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万籁声先生黑虎拳演武小记》 万籁声先生(1903-1992)为近代武林耆宿,其黑虎拳演武视频虽仅片段,然劲力沉雄、法度俨然,足见自然门真传之气象。今试从形意、劲道、功法三端略作阐发,以窥传统武学之精微。 一、形意相生,取象黑虎 黑虎拳属象形拳法,贵在"拟形摄神"。观先生起势时双爪前探,腰胯下沉,恰合《拳经》"虎坐鹰翻"之要。其步法以"踩扑裹缩"为纲,落地如虎踞山岩,移形时却见"消息全凭后脚蹬"之巧,正是自然门"动静相生"之妙。尤其"虎爪"之形,非徒五指勾曲,更见腕劲暗含"三圆六合"——指节圆、掌心圆、腕肘圆,六合劲力贯于爪端,此乃"形不到意到"之真谛。 二、刚柔互济,劲发自然 自然门讲究"气自丹田吐,力从足底生",先生演武时虽招式刚猛,然细观其肩肘松活,腰如轴转,恰符"柔过气,刚落点"之训。视频中"黑虎掏心"一式,先以柔劲引化(虚步含机),继而猝发刚劲(马步冲爪),正是《内功四经》所言"柔中寓刚,如棉裹铁"。其劲路走向尤合"三节"之理:根节(腿)催动中节(腰),中节贯通梢节(爪),故能于短距爆发出"寸劲",此非十年纯功不可得。 三、武医同源,养练一体 万师早年习伤科,其拳法暗含导引之术。如"黑虎抖毛"式之震脚发劲,实具"通任督、活气血"之效。昔年《少林拳术秘诀》云:"练硬功必辅以药洗,修内劲须兼导引",先生演武后气息绵长,正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实证。视频虽短,然"收势归元"时气沉丹田之态,已显传统武术"练养并重"之精髓。 结语: 此段影像虽年代久远,然万师拳架中"守中用中"的间架结构、"松紧转换"的劲力节奏,皆为活态传承之范本。今人研习传统武术,当透过形貌窥其神髓——如先生所示范者,非仅搏击之技,实为融摄易理、医道、兵法的身体文化。学者若能由形入劲,由劲悟气,方不负前辈留此影像之深意。 (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