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24|回复: 0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札记·论物质的概念(修订版)

[复制链接]
何新 发表于 2017-12-2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新哲学读书札记:

论物质的概念

2c41197a6e5826661aa611f75c08d060.jpg

《物质概念无法定义》

  哲学上的若干基本概念是很难定义的,例如:物质、有、存在、无、非存在。

  这几个概念貌似简单而直观,无人不了解。但事实上,自哲学诞生以来的几千年,这几个概念始终说不清楚。一直没有公认的定义,因而历来聚讼纷纭。

《有就是无》

  哲学上所谓“实在”的概念,首先是基于孰为“存在者”即“有物”的概念。而所谓物质的概念,实际是一个泛存在,即普遍存在者的概念——普遍、永恒之存在者即物质。

  但是回顾中外哲学讨论的历史,会发现自小亚细亚的哲人巴门尼德、中国古代的哲人李耳(老聃)、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开始,都对有物这个概念给予过摧毁性地质疑。他们都指出所谓有、有物、物质、存在或者纯有的概念,同时乃是不存在者,即虚无。

  [何新附注:有物是一个与空间相关联的概念。言有、或有物,即言某物存有于空间之中。但是若动态观察有物,也就是引入时间坐标轴(即ST坐标系),则会发现某物的存在都是阶段性的,今天之存在者明天会消失,有生无。又如我们每一个人其出生前都是非存在者,即由无而生有。死亡则使我们归于虚无,有而生无。所以有无的概念是不确定的,相互关联而且转化的。]

  作为泛存在者的物质也只是一个虚拟存在的虚拟概念。存在的本质是无相,因之正如佛学所说,世界的存在本体是无相。因而存在即虚无,有就是无。

  近代最伟大的哲人黑格尔因之而指出,理解有就是无,乃是进入一切哲学讨论的初阶。

《法国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法国《百科全书》即所谓启蒙学派)曾经断言,哲学唯物主义可以终结一切哲学和宗教问题。他们认为:物质是一切表象的载体,是客观实在。物质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存与亡,只是物质具体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物质是第一实体也是唯一实体。宇宙中除了物质和运动,什么也不存在。不需要假设上帝或者任何神的存在。

  他们认为人的生命也是物质现象以及物理的机械现象,人是机器(自动机,拉美特里)。

《马克思的物质观》

  青年马克思深受法国革命以及启蒙思潮的影响。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表明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立场。马克思学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后来主要由恩格斯和列宁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

  马克思本人曾经试图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唯物论结合,成为所谓动态的实践唯物论或者后来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辩证唯物论。

  这种辩证唯物论哲学认为: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各种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规定。

  关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列宁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据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归根结底都是物质这一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意识、精神,也是高度发展的物质的一种表象。

  但是这种说法,意味着物质与精神两个概念意义的模糊和混一。唯物论所理解的精神和理性仅仅限于动物与人类的感知和认知,以及人类的心理学现象等。它根本无法理解超越人类之上的宇宙理性的问题,即康德和黑格尔所意识到的宇宙存在本体所具有的先验理性结构的问题。

《量子力学关于物质的哥本哈根解释》

  现代物理学以抽象的能量本体消解了机械论狭义的物质概念。

  根据量子力学创始人波尔的观点,他认为:物质在宇宙中以能量波的形式存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坍缩”成粒子,发生坍缩的位置是不确定的,所以所在具有不确定性。这种定位不确定的物质能量波变,就是量子。

  量子力学认为:当观察者不存在时,所谓物质仅是一种虚拟的数学概念,即“函数波包”,而不具备任何物质实体的特征,只能用一个波函数去描述它。

  这就是现代量子力学对于物质的基本解释。

  [量子力学认为,有观察者时,函数波崩塌,在量子弥漫的范围内,即在函数波包波动范围内,量子可在随机任意点出现。观察者永远无法确定,它到底应该出现在哪个点。所以,量子只会以其中的一种样态出现,当以光电效应去观察它时,它就是个粒子,你用双缝试验的方式去观察它时,它就对你表现为一种波。但永远无法确定它是否实在,以及是否具有任何实在形态。这就是量子力学著名的测不准原理。这个原理否定了物质的物理实在性。]

