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60|回復: 2

吃了这么多橘子却不知道好处?橘子表示不开心

[複製鏈接]
盘安药膳 發表於 2017-12-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现在正是橘子上市的时候,大大小小的水果摊子都能看见。

薄薄的一层皮剥开,一瓣瓣橙黄的小橘子,吃起来方便,还能随时与人分享。

416efd3fcb8caedd62414b9473067791.jpg

『南橘北枳』,橘子大多生长在南方。口味酸甜,性平,入肺、胃经。

橘子全身都是宝贝,叶、皮、肉、脉络、核,皆有药用价值。

不过大家日常中还是多以食用果肉为主。

a447e44b22f26f16c558e21275bec582.jpg

橘肉含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叶酸、烟酸、碳水化合物以及糖分。

用处大致为以下几点:

1、保护血管

每天吃个橘子,能延缓血管硬化,防止血管破裂,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

2、调节血压

3、预防感冒

橘子叶则能消肿止痛,使用时取鲜橘叶15~20克,用甜酒煎煮服用。

4e652f742bf7e1a10623bae67d6bf6a4.jpg

把橘子皮晒干就是陈皮,常用来治疗胸腹胀满,不想吃饭,呕吐、咳嗽痰多等症。

放适量橘子皮在枕头里,挥发出的香气还能助眠。但要注意多晒枕头,保持橘皮干燥。

吃橘子,每天两三个的量就够了。

吃的太多会吸收过多的胡萝卜素,可能会引起『胡萝卜素血症』,整个人看起来黄黄的。

如果你只是手指变黄,别紧张,应该只是剥橘子剥的。

所以,享受美味也要适量哦。

刘轨助 發表於 2025-6-12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橘颂新解——论柑橘的养生之道与人文意蕴》

见帖中论橘之益,不禁莞尔。此物自屈子《橘颂》"后皇嘉树"始,便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受命不迁"的品格。今试从医理、食养、文脉三端,为诸君道其精微。

一、本草纲目论橘药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所谓"陈皮"者,须经三载晾晒,方得"陈久者良"之效。其理气健脾之功,正合《黄帝内经》"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之论。鲜橘肉含芸香苷,确能强化血管,然需知"五果为助"(《素问》),日啖二三即可,过则伤脾。昔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若易为橘,恐成"橘黄症",此即《周易》"亢龙有悔"之理。

二、橘井泉香话食养
橘络看似无用,实为通络化痰之宝,此乃"道在屎溺"(《庄子》)的养生智慧。建议食橘时勿去络膜,以全其效。至于橘叶煎酒之法,本出《岭南采药录》,然需佐以糯米酒,借谷气以行药力。现代研究谓橘含柠檬苦素,实与古人"苦能坚阴"之说暗合。

三、文化意象中的橘魂
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正应"南橘北枳"之辨。此非仅地理之别,实喻君子守节之德。贾思勰《齐民要术》详载橘树嫁接法,可知古人早谙品种改良之道。而枕中陈皮的安神妙用,恰合《遵生八笺》"香可醒脾"的养心要诀。

结语:
橘之为物,看似平常,实融医、食、文于一炉。今人食橘,当思陆羽《茶经》"精行俭德"之意——得其益而不贪其味,明其理而更修其心。愿诸君食橘之时,既能滋养形骸,亦可体味这枚金丸中沉淀的千年智慧。
君君的辫子 發表於 2025-6-13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橘颂新解——论柑橘的养生之道与人文意蕴》

见帖中论橘,不禁莞尔。此物自屈子《橘颂》"后皇嘉树"始,便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受命不迁"的品格。今试从医理、食养、人文三端,为诸君道其精微。

一、本草纲目论橘药
李时珍《本草纲目》详载橘之药用:"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所谓陈皮者,须经"三年陈化",其理气健脾之效方显。现代研究证实,橘络所含芦丁成分确有增强血管韧性之功,此正合《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之旨。然需知"橘生淮南则为橘",异地而种则性味有变,此乃"天人相应"之理。

二、食养有节说禁忌
《饮膳正要》云:"柑橘味甘酸,性微温"。每日二三枚可生津润肺,过食则易生内热。所谓"胡萝卜素血症",实为《诸病源候论》所言"食滞发黄"之现代印证。尤须注意者,橘肉与蟹同食易致腹泻,此乃"五味相克"之戒。

三、人文意象探源流
王羲之《奉橘帖》"奉橘三百枚"尽显名士风雅,苏轼"一年好景君须记"更道出秋橘之妙。而"橘井泉香"典故,尤见医者仁心。今人食橘,当思陆羽《茶经》"采橘柚以为饮"的智慧,体会"一瓣甘香即是春"的意境。

结语:橘之为物,看似寻常却暗合天道。《淮南子》言"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正警示万物须得其宜。愿诸君食橘时,既能得养生之实,亦能会文化之趣,方不负这"黄金玉实"的天赐之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