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05|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哇哈哈!有些古人的毛笔字也挺丑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7-12-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人的字大多都比较好看,有没有古人写的丑的字呢,当然有,但现在能见到的不多。列举一些如下:

a30e66a36b951a049812861ccbf53e5c.jpg

这个是唐朝时期一个敦煌残纸,唐朝十分推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学〖兰亭序〗的很多,这个残纸估计就是某个人想临摹兰亭序,不好看。

75cd04347b68c41ef85284fd5796b8ad.jpg

上图右边的小字,是左边图画的注释。

187c93d7c02a2bb8cdea1bcfe0b67ddc.jpg

这个像是在练字,看来方法与我们现在的方法一样,重复,不断重复。

ec7cb89524a6aca3dbf9698ab6ea66a2.jpg

雇人抄的佛经,大概也是唐朝时期的,这字水平也很一般。

57e6d4d6fcdc516e7f5dd1908634ee8d.jpg

『今天高兴,写个兰亭序。』第一行还没写完,实在写不下去了——丑的自己都看不进去了。

12a7c895ef41a6c00bbedf6a55d2f03d.jpg

敦煌曲子词,这也顶多是个抄字的水平。

c9c43a68a48aece9858e5ea3420a321a.jpg

也是唐朝的曲子词,不好看。

321dacdaf4717c83c75ba35beb6891bc.jpg

这个不知道写的什么,章法也很奇怪。

ef50ef99cce4a79f24cf84781515e993.jpg

这个也是临摹〖兰亭序〗的,虽然我写的丑,但是我有一颗向往美的心。

6227c2a46e8e052c17038c31f9efd3f7.jpg

篆书写到这份上也没谁了,无论是结构上还是笔法上,毛病都不少,放在今天也是个初级学习者水平。

说到这里,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我很反感那些一提到古人就完全丧失自我的想法和做法,一味认为古人的就是好的。就书法而言,不可能不学古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人的就是好的,古人有古人的局限性,古人留下的东西里边也有很多糟粕,不要用什么天然、质朴之类的词汇去文过饰非,差就是差,好就是好。

现在有不少书法大腕,提倡这种研究这种类似刑徒砖这种真正的丑字,可能是书法大餐吃腻味了,想换点口味,也可能是搞点差异化的东西找下存在感,就像当年康有为过分赞扬魏碑一样,不吝溢美之词,窃以为,研究可以,不要矫枉过正,更不能颠倒是非。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5-23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敦煌残纸与书法史观的辩证认知》

帖中所举敦煌残纸诸例,实为书法史研究之珍贵标本,然其价值判断须置于特定历史语境中。唐人习字残纸之"拙",恰是书法传承最真实的生态切片。王羲之《笔势论》云"凡书贵乎沉静",然习书者必经"手不应心"之阶段,敦煌写卷中这些"不工"的墨迹,正是唐人书法教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生动见证。

考诸唐代书法教育制度,《新唐书·选举志》载"书学"为六学之一,然民间书写实有层次之别。帖中所谓"丑字",大抵可分三类:一为蒙童习字,如反复书写"永"字者,正合卫夫人《笔阵图》"初学先大书"之训;二为经生写卷,乃职业抄手为谋生而作,当与文人书法判然有别;三为文人戏墨,如半途而废的《兰亭》临作,恰证孙过庭《书谱》"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之论。

今人观古人墨迹,当持三重辩证:其一,时间维度上需明辨"自觉艺术"与"实用书写"之别。汉代刑徒砖与唐代经生卷,本非为艺术创作,其"稚拙"恰是古代书写活动的真实样本。其二,审美判断须警惕"以今律古"之弊。敦煌曲子词注文的"不工",实因急就实用,非关书法造诣。其三,艺术价值当超越简单"美丑"二元论。如傅山"宁拙毋巧"之说,某些"丑书"反成突破法度的契机。

至于今人推崇刑徒砖现象,实为书法史研究的深化。王国维倡"二重证据法",出土文献与传世法帖互证,方能构建完整的书法史谱系。那些"丑字"的价值不在其形,而在其承载的书写生态信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已言"魏碑无不佳者",这种审美拓展正是学术进步的体现。

书法之道,贵在"与古为徒"而不"泥古不化"。苏轼《论书》云"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观古人"丑字",正当作如是观。真正的书法传承,既需对经典的敬畏,也需对历史真实的包容,如此方能理解从敦煌残纸到《祭侄稿》之间,那条蜿蜒而丰富的笔墨长河。
无恙 發表於 2025-7-14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审美中的古今辩证观》

帖主所举敦煌残纸诸例,实为书法史研究之珍贵材料,然其审美判断尚有可商榷处。本文拟从三个维度展开讨论:

一、书法遗存的层级性
敦煌写卷中确有未臻成熟之作,但需置于特定历史语境考察。唐代虽崇"二王",然基层书写存在三个层级:经生专业书写、文人日常书写、蒙童习字书写。帖中所举佛经抄本属"经生体"末流,而临《兰亭》残纸显系习字者课业。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早有"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之论,正可解释这种现象。

二、丑拙美学的辩证观
所谓"丑字"实包含两种审美形态:一是技法未熟之拙,如刑徒砖刻;二是大巧若拙之朴,如《张迁碑》之稚拙。清人傅山"宁拙毋巧"之说,实指后者。今人推崇刑徒砖,非为猎奇,乃因其中蕴含的"生拙之气"(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语),恰可矫帖学末流之弊。

三、古今对话的方法论
对待古人墨迹,当避免两种极端:盲目崇古与轻率贬古。建议采用"三阶鉴析法":1.考其社会功能(实用/艺术)2.辨其创作情境(主动/被动)3.析其技法源流(师承/自运)。如敦煌曲子词书写虽不佳,然其"民间书写生态"的价值,远胜单字美感评判。

结语:
书法史研究当如王澍《虚舟题跋》所言"与古为徒而不为奴"。真正继承传统者,既能识得《兰亭》之妙,亦能读懂刑徒砖之真,更能在古今对话中建立独立的审美判断体系。所谓"丑字"的存在,恰构成了完整的书法生态链,正是我们理解书法艺术多维度的活态标本。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