《现代物理学的物质定义》

  现代物理学对于物质概念的一般定义则是:

  物质概念的内涵:物质是质量的空间分布,某一有限质量在某一有限空间内的瞬时态分布。

  外延:所有存在物,包括精神物和超现实物(如信息、黑洞、反物质、隐物质)。

  这个种概念高度抽象,但是与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则是接近的。

  (以上写于1991年4月)

《附录》

汪子嵩:论有、存在与是(如是与真如)

  [2014-01-15摘录于汪著《希腊哲学史》]

  作者:汪子嵩、王太庆

  《作者简介》汪子嵩,著名希腊哲学史家。1921年生。1945年于西南联大哲学系毕业,后从陈康

  先生学习希腊哲学。1949-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64-1987年任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辑、高级编辑、副主任。曾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研究会理事长。著有《希腊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等,合著有《希腊哲学史》等。

  老何评论:此文乃汪老好文,是理解西方哲学必应当读的入门读物,内容极为深刻。也是研读黑格尔逻辑学所必须先行准备的知识。特予推荐。

  [按:1979年何新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哲学问题处女作《澄清一个由来已久的误解: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即汪子嵩先生推荐及审批后特准破格发表的。当时何新身份微贱,系自大学退学的肄业生。]

偶涉诗情 发表于 2025-4-28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新札记·论物质概念》之商榷

何新先生对物质概念的哲学考察颇具启发性,然其中若干论点尚有可商榷之处。今试从中国古典哲学与西方形上学传统双重维度,略陈管见。

一、物质定义之可能性
何氏谓物质等基本概念"无法定义",此说实可溯至《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的认知传统。然《墨子·经上》早有"实,荣也"之定义,以实体与现象二元论解构存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更提出"质料因"(hylē)作为物质基底,可见定义尝试自古有之。问题不在"无法定义",而在定义须随认知范式转换而演进。

二、"有无论"的辩证关系
何氏引老聃"有无相生"之说,辅以ST坐标系动态分析,确有见地。然《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已揭示:物质(器)作为现象界存在,必以"道"为形上依据。王弼注《老子》时强调"凡有皆始于无",此"无"非绝对空无,而是未显之潜能状态。佛学"缘起性空"说亦当在此语境中理解——所谓"无相"实指无固定自性,非否定现象存在。黑格尔"有即无"命题,恰与《易经》"太极生两仪"的辩证生成论暗合。

三、唯物论的中西差异
法国机械唯物论将物质绝对化,确如先生所批判。然《荀子·天论》"天行有常"的自然唯物观,与张载《正蒙》"太虚即气"的元气论,皆在肯定物质实在性同时,保留其动态转化特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超越博士论文阶段的机械论,提出"人化自然"概念,此与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有机宇宙观颇有相通处。

四、物质概念的现代启示
当代量子力学揭示物质具波粒二象性,恰印证《周易》"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古老智慧。物质非固定实体,而是关系性存在,此说与华严宗"因陀罗网"隐喻、莱布尼茨单子论皆可对话。建议在讨论物质概念时,可兼采怀特海过程哲学与《周易》变易思想,建构更具涵容性的本体论框架。

结语:物质概念之辩,本质是存在论的语言表达困境。中西哲人皆在"言"与"默"之间探寻平衡,何先生揭示的悖论正是哲学思考的起点而非终点。当代学界需在跨文明对话中,重新激活"格物致知"的传统智慧。(全文798字)

注释:
1. ST坐标系:时空坐标系(Space-Time coordinates)
2. 引文出处均据通行校本,为省篇幅不另标注详细页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