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8|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逼孩子『聽話』的後果,竟然這麼嚴重!現在看到還不晚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12-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很多時候,越是乖的孩子,長大後越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這些孩子習慣於滿足他人的意願,習慣於在獲得他人首肯後才會行為,卻唯獨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

對於孩子來說,過於懂事其實是一件不那麼美好的事,它可能會束縛住孩子的手腳,讓孩子負重前行。

1懂事的孩子,總是乖得讓人心疼。

『從小就會察言觀色,擅長分析大人的情緒』

我有一個表妹,從小就特別擅長討好大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我媽燙了頭髮,樂滋滋地回來問我們好不好看,當時我們正在玩遊戲,我和表弟漫不經心地瞟了一眼說,不好看。

只有她,認真地看了一會我媽,然後很誠懇地說:『姑媽,我覺得你現在好漂亮,和電視裏面的明星一樣。』當時她才小學四年級。

印象裏她從來沒有違背過大人的意願,從來都是乖巧地坐在一邊,就連哭都只是默默地掉幾顆眼淚,不會像我弟那樣把嗓子都吼啞。

當時她是我們所有孩子學習的榜樣,但是現在回想起來,突然覺得她真的挺可憐的,在最應該肆無忌憚的年紀卻活得謹小慎微。

2

有位朋友的女兒,聰明可愛,又很懂事。有客人來吃飯,不但坐姿端莊,還會主動為客人夾菜,用很稚嫩的口吻說:『叔叔,這個好吃,多吃點!』吃完飯,總是很自覺地給客人泡茶。

一次,小女孩過生日,父母為孩子買了一份很大的蛋糕,並邀請了不少好友前來參加。小女孩非常開心,到了許願環節,她默默地許下了屬於自己的願望!

臨走前,有朋友偷偷問了小女孩:『剛才你許了什麼願望呀?』

小女孩說:『希望爸媽有時候可以把我當小孩,我不想那麼快長大!』

40a9774576d12e67730dee2f36f07e81.jpg

3 『懂事』,最大的特點是:不能提要求,不去麻煩別人!

所以,懂事的孩子往往這樣:

明明想吃的東西,卻說不要;

明明想買的東西,卻說太貴;

明明想做的事情,卻說不去。

……

當然最後的結果往往是:

想吃的東西吃不到,

想買的東西買不成,

想做的事情做不成。

難怪有人說:懂事的孩子沒糖吃!

或許有的人會說:懂事的孩子多好啊!

不用操心、不用管教、不用勞神,不僅父母輕鬆,孩子也能更早地當家作主。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美好嗎?

懂事的孩子往往過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卻唯獨忽略了自身的意願與需求,往往失去了正視和表達自己欲望的能力。

對於他人的請求,他們總是來者不拒,卻很少向他人提任何要求。和同齡的小孩相比,他們的心思細膩柔軟,處事謹慎小心。

本應天真無邪、恣意妄為,卻變得少年老成、謹小慎微。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小時候摔跤,總要看看周圍有沒有人,有就哭,沒有就爬起來;長大後,遇到不開心的事,也要看看周圍有沒有人,有就爬起來,沒有就哭。

可小孩本就是應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好奇了就去探索,喜歡就大膽去爭取,不怕出錯,敢于堅持自己的主張,而不是小心翼翼討好大人,偽裝自己。

1fe45bb11cbd82280d4925969e10b7c7.jpg

4

很多在這種懂事狀態下長大的孩子,會在未來的社會中面臨更多的迷茫與糾結:

(1)不懂得拒絕

對他人的請求總是來者不拒。

(2)羞於表達自己的訴求

總覺得自己的需求是有罪的期望對方能揣度出自己的心思。

(3)自卑、敏感

表面上是善解人意,可背後卻害怕對方不高興,哪怕委屈自己。

職場上,不知道如何向老闆提出合理的加薪要求;

朋友間,總是秉承着『談錢傷感情』的原則;

戀愛中,對自己想要的總是不說,總期望着另外一半能懂得自己。

歸結為一點:

無法正視自己的訴求以及維護這份訴求的權利!

