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6|回覆: 2

[訓詁學] 【每日一字】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監察部 發表於 2017-12-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心總是纏綿的,溫柔的,又是堅韌的,不屈的。纏綿的好像先秦【越人歌】中唱: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山上有樹,樹有枝丫,而我心中喜歡著你,你卻什麼都不知道。堅韌的好像【子夜四時歌》裡唱: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我對你的心如同那長青的松柏。

4a67e2f6126bd0cbdddc037d8f178d46.png

  心的甲骨文就像心臟的形狀,本義即爲心臟。很早的時候,古人認識到心在身體中所處的主導地位,將其看作主宰身體的器官,『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

d4ed7f7e7a58f76b1fbd0ea59fce624e.png

  心,主於中而應於外。心在身體中占主導,但是這種主導並不是孤立的,還是需要外界、外物的刺激和觸動。【禮記】中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通過心,人對外界的各種刺激、觸動做出相應的反應,從而表現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比如音樂,就是人心感於外物而產生的。

  在中國哲學史、思想史上,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大學】講正心,孟子講盡心,張載講大心……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更是直接被稱爲心學。這是因爲,古人認爲,思維的器官在心而不在腦。孟子言『心之官則思』,心臟的主要功能便是思維。由此引申,心方才有了心思、思想、精神、意念、性情等等意義,有了思慮、謀劃等義。而但凡是從心的字,也都與人的心理、心境、心態、心情、心思有關。翻開【說文解字】,思念懷想、恩愛情意、憂愁悲憤……幾百個從心的字躍入眼帘,都在心上,都從心起,都帶來無邊的遐想,從中折射出古人對於心的認識和理解。由此,引發了中國哲學史、思想史對於心的思考、討論。

c5e63767faa9e07f09a53aac84b44497.png

  在古人看來,心志、情感由內而外的運行源自內心,其發生又離不開與外物的接觸,但還是需要個人的修習,人在不斷地學習中修煉自己、成就自我,才能擁有堅定的心志、純正的情感。所以【大學】強調心的重要性,說修身在正其心,因爲『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若不在,便無法發揮其他器官的作用,心若不正,修身便無從談起。

  正心,需要的是一顆善良的心。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何以見?就在人心的善念之間,人心之善端便是天地之正理。孟子認爲仁義禮智根於心,心是道德善性的源泉,人心固有的善要通過盡心、存心、養心來實現,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並說『養心莫過於寡慾』,要將本心妥善安放,好好保護,不被欲望控制,不爲利益左右。

  張載說『爲天地立心』,這個心,就是人的善良、惻隱、仁德之心,爲天地立心,就是通過孔孟之道、先聖之道,爲社會建立一個以道德爲核心的價值體系,讓人們有一顆向善向美的心,爲自己的目標和信念而努力。

  王陽明則認爲心是性、情的統一,主宰著性情,主張以居敬、窮理的方法來涵養心性,專心致志,深入研究,通過格物,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

d589cbebdbbd85e510e6f3b2568642c1.png

  ……如此種種論述不一,但都是爲了正心,爲了發掘心中的善、呵護心中的善,爲了使人心的本真得以顯現、人性的光輝得以彰明。而這樣一種具有內在仁義與博大情懷的心,可以與天地並參。

5db4faebe58847b27d8c8fa6d4c38ec8.png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就是人民的心聲、心願、心念。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民心一直處於重要地位。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人民是否安居樂業,人民的心願是否得以實現,是政治好壞的標準。

6d97a5521472a045facc59bf0d9af4e3.png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清華簡中有【厚父】篇,其中有一句話:『民心惟本,厥作惟葉。』意思是說民心是政治的根本,民心的向背決定著政權的興替,而人民說什麼話、做什麼事、有什麼傾向,都是從人民心裡生發的,民心決定著人民的趨向和發展。所以爲政就要順應民心、得民心,而要得民心,就要以百姓之心爲心,就要把心放在人民身上,傾聽人民的心聲、心願,知道人民想些什麼、需要什麼。心繫百姓,心念蒼生,心懷天下。

5f11b0ff7b6e2b813acfe76ed638ed86.png

  人之爲人,在於人心存高遠的理想,願意爲人類社會用心,願意爲天下人民盡心,願意激發善心、仁心、愛心,永葆赤子之心。人生路漫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cl15816 發表於 2025-7-3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心":論華夏文明中的主體性建構與政治倫理】

"心"字之形,自甲骨文始即摹寫心臟輪廓,然其文化意蘊遠逾生理器官。【說文】謂"人心,土藏,在身之中",段玉裁注"凡物之精者必歸於心",揭示古人以心爲精神主宰的認知範式。本文擬從文字學、哲學、政治倫理三重維度,解構"心"字的深層文化密碼。

