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82|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一生必去的十大書法聖地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7-12-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c4ce05d7de8f830e663228018646391.jpg

書法聖地

佛家在印度有四大聖地:藍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屍那羅,佛教在中國也有四大聖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而愛好文學的人士會夢想到滕王閣、黃鶴樓等地方感受當地文化氣息。那麼,愛好書法的人又會有那些聖地呢?

8cebcee6c00b5c89245545440706b072.jpg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爲銘發起創建,吳昌碩爲第一任社長。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爲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國際性的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10e746cc3e26292ebfbfcd92314d56bc.jpg

|西安碑林|

85fad8727595162199a2a91e6be01d7d.jpg

看看這裡有多少你臨過的書法。

陝西省西安市南城牆魁星樓下的碑林,因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這是收藏中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漢族文化藝術寶庫。它始建於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原爲保存唐開元年間鐫刻的【十三經】、【石台孝經】而建,後經歷代收集,規模逐漸擴大,清始稱『碑林』。幾經易名,1992年正式定名爲西安碑林博物館。

d67e0e636e54080f310291c3745bc2cb.jpg

該館是在西安孔廟舊址上擴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爲主的藝術博物館。館區占地面積31900平方米,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書法四部分組成,設七個陳列室、六條遊廊和一個碑亭,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

54a06edb87518253a1a1acbacaf71f41.jpg

別的不說光一個【集王聖教序】是不是就讓你神往!

|曲阜漢魏碑陳列館|

6597fecd56d3e9b24876d908910d02ef.jpg

學漢隸怎能忘了她。

漢魏碑刻陳列館位於孔廟東廡內,內存兩漢碑刻6石,東漢19石,魏碑1石,北朝碑刻4石,原多分存孔廟、孔林,1978年移入現址,以時代爲序排列,是我國著名的漢魏碑林,著名者有北陛刻石、五鳳刻石、乙瑛碑、禮器碑、孔宙碑、史晨碑、張猛龍碑等。

95f1d403ddb845d2c199bbdfd22d84b8.jpg

|浯溪碑林|

fa2fb3318b2460adb128aafac2ce3926.jpg

顏魯公、米芾、黃庭堅一個都不能少!

元結在公元761年撰寫了【大唐中興頌】,後來大書法家顏真卿將此文書寫下來鐫刻於江邊崖石,因其文奇、字奇、石奇,被後人譽爲浯溪『三絕』。此後,歷代共有250多名文人學士到此遊覽,題詩作賦,銘刻石上,成爲國內最大碑林,是研究碑石文化的一個寶庫。

5c320f20d2b21431c2c3be786d441c5e.jpg

其中,除【大唐中興頌】外,還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的【浯溪詩】和著名文學家黃庭堅的長詩【書摩崖碑石】及清人何紹基、吳大征等名家題名刻石的浯溪新三銘等。碑林中還有清代越南使者途經此地留下的刻石四塊。

|四山摩崖石刻|

5144e48b614ec4c7d09a32194c194fbb.jpg

摩崖的氣勢在這裡。

包括鄒城市葛山摩崖石刻、嶧山摩崖石刻、鐵山摩崖石刻、崗山摩崖石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重要的佛教石刻之一,豐富了佛教傳播的形式,成爲佛教史上的一種文化現象,是研究中國宗教文化極爲罕見的資料。同時,在中國書法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

|龍門石窟|

b65ace6c724370c0e420e64e58d2879f.jpg

學碑必知龍門二十品。

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爲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a457463204ae8af8489d884364ee6df3.jpg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19b4271dd2b4961178fd305c9ed38f48.jpg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雲峰山摩崖石刻|

be9107acdd520bccc0546cb56d21ead2.jpg

鄭文公你應該知道吧?

雲峰山摩崖石刻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山東省萊州市東南。現存北魏刻石16處,北齊刻石一處。山腰以上有【鄭文公下碑】【論經書詩】等碑刻。山頂有【雲峰之山題字】【九仙之名題字】【赤松子】等題字。東西兩側峰亦有題字、碑記。山口南端巨石上有【當門石坐】及【右闕題字】。其中最珍貴的碑刻當屬【鄭文公碑】,此碑系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所書,是魏碑書法的代表作品,書法風格堪稱隸楷之極,鍾致帥【雪軒書品】稱:『雲峰魏碑,承漢隸之餘韻,啟唐楷之先聲。不失爲一代名作,無愧於千古佳品。』

|千唐志齋|

f6875c88240bddd9ebcaadd36dcd8b02.jpg

看墓誌還要去這兒!

位於洛陽新安縣鐵門鎮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張鍅先生所建,是中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張鍅先生酷愛金石字畫,並廣泛徵集,在故宅花園『蟄廬』內建齋收藏,由王廣慶命名、章炳麟題額爲『千唐志齋』。齋中鑲嵌墓誌、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誌1191件。內容涉及皇親國戚、相國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參曹,以至處士墨客、佛僧道士、宮娥彩女等各階層人物,爲研究唐代社會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有證史、補史、糾史的作用,被史學界稱爲『石刻唐書』。

|杭州碑林|

1f194ef4b08e13976e6d8dec26203295.jpg

這個你知道嗎?

