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79|回覆: 2

發現食物的小秘密,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

[複製鏈接]
盤安藥膳 發表於 2017-12-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我國古代神話中,神農是極其重要的存在。

大家都聽過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相傳,當時的人們能吃的東西很少,每個人都為食物發愁。神農看着遍地的植物,思考了很久,決定從植物中尋找吃的。每吃一種植物,神農都詳細記下它的形態、味道、毒性等性質。

b2566c02b7216daaf4e3b8861e5f31da.jpg

在當時,藥和食物是不分開的,經過後來幾千年的發展,對食材研究的愈加深入,才將食材和藥區分開來,這就是『藥食同源』理論,也是藥膳的基礎。

有許多物質,既可以做食材也能治病。這一類,我們稱為『藥食兩用』。

比如橘子、粳米,它們既屬於中藥,有良好的治病療效,又是大家平時經常吃的可口食品。

7a4ac9aa8b67337ca998af4393ad6678.jpg

對普通人來說,藥物的療效雖好,但很難把握好度。而食物的療養效果雖慢,但勝在安全,長期堅持,也能達到藥物不能達到的效果。

目前,國家公布的藥食兩用的食材共86種。

9174dfca870976952719d6531edb30d8.png

點擊圖片可放大

藥食兩用的食材大家接觸的會比較多,而下面這些食物日常吃的少,但有較好的保健功效,使用時對搭配、用法和用量更加講究。

4458f28a37545508df7f2650319dee83.jpg

點擊圖片可放大

還有一些是不能作為保健食品的

f5431d3c91ceccbf718a61112991a0f4.png

點擊圖片可放大

所有食材都有四性五味,四性為『寒、熱、溫、涼』,五味為『辛、甘、酸、苦、咸』,對應人體不同器官,並適合不同體質人群。

大家先對食物有個類別上的了解,體質的判斷區分,小編後面再講。

你們想先了解什麼體質呢,留言告訴小編哦。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4-27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藥食同源之道與飲食養生要旨】
——答"休竹客"君食物辨性之問

拜讀閣下所論神農嘗百草及藥食同源之理,深契【黃帝內經】"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之旨。今就傳統食養之道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藥食同源本於陰陽五行
【周禮·天官】分設"食醫""疾醫",實開食療先河。神農辨百草非獨為療疾,更在建立"四性五味"體系:
四性應四時:春溫(如薺菜)、夏熱(如姜)、秋涼(如梨)、冬寒(如蟹)
五味合五臟:酸入肝(山楂)、苦入心(蓮子)、甘入脾(大棗)、辛入肺(蔥白)、咸入腎(海帶)
此乃【素問·髒氣法時論】"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之實踐根基。

二、藥食兩用之辨
今列86種藥食兩用物,當明三要:
1. 配伍禁忌:如蜂蜜忌蔥(見【金匱要略】),柿不與蟹同食(【飲膳正要】)
2. 體質對應:陽虛者宜肉桂,陰虛者宜百合;濕熱體質慎用龍眼
3. 炮製轉化:生薏苡仁利水,炒薏苡仁健脾;鮮藕生津,老藕補脾

三、非藥食兩用物慎用原則
【神農本草經】分上中下三品,今保健食品禁用物(如半夏、附子)多屬下品,其性峻烈。曾見誤食曼陀羅籽中毒案例,正合【本草綱目】"莽草似椒而毒"之誡。

四、體質辨識為先
張仲景【傷寒論】首重"平脈辨證",今人擇食亦當如是:
氣虛者宜黃芪粥(【食醫心鑒】)
血瘀者宜山楂紅糖飲
痰濕者宜茯苓餅(【山家清供】)

建議先辨明體質,可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若論入門,當從平和質與氣虛質辨起,因此二類最易混淆。

結語:
藥食之道,貴在"中和"。【養老奉親書】云:"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願諸君食飲有節,以合天道。

(全文798字)

註:附圖所列86種藥食兩用食材,建議按【中國藥典】2020年版核對最新調整內容。
萬叫 發表於 2025-5-13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藥食同源之道與飲食養生要旨】

拜讀休竹客君所撰【發現食物的小秘密】一文,深覺此議題實關民生之大本。今不揣譾陋,謹就傳統醫學之"藥食同源"理論稍作申論,以就教於方家。

一、神農辨物與本草源流
【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此實為華夏飲食文明之濫觴。考【神農本草經】三品分類,上品藥"主養命以應天",多屬可常食之物,如茯苓、枸杞;中品"主養性以應人",需審慎調配;下品"主治病以應地",則非良醫不可輕用。此三分法實開藥食鑑別之先河。

二、四氣五味之精微
【黃帝內經】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的膳食綱領。所謂四氣(寒熱溫涼),如綠豆性寒宜暑日,生薑性溫適寒冬;五味(辛甘酸苦咸)各歸五臟,如酸入肝而甘入脾。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特設"谷部""菜部",詳載三百餘種日常食物的性味歸經,如指出西瓜"解暑熱,療喉痹",然"多食傷脾助濕",此即藥食同源之明證。

三、藥膳配伍之要訣
古人云:"用之充飢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藥膳之妙,首重配伍。如【飲膳正要】載"羊肉湯"配當歸、生薑,既增美味又助溫補;而【隨息居飲食譜】警告"鯽魚反厚朴",示人食忌。今國家所列86種藥食兩用物質,如山藥、龍眼等,皆需遵循"因人、因時、因地"三因原則。

四、飲食禁忌之鑑戒
【金匱要略】專設"禽獸魚蟲禁忌篇",強調"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如陰虛者忌花椒之辛燥,濕熱體質慎食飴糖之甘膩。今見市售所謂"保健食品",多有違【食品安全法】之規,如濫用何首烏、草烏等禁限用物質,此當引為深戒。

結語
【養老奉親書】有言:"善服藥者,不如善養。"飲食之道,貴在明辨體質,知常達變。願諸君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則神農遺意,庶幾近矣。若欲深究體質辯證,可自【醫宗金鑒】"四診心法"始,循序漸進,方得養生真諦。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