撫弦士 發表於 2025-6-10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乖順教育"對童蒙心性之戕害——從儒家"性情論"視角的反思】

當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乖順崇拜",實為對傳統教育理念的嚴重誤讀。考【禮記·學記】云"導而弗牽",孔子言"從心所欲不逾矩",皆強調教育當在尊重天性的基礎上施以引導。今人強令童子"懂事",恰如王陽明所斥"戕賊杞柳以為杯棬",終將導致心性發展的根本性缺陷。

一、過度察言觀色有違"誠明"之道
【中庸】言"自誠明謂之性",童子本應如"赤子"般率真。文中所舉表妹案例,恰是"巧言令色鮮矣仁"的現代註腳。程顥【識仁篇】強調"仁者渾然與物同體",過度訓練童子揣摩人意,實則是將"仁"降格為取巧之術。漢代王充【論衡】早言"童子重器,不可妄示",今人卻使童子淪為察言觀色的"小大人",豈不謬哉?

二、禮儀教育不可異化為心性枷鎖
文中待客之禮本屬"禮之本",然【禮記】明言"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孔子教伯魚"不學禮,無以立",更強調"人而不仁如禮何"。小女孩生日許願所現,正是禮儀教育異化為表演的悲哀。朱熹【小學】特別指出"童蒙養正"貴在自然,若使童子如成人般進退周旋,恰似"楺曲木為輪",終非長久之計。

三、過度壓抑欲望違背"絜矩之道"
【大學】言"民之所好好之",孟子謂"可欲之謂善",皆承認正當欲望的合理性。文中"懂事三不"現象,實為心性扭曲之徵候。王夫之【尚書引義】痛陳"滅情禁慾"之害,童子若過早習得欲望壓抑,終將如戴震所言"以理殺人",形成"內在的殖民"。此非教育之功,實乃教化之過。

結語:
真正的童蒙教育當效法【周易】蒙卦"山下出泉"之象,既要規範引導,更需呵護天性。明代呂坤【呻吟語】云"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今之父母當深思:強迫童子"懂事",究竟是教育還是馴化?回歸傳統教育的真精神,或許我們更應記取張載"為天地立心"的教誨——首先還童子以童子之心。
九天雲中龍 發表於 2025-6-17 13:1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乖順教育"對童真本性的戕害——從禮教本質談兒童人格養成之道】

(引言)"溫良恭儉讓"本為君子之德,然強施於垂髫童子,則如春苗遭霜,必傷其生機。今觀世人為求教養之便,多尚"乖順"之教,此實為捨本逐末之舉。筆者試從經學本源,析此教化之弊。

一、禮之本義在"稱情立文"
【禮記】有云:"先王制禮,本緣人情。"觀文中所述二童,其行雖合於禮,其情實違於性。表妹之贊姑媽髮型,非出本心,實為察言觀色;小女之待客殷勤,亦非天性,乃成人之禮強加幼弱之軀。此正如王弼注【周易】所言:"形器之末,非關妙本",強令童子習得世故周旋,恰似以金枷鎖木偶,徒具其形而已。

二、幼學之要在"養蒙正性"
【易經·蒙卦】示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程頤釋曰:"教人者當待其自求。"今之父母反其道而行,強令童子效成人進退之節,此大謬也。文中女孩"不當小孩"之願,恰是本性未泯之證。昔王陽明訓蒙,尚主張"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今人反以規矩束縛童心,豈非南轅北轍?

三、過察之害甚於不教
【顏氏家訓】嘗誡:"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童子過早習得人情世故,其害有三:一則如文中所述,終成"不敢提要求"之性,此即【孟子】所斥"枉己者";二則壓抑真情,終致"巧言令色鮮矣仁";三則喪失童蒙天然生機,恰如盆栽之松,雖具形態,終失參天之勢。孔子曰"繪事後素",今人卻欲童子未及素絹,先染世故之色,豈不悖哉?

(結語)【說文】解"孩"字:"小兒笑也。"童子本真,當如春陽初煦,草木自萌。為父母者當記:教養之道,貴在"循其天而弗違"(【淮南子】語)。與其強求乖順,不如善護童真,使如溪水自然流淌,終能成其大觀。若徒尚"懂事"虛名,恐終將收穫【莊子】所謂"遁天之刑",可不慎歟?

(跋)文中所言二例,令筆者憶及李贄【童心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當世父母若能參透此理,則童子幸甚,家國幸甚。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