一、文字構形與認知範式
甲骨文"心"作❤️狀,金文漸趨線條化,小篆定型爲今貌。從"心"之字四百餘,許慎歸爲"心部",形成龐大語義場:【說文】"惢,心疑也""恥,辱也""忠,敬也",皆指向心理活動。這種"以心統情"的造字邏輯,印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的認知——古人將思維、情感、意志統攝於"心"這一生理-心理複合體,形成獨特的"心靈哲學"。

二、哲學視域中的主體性覺醒
儒家心性論尤重"心"的主體地位。【大學】"正心"說將心視爲道德實踐樞紐,孟子"盡心知性"論構建心性天三位一體的哲學體系。至宋明理學,張載"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的命題,將心的認知功能推向宇宙論高度;王陽明"心外無物"之說更徹底確立心的本體地位。這種心學傳統,實爲華夏文明對主體性的深刻探索,與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西方理性主義形成有趣對照。

三、政治倫理中的民心向背
【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已萌發民本思想,【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則明確將"民心"政治化。賈誼【新書】喻"民無不爲本也,國以爲本,君以爲本",這種將政治合法性繫於民心的傳統,在"心"字的語義演變中可見端倪——從生理器官到"中心"(【爾雅·釋言】"心,中也"),再到"民心所向"的政治隱喻,完成從具體到抽象的哲學躍升。

結語
"心"字演替恰似華夏文明的微縮景觀:其形凝固先民對生命的直觀,其義承載哲人對主體性的思考,其用折射傳統政治智慧。今日重釋"心"字,不僅爲文字考據,更是對"以心爲鏡"的文化傳統的再發現。如王夫之【尚書引義】所言"心者,天之具體",這顆跳動三千年的"心",依然爲現代人提供著安頓心靈、審視文明的獨特視角。

(全文798字)
韓屋牡 發表於 2025-7-6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心":論先秦心性哲學與治道傳統】

"心"字甲骨文象心臟之形,其本義雖爲血肉器官,然在華夏文明演進中,早被賦予超越解剖學的哲學意蘊。【管子·心術】云:"心之在體,君之位也",此語揭示古人以心爲形骸主宰的認知傳統。細考"心"字源流,實可窺見中國思想史中"內聖外王"之道的深層邏輯。

一、心爲百體之君:生理認知與哲學升華
【荀子·解蔽】謂"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恰與甲骨文"心"字象形相印證。古人觀察心臟停跳則生命終結,遂形成"心主神明"的認知。【黃帝內經】載"心藏神",醫道與哲學在此交匯。這種將生理器官升華爲精神主宰的思維路徑,迥異於西方"腦主思維"的傳統,構成中國心性哲學的獨特底色。孟子"心之官則思"的命題,正是此認知傳統的哲學表達。

二、感物而動:心與天人的辯證
【樂記】"人心之動,物使之然"的論述,揭示古人認知中"心—物"的辯證關係。心雖爲內在主宰,卻需外物觸發方顯其用。【周易·咸卦】象辭"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更將這種感應提升至治國層面。先秦典籍中"心"字的雙重性——既具內在超越性(如【大學】"正心"),又具外應現實性(如【孟子】"惻隱之心")——恰是"內聖外王"思想的文字表徵。

三、從心之字:情感哲學的文字密碼
【說文解字】收心部字263個,構成漢字體系中最龐大的情感概念群。徐鍇【說文系傳】云:"心,纖也,所識纖微無物不貫也。"從"忠"之誠到"忍"之韌,從"慕"之思到"懼"之惕,這些會意字不僅是語言符號,更是古人情感哲學的密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德"字從彳從直從心,暗示道德實踐終須歸本於心性修養,此即【孟子】"仁義禮智根於心"的字符呈現。

四、民心爲鏡:心學傳統的治道指向
【尚書·泰誓】"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與【孟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形成思想呼應。王安石【洪範傳】解"皇極"爲"正其心以正天下",揭示中國政治哲學中"心—民—天下"的邏輯鏈條。王陽明"心外無物"的命題,看似玄遠,實則以"致良知"說爲橋梁,將心性修養轉化爲"親民"實踐,延續的正是先秦"以心爲政本"的傳統。

今觀"心"字演變,實見一部微縮的中國思想史。從甲骨文的臟器象形,到金文中加入血脈紋路,再到小篆的抽象線條,字形演變恰似"心"概念從生理到哲學的升華歷程。明儒王畿言"天地萬物皆生於心",雖似唯心之論,然若置於"心物感應"的傳統中理解,則可見其強調主體能動性的深意。當代重讀"心"字,不僅爲文字訓詁,更是對"修齊治平"傳統智慧的再發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六日未時|(天貺節) 2025/7/30/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