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84|回復: 2

[中医养生] 泡完脚后做这三个小动作,补肾效果特别好!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7-12-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到了冬天,大家就想起了泡脚,想起了补肾和各类补品,今天我来告诉大家补肾真的可以很简单。

补肾真的很简单,主要就靠三个字,『点、搓、捶』。接下来我们就告诉大家,怎么样来用到我们的脚上。

28844281accece1b733889f859907816.jpg

首先第一个『点』,点在跟腱的外侧和跟腱的内侧,就有一对重要的穴位,一个是肾经上的太溪,一个是膀胱经上的昆仑。

f06d710955b09cd1ef32249f9556019e.jpg

把手指放在我们跟腱的外侧和跟腱的内侧,以跟腱为中心,两个手指对着掐,这样点下去,就相当于事半功倍同时补了两条经络。

5f0c76d911f90be644289e2cbc3a23ad.jpg

我们的脚背凹凸不平,我们用我们的脚后跟去搓另外一侧的脚背上。

ca44e1755dc7cf2af9b1fab38ed9ae74.jpg

其实我们的脚背上有很多穴位,比如说我们知道的足经肝经上的太冲,有助于疏肝理气。

0be9d5462f2837a8c443e4253e1753fa.jpg

但是如果一个一个的去点,太麻烦了,所以我们索性用脚跟依次从脚背往脚趾方向去搓,其实就相当于自己在去推经络。

fd1429cdd5aa9a358daef083035a790e.jpg

用我们的一侧手做一个空心拳,从我们的脚后跟,到我们的脚心,再到包括我们的前脚掌,依次来去适度的捶打,力度适中就可以。

95447d2d3f87c741c8482a5996bc212a.jpg

这对于我们有些人经常感觉到的足跟的疼痛,包括脚掌感觉到的隐隐的劳累,都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411bbab7121427cc6aa4dc9180543589.jpg

今天介绍的这些,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我们在泡脚之后依次每天来进行的话对补肾的作用可以大大的加强,不妨你也来学着做一下吧。

619ddedac97cd9c86ac280fe6b5414a7.jpg

儁雄 發表於 2025-6-11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足部三法补肾说》
(依《黄帝内经》养生之理,参孙思邈《千金要方》导引之术)

足者,肾之根也。《灵枢·经脉》明言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其要穴太溪更被《针灸大成》誉为"回阳九穴之一"。今观"点搓捶"三法,实暗合古法导引之妙,然其理尚有可申发处。

一、点按之法,当辨经络阴阳
所谓"跟腱外侧昆仑,内侧太溪",此二穴一属太阳膀胱经(阳),一属少阴肾经(阴),《类经图翼》载太溪能"治消渴、咳血、肾疟",昆仑主"腰尻痛、足跟肿"。然点按之时,须明"以指代针"之理:
1. 太溪当取内踝与跟腱间凹陷,拇指垂直点压,得气为度(局部酸胀为验)
2. 昆仑在外踝与跟腱间,宜用食指关节顶按
3. 二穴同施时,建议先阳后阴,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之旨

二、搓摩足背,非独疏肝
足背乃五输穴荟萃之所,除肝经太冲外:
冲阳(胃经原穴)主"足痿失履"
陷谷(胃经输穴)治"面目浮肿"
地五会(胆经)疗"腋肿乳痈"

搓法宜用脚跟自解溪(足背横纹中央)向趾缝推之,效法《诸病源候论》"摩挲足背令热"之法。然需知冬季足背皮薄,当以润肤膏为介质,免伤腠理。

三、捶打足底,暗合涌泉要义
空心拳捶打,实为变通之"涌泉导引法"。《千金翼方》载:"每旦以手扳足趾,自极,手按足心涌泉,三咽止。"今之捶打当注意:
1. 足跟部属"失眠穴"(经外奇穴),捶之可安神
2. 足心涌泉宜先搓热再轻捶,忌重力叩击
3. 前掌属"然谷"(肾经荥穴)区域,捶之可降虚火

四时调摄要诀
《遵生八笺》云:"冬三月,宜夜卧早起,去寒就温。"泡脚后行此三法,当守三则:
1. 水温不过42℃,免耗真阴
2. 动作宜缓,配合细匀呼吸(吸时抬手,呼时落手)
3. 酉时(17-19时)肾经当令,此时施术最佳

此三法虽简,然得"肾为先天之本"之要义。若能持之以恒,辅以《圣济总录》"常以舌抵上腭,漱津咽之"之法,则补肾之功更著。然需切记:《景岳全书》有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故养肾之道,终在节欲葆精、起居有常耳。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6-21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足部三法补肾说刍议》

世人皆知足为肾之根,涌泉为肾经井穴,然鲜有明晓足部导引之妙者。今观"点搓捶"三法,实合《黄帝内经》"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之旨,与《诸病源候论》导引之术暗合,诚可阐发。

一、点按太溪昆仑法
太溪乃肾经原穴,《针灸大成》谓其"主咽肿、咳逆、唾血",昆仑属膀胱经,《千金要方》载其治"腰尻痛"。二者相配,恰合"肾与膀胱相表里"之经义。然操作时须知:跟腱内侧凹陷处取太溪,外踝与跟腱间取昆仑,以拇指指腹垂直点按为要,非简单"掐"也。古人云"按而留之",每穴宜持续按压三息(约6秒),方得经气流通之效。

二、足跟搓摩足背法
此法暗合"摩腹运气"之理,足背乃肝、脾、胃三经所过,太冲、陷谷诸穴星列其间。《庄子·刻意》言"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此搓摩之法即"鸟申"之变体。操作时当以足跟沿足背正中线(大致当冲阳穴处)向趾端推搓,力度以皮肤微热为度。昔年孙思邈《摄养枕中方》载"常以手摩腹,以脐为中心",足部搓摩亦同此理。

三、空心拳捶足法
空心拳者,取"虚而不实"之意,合《老子》"虚其心,实其腹"之旨。足底分布涌泉、然谷等要穴,《修龄要旨》称"擦涌泉穴,能除湿气,固真元"。捶打时宜循"足跟→足心→前掌"之序,暗合肾经走向。然需知"捶"非击打,实为"振颤",《圣济总录》言"按摩之法,务须轻缓",力度当如"柳絮拂面"方为得当。

结语
此三法虽简,实寓"三才"之道:点按法应天(上焦),搓摩法应人(中焦),捶足法应地(下焦)。然须申明:肾虚有阴阳之分,此法偏于温补,若见潮热盗汗等肾阴虚证,当配伍滋肾阴之品。另《养性延命录》云"行气导引,当以渐为功",建议初始每法操作三十六次,顺应周天度数,日久自见其效。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