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7|回復: 0

[中医养生] 人猝死前身体发出的8个救命信号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7-12-26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其实,人体设计精妙,除了极端情况,心脏出现问题之前,一般会给我们发出很多"警报"。

如何识别心脏给我们发来的信号,抓住心脏给我们留下的最后窗口?这篇文章你要记好!

如有以下症状,应格外引起注意:

室温正常,也没有其他状况的情况下,搓手一般都是因为心脏出现问题。心脏有问题,血液循环变差,手脚冰凉,自身看似"无意识"的搓手取暖,实际上是心脏即将出现问题的警报信号!

在家照镜子时可以多留意自己的耳垂,如果发现耳垂出现了对角型折痕,建议及时到医院查一下心脏和血管。耳垂皱褶和心脏病间的关系,已获医界公认。

美国医学家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凡死于冠心病者,耳垂皮肤几乎都有一条皱纹。这道耳垂皱褶在我们国家也称为冠心沟、脑动脉硬化耳褶征。

2623ac0ad1d80d3112325e9f708ae5fb.jpg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一项涉及近1.3万人的最新研究发现,上下眼睑附近长出凸起的睑黄瘤是心脏问题的风险标志。有数据显示,睑黄瘤患者多为四五十岁人群,不少都与胆固醇水平过高有关。

fb575344efa505d3caf40567d7864915.jpg

双脚肿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比如妊娠、静脉曲张等,但也可能是心脏衰竭的标志。

研究发现,心脏瓣膜出问题,不能正常关闭时可能会发生双脚肿胀的现象。此外,与心脏相关的脚肿胀通常伴有其他症状,比如呼吸短促、乏力等。

1936baf2ccc6c5f2a8d5c4d7d2925ce9.jpg

当走路或移动时,你的臀部和腿部肌肉有痉挛和绞痛感,稍作休息后有所改善,可不要以为只是年纪大了或缺乏锻炼所致,要警惕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信号。外周动脉疾病,也被称为PAD。

如果你走路时出现绞痛感,很可能是患了PAD,那么你的心脏动脉有一半被堵塞的风险。但也不要太恐慌,因为PAD是可以治愈的。

今天脖子疼,明天下巴疼,或是今天疼,第二天又不疼,这可能是因为心脏缺血。

心脏缺血时将疼痛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反映在水平相同的脊髓段区域,附近的器官如肩膀、脖子、下巴、手臂等就在这个范围内,因此会感觉到痛感。

没有任何诱因的前提下,发现自己无缘无故的心跳加速,持续时间在1分钟到10分钟之间,并且常常是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过度饱餐后出现。要警惕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心梗指示。

明明没有进行剧烈运动,却在脖子、后背、头皮、手心、脚掌大量出汗的话,可能是心脏病发作信号。这种情况通常会持续超过一周的时间,或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反复复的出现,这种出汗类似感冒发热,却没有其他感冒症状。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7-8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心疾前兆与中医藏象理论之关联》

(按:本文依《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之旨,参合现代医学发现,辨八种心疾征兆与五脏关系)

一、搓手与心阳不振
《灵枢·本脏》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手足厥冷而自搓其掌,实为心阳不能温煦四末之象。此症常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所述"手足寒"之候,当以桂枝甘草汤类方温通心阳。现代所谓血液循环障碍,正合中医"阳微阴弦"之胸痹病机。

二、耳垂折痕与脉道瘀阻
耳垂折痕(冠心沟)者,乃《内经》"耳者宗脉之所聚"理论之印证。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已载耳纹与气血关系,今西医解剖所见冠心病患者耳垂皱纹,恰应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之诊法。此征多属痰瘀互结,可参血府逐瘀汤加减。

三、睑黄瘤与痰浊内蕴
眼睑黄斑属中医"痰核"范畴,《医学入门》谓"脾为生痰之源",而心脾相关。丹麦研究证实此征与胆固醇过高相关,正合中医膏粱厚味伤脾生痰,痰浊上扰心脉之病机。治当健脾化痰,可选温胆汤合山楂、决明子等。

四、足肿与心肾阳虚
《金匮要略》言"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与心衰水肿机理暗合。肾阳不足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则兼见喘促,此真武汤证之典型。现代医学心脏瓣膜病变之说,与中医"心肾相交"理论可互参。

五、间歇跛行与脉痹
《素问·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外周动脉阻塞所致跛行,正是中医"脉痹"之象。此症多因寒凝血瘀,可仿张仲景当归四逆汤法温经通络。

六、移走性疼痛与心脉瘀阻
《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现代所谓心脏缺血放射痛,正是经络传导之体现。此属"不通则痛",当以丹参饮活血化瘀。

七、心悸与心神不宁
《伤寒明理论》称:"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无诱因心悸属"惊悸"范畴,多因心气虚、心血亏。现代医学所述心律失常,中医辨治常取炙甘草汤养心复脉。

结语
此八种征兆,皆可归本于《内经》"心为君主之官"之说。今人但知西医指标,而不知中医"见微知著"之妙。凡遇此类征象,当遵《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之训,早察早治,方合"治未病"之大道。

(注:本文所述方剂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