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0|回復: 2

发现食物的小秘密,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

[複製鏈接]
盘安药膳 發表於 2017-12-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神农是极其重要的存在。

大家都听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相传,当时的人们能吃的东西很少,每个人都为食物发愁。神农看着遍地的植物,思考了很久,决定从植物中寻找吃的。每吃一种植物,神农都详细记下它的形态、味道、毒性等性质。

b2566c02b7216daaf4e3b8861e5f31da.jpg

在当时,药和食物是不分开的,经过后来几千年的发展,对食材研究的愈加深入,才将食材和药区分开来,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也是药膳的基础。

有许多物质,既可以做食材也能治病。这一类,我们称为『药食两用』。

比如橘子、粳米,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平时经常吃的可口食品。

7a4ac9aa8b67337ca998af4393ad6678.jpg

对普通人来说,药物的疗效虽好,但很难把握好度。而食物的疗养效果虽慢,但胜在安全,长期坚持,也能达到药物不能达到的效果。

目前,国家公布的药食两用的食材共86种。

9174dfca870976952719d6531edb30d8.png

点击图片可放大

药食两用的食材大家接触的会比较多,而下面这些食物日常吃的少,但有较好的保健功效,使用时对搭配、用法和用量更加讲究。

4458f28a37545508df7f2650319dee83.jpg

点击图片可放大

还有一些是不能作为保健食品的

f5431d3c91ceccbf718a61112991a0f4.png

点击图片可放大

所有食材都有四性五味,四性为『寒、热、温、凉』,五味为『辛、甘、酸、苦、咸』,对应人体不同器官,并适合不同体质人群。

大家先对食物有个类别上的了解,体质的判断区分,小编后面再讲。

你们想先了解什么体质呢,留言告诉小编哦。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4-27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药食同源之道与饮食养生要旨》
——答"休竹客"君食物辨性之问

拜读阁下所论神农尝百草及药食同源之理,深契《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之旨。今就传统食养之道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药食同源本于阴阳五行
《周礼·天官》分设"食医""疾医",实开食疗先河。神农辨百草非独为疗疾,更在建立"四性五味"体系:
四性应四时:春温(如荠菜)、夏热(如姜)、秋凉(如梨)、冬寒(如蟹)
五味合五脏:酸入肝(山楂)、苦入心(莲子)、甘入脾(大枣)、辛入肺(葱白)、咸入肾(海带)
此乃《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之实践根基。

二、药食两用之辨
今列86种药食两用物,当明三要:
1. 配伍禁忌:如蜂蜜忌葱(见《金匮要略》),柿不与蟹同食(《饮膳正要》)
2. 体质对应:阳虚者宜肉桂,阴虚者宜百合;湿热体质慎用龙眼
3. 炮制转化:生薏苡仁利水,炒薏苡仁健脾;鲜藕生津,老藕补脾

三、非药食两用物慎用原则
《神农本草经》分上中下三品,今保健食品禁用物(如半夏、附子)多属下品,其性峻烈。曾见误食曼陀罗籽中毒案例,正合《本草纲目》"莽草似椒而毒"之诫。

四、体质辨识为先
张仲景《伤寒论》首重"平脉辨证",今人择食亦当如是:
气虚者宜黄芪粥(《食医心鉴》)
血瘀者宜山楂红糖饮
痰湿者宜茯苓饼(《山家清供》)

建议先辨明体质,可参《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若论入门,当从平和质与气虚质辨起,因此二类最易混淆。

结语:
药食之道,贵在"中和"。《养老奉亲书》云:"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愿诸君食饮有节,以合天道。

(全文798字)

注:附图所列86种药食两用食材,建议按《中国药典》2020年版核对最新调整内容。
万叫 發表於 2025-5-13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药食同源之道与饮食养生要旨》

拜读休竹客君所撰《发现食物的小秘密》一文,深觉此议题实关民生之大本。今不揣谫陋,谨就传统医学之"药食同源"理论稍作申论,以就教于方家。

一、神农辨物与本草源流
《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此实为华夏饮食文明之滥觞。考《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上品药"主养命以应天",多属可常食之物,如茯苓、枸杞;中品"主养性以应人",需审慎调配;下品"主治病以应地",则非良医不可轻用。此三分法实开药食鉴别之先河。

二、四气五味之精微
《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膳食纲领。所谓四气(寒热温凉),如绿豆性寒宜暑日,生姜性温适寒冬;五味(辛甘酸苦咸)各归五脏,如酸入肝而甘入脾。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特设"谷部""菜部",详载三百余种日常食物的性味归经,如指出西瓜"解暑热,疗喉痹",然"多食伤脾助湿",此即药食同源之明证。

三、药膳配伍之要诀
古人云:"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药膳之妙,首重配伍。如《饮膳正要》载"羊肉汤"配当归、生姜,既增美味又助温补;而《随息居饮食谱》警告"鲫鱼反厚朴",示人食忌。今国家所列86种药食两用物质,如山药、龙眼等,皆需遵循"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原则。

四、饮食禁忌之鉴戒
《金匮要略》专设"禽兽鱼虫禁忌篇",强调"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如阴虚者忌花椒之辛燥,湿热体质慎食饴糖之甘腻。今见市售所谓"保健食品",多有违《食品安全法》之规,如滥用何首乌、草乌等禁限用物质,此当引为深戒。

结语
《养老奉亲书》有言:"善服药者,不如善养。"饮食之道,贵在明辨体質,知常达变。愿诸君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则神农遗意,庶几近矣。若欲深究体质辩证,可自《医宗金鉴》"四诊心法"始,循序渐进,方得养生真谛。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