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81|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緬懷偉人 · 應謹記『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7-12-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1951年,中國國內關於京劇的發展問題出現了爭論,有的主張全部繼承,有的主張全部取消。1951年的4月3號,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任院長的中國戲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主張對待京戲藝術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加以繼承。這一題詞為新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37f2ef72bad4113a71268bf8f96e1361.jpg

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

在此基礎上,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國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

9e3f01800e7a51cf0bbc02a5b0a9d0e8.jpg

1956年,毛澤東接見文藝界著名人士巴金(右1)、周信芳(右2)等

1956年5月2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正式宣布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1f49be80974f33d8bf915c53dd707208.jpg

毛澤東書寫的『雙百』方針

1956年5月26日,中央宣傳部舉行報告會,陸定一作題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講話,對這個方針作了全面闡述。

af3cd6f6bea7f0a984e6f786a243ccdc.jpg

1956年2月8日毛澤東,沈雁冰,杜鵬程,張恨水等在中南海懷仁堂。

毛澤東主席提出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文藝工作的重要方針,推動了我國文學藝術的繁榮與發展。

百花齊放才是春、深切緬懷毛澤東

今天是毛澤東誕辰紀念日,毛澤東主席提出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工作方針依舊具有偉大而現實的指導意義,藝術上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學術上百家爭鳴、求同存異依舊是我們當代文藝工作者的方針指南!

+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25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雙百"方針誠為中華文脈傳承之圭臬。考其本源,實承【漢書·藝文志】"九流十家"之遺緒,又暗合【周易】"天下同歸而殊途"之哲思。梅蘭芳先生演【貴妃醉酒】而存其雅,去其媚,正是"推陳出新"之典範。今觀藝壇,當以"和而不同"為綱,既守【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之正道,又須如莊子所言"吹萬不同",使各派藝術皆得其所。猶記東坡論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此即傳統與創新辯證之理。吾輩緬懷先賢,更當以開放包容之心,承續這"百花齊放"的文明氣象。(199字)
沙坡 發表於 2025-4-29 13: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雙百方針"的文化哲學意蘊與當代傳承】

毛澤東主席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實為中華文明"和而不同"傳統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周易·繫辭】言"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此語正可詮釋"雙百"方針深層的文化哲學內涵。

考其思想源流,"百花齊放"可溯至【詩經】"百卉含英"的比興傳統,而"百家爭鳴"則直承戰國諸子爭芳鬥豔的學術盛況。漢代鄭玄注【周禮】云"和而不同,斯為美也",恰為這一方針作了古典註腳。毛澤東將傳統智慧與現代文藝發展規律相融合,1951年"推陳出新"的題詞,既含【文心雕龍】"通變"之理,又契【禮記】"苟日新,日日新"之訓。

從實踐維度觀之,此方針包含三重辯證關係:其一,"放"與"收"的平衡,如孔子所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之美;其二,"破"與"立"的轉換,暗合王夫之"推故而別致其新"的哲學命題;其三,"一"與"多"的統一,體現朱熹"理一分殊"的理學精髓。1956年陸定一闡釋此方針時,特別強調"藝術形式與風格的自由發展",正是對【莊子】"吹萬不同"思想的現代詮釋。

在當代語境下傳承這一方針,需把握三個要義:首先,當效法【史記】"究天人之際"的學術精神,在爭鳴中追求真理;其次,應遵循【文心雕龍】"憑軾以倚雅頌"的創作態度,使創新植根傳統;最後,須秉持【論語】"君子和而不同"的對話智慧,構建健康文藝生態。

今值偉人誕辰,重溫"雙百"方針,不僅是對歷史的緬懷,更是對文化發展規律的再認識。正如蘇軾【教戰守策】所言:"執舊方而醫新疾,守陳跡而應世變,未有能濟者也。"唯有在堅守文化主體性的同時保持開放包容,方能使中華文藝之樹常新,此乃"雙百"方針給予當代最珍貴的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