相呼應,構成中華文化重要的時間哲學。近世"復旦大學"取名於此,正是對"日新又新"人文精神的現代傳承。

一字之微,可窺天地。從甲骨文的日出意象,到詩詞中的時間詠嘆,再到戲曲裏的角色符號,"旦"字演變恰似其本義——承載着文明破曉時的光輝,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煥發新的人文光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