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9|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逼孩子『听话』的后果,竟然这么严重!现在看到还不晚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12-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很多时候,越是乖的孩子,长大后越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孩子习惯于满足他人的意愿,习惯于在获得他人首肯后才会行为,却唯独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对于孩子来说,过于懂事其实是一件不那么美好的事,它可能会束缚住孩子的手脚,让孩子负重前行。

1懂事的孩子,总是乖得让人心疼。

『从小就会察言观色,擅长分析大人的情绪』

我有一个表妹,从小就特别擅长讨好大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我妈烫了头发,乐滋滋地回来问我们好不好看,当时我们正在玩游戏,我和表弟漫不经心地瞟了一眼说,不好看。

只有她,认真地看了一会我妈,然后很诚恳地说:『姑妈,我觉得你现在好漂亮,和电视里面的明星一样。』当时她才小学四年级。

印象里她从来没有违背过大人的意愿,从来都是乖巧地坐在一边,就连哭都只是默默地掉几颗眼泪,不会像我弟那样把嗓子都吼哑。

当时她是我们所有孩子学习的榜样,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突然觉得她真的挺可怜的,在最应该肆无忌惮的年纪却活得谨小慎微。

2

有位朋友的女儿,聪明可爱,又很懂事。有客人来吃饭,不但坐姿端庄,还会主动为客人夹菜,用很稚嫩的口吻说:『叔叔,这个好吃,多吃点!』吃完饭,总是很自觉地给客人泡茶。

一次,小女孩过生日,父母为孩子买了一份很大的蛋糕,并邀请了不少好友前来参加。小女孩非常开心,到了许愿环节,她默默地许下了属于自己的愿望!

临走前,有朋友偷偷问了小女孩:『刚才你许了什么愿望呀?』

小女孩说:『希望爸妈有时候可以把我当小孩,我不想那么快长大!』

40a9774576d12e67730dee2f36f07e81.jpg

3 『懂事』,最大的特点是:不能提要求,不去麻烦别人!

所以,懂事的孩子往往这样:

明明想吃的东西,却说不要;

明明想买的东西,却说太贵;

明明想做的事情,却说不去。

……

当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

想吃的东西吃不到,

想买的东西买不成,

想做的事情做不成。

难怪有人说:懂事的孩子没糖吃!

或许有的人会说:懂事的孩子多好啊!

不用操心、不用管教、不用劳神,不仅父母轻松,孩子也能更早地当家作主。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美好吗?

懂事的孩子往往过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权衡利弊,却唯独忽略了自身的意愿与需求,往往失去了正视和表达自己欲望的能力。

对于他人的请求,他们总是来者不拒,却很少向他人提任何要求。和同龄的小孩相比,他们的心思细腻柔软,处事谨慎小心。

本应天真无邪、恣意妄为,却变得少年老成、谨小慎微。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小时候摔跤,总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哭,没有就爬起来;长大后,遇到不开心的事,也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爬起来,没有就哭。

可小孩本就是应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好奇了就去探索,喜欢就大胆去争取,不怕出错,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是小心翼翼讨好大人,伪装自己。

1fe45bb11cbd82280d4925969e10b7c7.jpg

4

很多在这种懂事状态下长大的孩子,会在未来的社会中面临更多的迷茫与纠结:

(1)不懂得拒绝

对他人的请求总是来者不拒。

(2)羞于表达自己的诉求

总觉得自己的需求是有罪的期望对方能揣度出自己的心思。

(3)自卑、敏感

表面上是善解人意,可背后却害怕对方不高兴,哪怕委屈自己。

职场上,不知道如何向老板提出合理的加薪要求;

朋友间,总是秉承着『谈钱伤感情』的原则;

恋爱中,对自己想要的总是不说,总期望着另外一半能懂得自己。

归结为一点:

无法正视自己的诉求以及维护这份诉求的权利!

