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83|回覆: 2

[中醫養生] 泡完腳後做這三個小動作,補腎效果特別好!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7-12-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到了冬天,大家就想起了泡腳,想起了補腎和各類補品,今天我來告訴大家補腎真的可以很簡單。

補腎真的很簡單,主要就靠三個字,『點、搓、捶』。接下來我們就告訴大家,怎麼樣來用到我們的腳上。

28844281accece1b733889f859907816.jpg

首先第一個『點』,點在跟腱的外側和跟腱的內側,就有一對重要的穴位,一個是腎經上的太溪,一個是膀胱經上的崑崙。

f06d710955b09cd1ef32249f9556019e.jpg

把手指放在我們跟腱的外側和跟腱的內側,以跟腱爲中心,兩個手指對著掐,這樣點下去,就相當於事半功倍同時補了兩條經絡。

5f0c76d911f90be644289e2cbc3a23ad.jpg

我們的腳背凹凸不平,我們用我們的腳後跟去搓另外一側的腳背上。

ca44e1755dc7cf2af9b1fab38ed9ae74.jpg

其實我們的腳背上有很多穴位,比如說我們知道的足經肝經上的太沖,有助於疏肝理氣。

0be9d5462f2837a8c443e4253e1753fa.jpg

但是如果一個一個的去點,太麻煩了,所以我們索性用腳跟依次從腳背往腳趾方向去搓,其實就相當於自己在去推經絡。

fd1429cdd5aa9a358daef083035a790e.jpg

用我們的一側手做一個空心拳,從我們的腳後跟,到我們的腳心,再到包括我們的前腳掌,依次來去適度的捶打,力度適中就可以。

95447d2d3f87c741c8482a5996bc212a.jpg

這對於我們有些人經常感覺到的足跟的疼痛,包括腳掌感覺到的隱隱的勞累,都有一定的緩解效果。

411bbab7121427cc6aa4dc9180543589.jpg

今天介紹的這些,希望大家能夠記住,我們在泡腳之後依次每天來進行的話對補腎的作用可以大大的加強,不妨你也來學著做一下吧。

619ddedac97cd9c86ac280fe6b5414a7.jpg

儁雄 發表於 2025-6-11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足部三法補腎說】
(依【黃帝內經】養生之理,參孫思邈【千金要方】導引之術)

足者,腎之根也。【靈樞·經脈】明言足少陰腎經"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其要穴太溪更被【針灸大成】譽爲"回陽九穴之一"。今觀"點搓捶"三法,實暗合古法導引之妙,然其理尚有可申發處。

一、點按之法,當辨經絡陰陽
所謂"跟腱外側崑崙,內側太溪",此二穴一屬太陽膀胱經(陽),一屬少陰腎經(陰),【類經圖翼】載太溪能"治消渴、咳血、腎瘧",崑崙主"腰尻痛、足跟腫"。然點按之時,須明"以指代針"之理:
1. 太溪當取內踝與跟腱間凹陷,拇指垂直點壓,得氣爲度(局部酸脹爲驗)
2. 崑崙在外踝與跟腱間,宜用食指關節頂按
3. 二穴同施時,建議先陽後陰,遵【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從陰引陽"之旨

二、搓摩足背,非獨疏肝
足背乃五輸穴薈萃之所,除肝經太沖外:
沖陽(胃經原穴)主"足痿失履"
陷谷(胃經輸穴)治"面目浮腫"
地五會(膽經)療"腋腫乳癰"

搓法宜用腳跟自解溪(足背橫紋中央)向趾縫推之,效法【諸病源候論】"摩挲足背令熱"之法。然需知冬季足背皮薄,當以潤膚膏爲介質,免傷腠理。

三、捶打足底,暗合湧泉要義
空心拳捶打,實爲變通之"湧泉導引法"。【千金翼方】載:"每旦以手扳足趾,自極,手按足心湧泉,三咽止。"今之捶打當注意:
1. 足跟部屬"失眠穴"(經外奇穴),捶之可安神
2. 足心湧泉宜先搓熱再輕捶,忌重力叩擊
3. 前掌屬"然谷"(腎經滎穴)區域,捶之可降虛火

四時調攝要訣
【遵生八箋】云:"冬三月,宜夜臥早起,去寒就溫。"泡腳後行此三法,當守三則:
1. 水溫不過42℃,免耗真陰
2. 動作宜緩,配合細勻呼吸(吸時抬手,呼時落手)
3. 酉時(17-19時)腎經當令,此時施術最佳

此三法雖簡,然得"腎爲先天之本"之要義。若能持之以恆,輔以【聖濟總錄】"常以舌抵上齶,漱津咽之"之法,則補腎之功更著。然需切記:【景岳全書】有雲"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故養腎之道,終在節慾葆精、起居有常耳。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6-21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足部三法補腎說芻議】

世人皆知足爲腎之根,湧泉爲腎經井穴,然鮮有明曉足部導引之妙者。今觀"點搓捶"三法,實合【黃帝內經】"經絡所過,主治所及"之旨,與【諸病源候論】導引之術暗合,誠可闡發。

一、點按太溪崑崙法
太溪乃腎經原穴,【針灸大成】謂其"主咽腫、咳逆、唾血",崑崙屬膀胱經,【千金要方】載其治"腰尻痛"。二者相配,恰合"腎與膀胱相表里"之經義。然操作時須知:跟腱內側凹陷處取太溪,外踝與跟腱間取崑崙,以拇指指腹垂直點按爲要,非簡單"掐"也。古人云"按而留之",每穴宜持續按壓三息(約6秒),方得經氣流通之效。

二、足跟搓摩足背法
此法暗合"摩腹運氣"之理,足背乃肝、脾、胃三經所過,太沖、陷谷諸穴星列其間。【莊子·刻意】言"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此搓摩之法即"鳥申"之變體。操作時當以足跟沿足背正中線(大致當沖陽穴處)向趾端推搓,力度以皮膚微熱爲度。昔年孫思邈【攝養枕中方】載"常以手摩腹,以臍爲中心",足部搓摩亦同此理。

三、空心拳捶足法
空心拳者,取"虛而不實"之意,合【老子】"虛其心,實其腹"之旨。足底分布湧泉、然谷等要穴,【修齡要旨】稱"擦湧泉穴,能除濕氣,固真元"。捶打時宜循"足跟→足心→前掌"之序,暗合腎經走向。然需知"捶"非擊打,實爲"振顫",【聖濟總錄】言"按摩之法,務須輕緩",力度當如"柳絮拂面"方爲得當。

結語
此三法雖簡,實寓"三才"之道:點按法應天(上焦),搓摩法應人(中焦),捶足法應地(下焦)。然須申明:腎虛有陰陽之分,此法偏於溫補,若見潮熱盜汗等腎陰虛證,當配伍滋腎陰之品。另【養性延命錄】云"行氣導引,當以漸爲功",建議初始每法操作三十六次,順應周天度數,日久自見其效。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