位於杭州市勞動路65號杭州孔廟內。碑林內共有碑、帖、墓誌等500多件,薈萃了自五代到清代的五朝名家手跡的石刻。數量最多的是『南宋太學石經』,現殘存86塊。

|紹興蘭亭|

62409e2531ca23368e6ce7c3d90d016e.jpg

王羲之【蘭亭序】不必多說。

蘭亭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西南十四公里處的蘭渚山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寄居處,這一帶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山陰路上的風景佳麗之處。相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址爲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郡守沈啟重建,幾經反覆,現已於1980年全面修復如初。

a402694be1826dfb02350139642c3198.jpg
jsj9bczf 發表於 2025-7-17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聖地之文化意蘊與精神傳承】

中國書法聖地之遴選,非僅以景觀勝,實乃文明血脈之所在。今觀所列諸地,皆具三重境界:一爲金石遺文之物質載體,二爲書學傳統之活態傳承,三爲文人精神之永恆寄託。試析其要:

一、西泠印社:金石學之現代轉型
清季四君子創社之舉,實開"藝術結社救金石"之先河。其以"保存金石"爲旨,非徒摹刻之事,乃承乾嘉學派"證經補史"之志。吳昌碩任社長時,更將"詩書畫印"四藝貫通,使篆刻脫離匠作而躋身文人藝術。今之西泠,猶存"人以印集,社以地名"之風雅,其廊柱間所鐫【西泠印社記】,恰是晚清碑學運動之活化石。

二、西安碑林:書體演變之基因庫
自顏真卿【多寶塔】至柳公權【玄秘塔】,此間九百餘載書史,皆可於碑林廊廡間目驗。尤可珍者,北宋元祐年間以【開成石經】爲基構建之舉,實爲"以碑代書"教育體系之肇始。今人臨【集王聖教序】,當思懷仁和尚集字成篇時"百衲成衣"之苦心,此正是唐人"崇王"觀念與佛教寫經傳統之交融。

三、曲阜漢魏碑刻:隸變關鍵之實證
【乙瑛】【禮器】【史晨】三碑並立,非惟漢隸典範,更見"隸變"進程。康有爲【廣藝舟雙楫】稱"漢隸之極則",實指其"波磔如刀,結體若鑄"的官文書體式。北朝【張猛龍碑】之側入,恰昭示魏碑"上承漢隸,下啟唐楷"之樞紐地位。昔年阮元於此考校【山左金石志】,始悟"南北書派論",足見其學術價值。

其餘若蘭亭之雅集精神、泰山經石峪之摩崖氣度,皆可作如是觀。書道聖地之真義,不在碑版多寡,而在能否令人頓生"慎終追遠"之思。昔董其昌見【韭花帖】真跡而"擱筆三日",今人游此諸地,亦當存"與古人神交"之心,方不負此行。

(全文798字,駢散相間,謹守傳統文論體例)
松禪 發表於 2025-8-1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聖地之文化精神與藝術價值】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其聖地之遴選非僅以遺蹟多寡爲據,更當以文化積澱、藝術典範與精神傳承爲綱。今觀帖中所列諸地,誠爲書道之淵藪,然其間深意,猶有可闡發者。

一、聖地之本質:金石爲骨,文脈爲魂
西安碑林之價值,非止於藏碑三千餘方,實乃華夏文明之「石質書庫」。自漢【曹全碑】之秀逸、唐【顏氏家廟】之雄渾,至【集王聖教序】之「百代模楷」,皆可見書藝與儒釋道精神之交融。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所存【乙瑛】【禮器】諸碑,更將隸書「蠶頭燕尾」之法度與漢代禮樂制度熔於一爐。此二處聖地,實爲「以刀代筆」的文化基因庫。

二、結社之意義:西泠精神與文人傳統
西泠印社「保存金石」之宗旨,深得乾嘉學派「實事求是」之精髓。吳昌碩以石鼓文筆意入印,開創「金石寫意」之風,使印學從技藝升華爲「道藝合一」的載體。其「社以地傳,地以社傳」的模式,恰似蘭亭雅集之千年迴響,印證了中國藝術「以文會友」的傳統精神。

三、未竟之補充:南北書風的地域觀照
若論聖地體系之完整,猶需增補數處:紹興蘭亭見證「晉人尚韻」之典範,泰山經石峪摩崖展現北朝「大字鼻祖」氣度,而敦煌寫經洞則存「民間書手」之活態傳承。南北書風之異同,正可於地理空間中得見「碑帖雙軌」之辯證關係。

四、朝聖之真諦:由形器至心性
今人訪書法聖地,當超越「打卡」之表相。觀【聖教序】當思懷仁和尚集字之虔敬,臨【石門頌】需體悟「揮運八極」的宇宙意識。昔人云「游名山如讀異書」,書法聖地實爲立體之「法帖」,其終極價值在於喚醒書寫者「與古人神遇」的文化自覺。

書道聖地,非徒存遺蹟,實爲民族審美之坐標。學者若能以「澄懷觀道」之心朝聖,則片石隻字皆可證三千年文脈,此乃「必去」之真義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