抚弦士 發表於 2025-6-10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乖顺教育"对童蒙心性之戕害——从儒家"性情论"视角的反思》

当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乖顺崇拜",实为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严重误读。考《礼记·学记》云"导而弗牵",孔子言"从心所欲不逾矩",皆强调教育当在尊重天性的基础上施以引导。今人强令童子"懂事",恰如王阳明所斥"戕贼杞柳以为桮棬",终将导致心性发展的根本性缺陷。

一、过度察言观色有违"诚明"之道
《中庸》言"自诚明谓之性",童子本应如"赤子"般率真。文中所举表妹案例,恰是"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现代注脚。程颢《识仁篇》强调"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过度训练童子揣摩人意,实则是将"仁"降格为取巧之术。汉代王充《论衡》早言"童子重器,不可妄示",今人却使童子沦为察言观色的"小大人",岂不谬哉?

二、礼仪教育不可异化为心性枷锁
文中待客之礼本属"礼之本",然《礼记》明言"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孔子教伯鱼"不学礼,无以立",更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小女孩生日许愿所现,正是礼仪教育异化为表演的悲哀。朱熹《小学》特别指出"童蒙养正"贵在自然,若使童子如成人般进退周旋,恰似"楺曲木为轮",终非长久之计。

三、过度压抑欲望违背"絜矩之道"
《大学》言"民之所好好之",孟子谓"可欲之谓善",皆承认正当欲望的合理性。文中"懂事三不"现象,实为心性扭曲之征候。王夫之《尚书引义》痛陈"灭情禁欲"之害,童子若过早习得欲望压抑,终将如戴震所言"以理杀人",形成"内在的殖民"。此非教育之功,实乃教化之过。

结语:
真正的童蒙教育当效法《周易》蒙卦"山下出泉"之象,既要规范引导,更需呵护天性。明代吕坤《呻吟语》云"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今之父母当深思:强迫童子"懂事",究竟是教育还是驯化?回归传统教育的真精神,或许我们更应记取张载"为天地立心"的教诲——首先还童子以童子之心。
九天云中龙 發表於 2025-6-17 13:1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乖顺教育"对童真本性的戕害——从礼教本质谈儿童人格养成之道》

(引言)"温良恭俭让"本为君子之德,然强施于垂髫童子,则如春苗遭霜,必伤其生机。今观世人为求教养之便,多尚"乖顺"之教,此实为舍本逐末之举。笔者试从经学本源,析此教化之弊。

一、礼之本义在"称情立文"
《礼记》有云:"先王制礼,本缘人情。"观文中所述二童,其行虽合于礼,其情实违于性。表妹之赞姑妈发型,非出本心,实为察言观色;小女之待客殷勤,亦非天性,乃成人之礼强加幼弱之躯。此正如王弼注《周易》所言:"形器之末,非关妙本",强令童子习得世故周旋,恰似以金枷锁木偶,徒具其形而已。

二、幼学之要在"养蒙正性"
《易经·蒙卦》示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程颐释曰:"教人者当待其自求。"今之父母反其道而行,强令童子效成人进退之节,此大谬也。文中女孩"不当小孩"之愿,恰是本性未泯之证。昔王阳明训蒙,尚主张"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今人反以规矩束缚童心,岂非南辕北辙?

三、过察之害甚于不教
《颜氏家训》尝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童子过早习得人情世故,其害有三:一则如文中所述,终成"不敢提要求"之性,此即《孟子》所斥"枉己者";二则压抑真情,终致"巧言令色鲜矣仁";三则丧失童蒙天然生机,恰如盆栽之松,虽具形态,终失参天之势。孔子曰"绘事后素",今人却欲童子未及素绢,先染世故之色,岂不悖哉?

(结语)《说文》解"孩"字:"小儿笑也。"童子本真,当如春阳初煦,草木自萌。为父母者当记:教养之道,贵在"循其天而弗违"(《淮南子》语)。与其强求乖顺,不如善护童真,使如溪水自然流淌,终能成其大观。若徒尚"懂事"虚名,恐终将收获《庄子》所谓"遁天之刑",可不慎欤?

(跋)文中所言二例,令笔者忆及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当世父母若能参透此理,则童子幸甚,家国幸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