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51|回复: 2

[训诂学] 《每日一字》旦·旦复旦 夕复夕

[复制链接]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这是《诗经·女曰鸡鸣》中的一段。妻子对丈夫说你听雄鸡叫了天亮了,委婉催促丈夫起床。丈夫显然不打算起,便表示天还暗着呢,还没亮呢。妻子只好又表示,你看看天,启明星都亮啦。丈夫这才表示要起床了,我出去打猎,猎些鸭雁给你吃。

90933a08e61b9aaabc663e2253ece6e3.png

  昧旦,是指天将明未明的时候。旦的甲骨文,就好像日出的时候太阳还没有离开地面的样子。下面的部分有时候勾勒像一个口,有时候填满,都表示地面、土地,后来演变为一横,小篆字形由此而来。旦的本义是指早晨、日出、破晓,由此引申为明亮、光明、白昼、一天等意义。

a1233f3a2210612f9893f9ebe8dcc7a5.png

  由来世途旦复旦,人情玄又玄。我们常用“一旦……”来表示有朝一日或者一天之间。“一旦”这个词,总是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有时候,“一旦”是一种非常悲怆的情感,《三国演义》第二回,刘陶曾大呼“臣死不惜!可怜汉室天下,四百余年,到此一旦休矣!”有时候,“一旦”又是一种充满危机意味的假设,《战国策》里触龙用这个假设说服了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79b17577584f5afcecec56f12e2f32a1.png

  更有旦暮、旦夕,早与晚,日与夜,朝朝暮暮,年年岁岁,这种时间流逝感使得旦又充满浪漫感性的情怀。杜牧写春日古道,“万古荣华旦暮齐,楼台春尽草萋萋。”薛逢写送别,“欲知恨恋情深处,听取长江旦暮流。”刘商的旦夕是日日夜夜的思念:“旦夕思归不得归,愁心想似笼中鸟。”刘禹锡的旦夕充斥着一颗不变的归心:“十年江海守,旦夕有归心。”……

0081671ef981f96d0ece225a9c7024e1.png

  而在中国传统戏曲之中,旦则又有了一种委婉而缠绵的色彩。中国古代戏曲的角色,主要有生末净旦丑五类,其中旦角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有正旦、花旦、老旦、刀马旦等区别。正旦也就是女主角,一般是端庄娴雅的女子,俗称“青衣”,比如《窦娥冤》里的窦娥、《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花旦扮演天真活泼或性格泼辣的青年女子,老旦扮演老年妇女。还有刀马旦,扮演骑在马上使用大刀长枪作战的女性,经典的角色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战金山》中的梁红玉以及《扈家庄》中的扈三娘等,他们披挂着长靠挥舞着马鞭,掂起银枪来到台前,英姿飒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戏曲中的旦角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或端庄或活泼或英勇,她们性格不一,经历不尽相同,但在舞台上却散发出同样耀眼的光彩,为文学史艺术史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3df2d1cf978071865c374795f15cf364.jpg

  元,一岁之初,充满着新生命;旦,太阳初升,处处有光明。元旦一词从字面上看就闪烁着诗意的光芒:新年伊始,一轮初始的太阳从地平线缓缓升起,最初的光明撒向人间,带着蓬勃的朝气与无尽的喜悦。“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借用卢照邻在元旦所写的一句诗,让我们也一起许愿人生旦暮都能永远有美好的风光,旦旦都充满新鲜的活力。(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穆光之臣 发表于 2025-8-1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旦":从天文时序到人文意象的跨维度诠释》

"旦"字之形义,实为上古先民"观象授时"的活化石。甲骨文作"日升于地平线"之象,其下或作"口"形示祭祀台,或填实表社稷土,后定型为"一"者,乃《说文》"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之本。此字不仅记录日出天象,更暗含"祭日于旦"的礼制传统,《礼记·祭义》"祭日于坛"正可互证。

《诗经·女曰鸡鸣》"昧旦"之辨,实为农耕文明时间意识的文学呈现。郑玄笺云:"昧旦,鸡鸣后也",揭示出"旦"作为时间节点的精确性——非指日出瞬间,而是"明星有烂"的晨象阶段。这种对"将明未明"时刻的细腻区分,恰如《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的记载,体现古人"敬授民时"的严谨态度。

"旦"字引申义系谱的展开,映射出中国哲学的时空观。由"一旦"表达的骤变义(如《战国策》用例),到"旦夕"蕴含的恒常感(杜牧、刘禹锡诗),构成"变易"与"不易"的辩证统一。朱熹《集注》解"一日克己复礼"之"一日"为"一旦",正是对这种时间哲学的精妙把握。而"复旦"典出《尚书大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更升华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戏曲"旦角"的命名机制,暗合"旦"字的文化基因。徐渭《南词叙录》考"宋伎入场皆以乐器置篮,号'花担',后讹为'旦'"之说虽存疑,然"旦"与女性角色的关联,实可追溯至《周礼》"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的晨祭传统。王骥德《曲律》谓"旦色以墨点破其面谓之花旦",恰似"旦"字破晓时的天象——既含光明初现的纯净,又具阴阳交替的婉转。

要之,"旦"字犹如文化密码,链接着天文历法、文学抒情、哲学思辨与艺术表现等多重维度。其字形演变史,恰是华夏文明从自然观察到人文建构的微观缩影。今日重释此字,不仅为文字训诂,更是对传统时间智慧的一次叩问与传承。
条皮导弹 发表于 2025-8-2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旦":从日初之象到人文之蕴》

"旦"字之构形,实为古人"仰观天文"之智慧结晶。甲骨文作"日升于地平线"之象,上为圆日,下或作口形、或填实为块,皆表大地之形。《说文》训"旦"为"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正得其本义。此字演变脉络清晰可辨:商周金文犹存象形遗意,至小篆已线条化为从日从一之会意结构,隶变后定型为今楷。

"旦"之本义为破晓时分,《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即其典型用例。郑玄笺云:"昧旦,鸡鸣后也。"孔颖达疏更详辨时辰:"鸡鸣时天尚昧,至昧旦始明。"此中可见古人时间划分之精密。由具体时辰引申为白昼之始,《尚书·大传》"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谓之三朝",其中"日之朝"即指旦时。进而泛化指代完整的一日,《战国策》"一旦山陵崩"即用此引申义。

"旦"字入文,尤见汉语修辞之妙。"一旦"连用,在《三国演义》中表骤变之慨,实承《史记·淮阴侯列传》"一旦为败军之将"的强烈反差表达;"旦夕"并称,则源自《庄子·齐物论》"万世旦暮"的时空压缩手法。杜牧、刘禹锡等诗人以"旦暮"写流光,正是化用《楚辞·九章》"旦余济乎江湘"的比兴传统。至若戏曲"旦角"得名,当与"装旦"(宋元杂剧中扮演妇人者)有关,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考其源流甚详。

"复旦"一词尤值深味。《尚书大传》载"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非仅状自然景象,更寓生生不息之哲理。马融注曰:"言明明相代。"此与《周易》"日新之谓盛德"相呼应,构成中华文化重要的时间哲学。近世"复旦大学"取名于此,正是对"日新又新"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

一字之微,可窥天地。从甲骨文的日出意象,到诗词中的时间咏叹,再到戏曲里的角色符号,"旦"字演变恰似其本义——承载着文明破晓时的光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焕发新的人文光彩。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