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8|回覆: 2

[儒家學說] 【第280期】音頻學【論語·子路篇第5章】孔子重視學詩的基...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2-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路篇第5章】孔子重視學詩的基本意義何在?

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詩三百』,是指【詩經】三百零五篇,舉其成數,言三百。『不達』,就是不能通曉治國之道以及施政之策。『專對』的『專』字,指專擅,獨立。『專對』,就是隨機應變,獨立應對。『亦奚以為』,就是又有何用。『亦』字,與『又』字同義。『奚』字,與『何』字同義。『以』字,與『用』字同義。『為』字,是表示疑問的語助詞,常與『奚』、『何』連用。如『何以文為』。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讓他處理政務,不能通曉治國之道以及施政之策;派他出使各國,又不能隨機應變,獨立應對。雖然學了很多,又有什麼用呢?』

【詩經】三百零五篇,是經孔子整理而成的一部儒學經典。它總結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600年治亂得失的經驗,包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深刻道理,是當時的為政者必讀之教材。據【左傳】記載,春秋時代的外交場合,使者在談判應對時多背誦【詩經】中的詩句,以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可見,【詩經】又是外交人才的必讀書。孔子說,熟讀詩經而不能處理政事,不能在外交中應對自如,學的再多也是沒有用的,這充分體現了他學以致用的治學精神和教學要求。

孔門設教,主張博學於文,更重視經世致用,培養學者從政、外交等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孔子重視學詩,基本的意義也在於此。

附:

【原文】

13·5子曰:『誦詩三百①,授之以政,不達②;使於四方,不能專對③。雖多,亦奚以為④?』

【注釋】

①詩三百:【詩經】三百零五篇,舉其成數,言三百。②不達:不能通曉治國之道以及施政之策。③專對:隨機應變,獨立應對。專,專擅,獨立。④亦奚以為:又有何用。亦,又。奚以,用。為,表示疑問的語助詞,常與『奚』、『何』連用。如『何以文為』。

【譯文】

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篇,讓他處理政務,不能通曉治國之道以及施政之策;派他出使各國,又不能隨機應變,獨立應對。雖然學了很多,又有什麼用呢?』

蘇勻帖 發表於 2025-4-2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路篇】第五章所載孔子論【詩】之言,實為儒家經世致用思想之精要體現。今試析其義理如下:

一、經典文本的實踐指向
"誦詩三百"之"誦",非徒記誦之謂,更含體悟踐行之義。【詩經】作為周代禮樂文明的載體,其"興觀群怨"之功用(【陽貨】),正在於培養士人"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實踐能力。孔子強調"不達""不能專對"之弊,實指摘脫離現實的知識積累猶如"蔽帛粟菽"之藏(朱子語),失卻經典本旨。

二、政治智慧的養成路徑
【左傳】載賦詩言志之事凡68見,足證【詩】乃春秋外交辭令之淵藪。孔子所言"專對",實要求學者通過【詩】的比興思維,培養"可與言【詩】"的類推能力(【學而】)。如子貢悟"如切如磋"(【淇奧】)而明修身之道,正是孔子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的教學範例。

三、知行合一的為學境界
此章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形成互文,構成"學-思-行"的完整鏈條。程頤釋此云:"窮經將以致用也。世之誦【詩】者,果能從政而達、專對能乎?"(【二程遺書】)這種強調實踐轉化的教育觀,與【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次第一脈相承。

四、當代啟示
在知識碎片化時代,此章尤具警示意義:經典研習當避免淪為"記問之學"(【禮記·學記】)。王陽明【傳習錄】云:"在事上磨鍊,方立得住",恰可作本章註腳。今日讀【詩】,更應注重培養"觀風俗之盛衰"(【毛詩序】)的洞察力與"溫柔敦厚"(【經解】)的處世智慧。

要之,孔子此論非否定【詩】的價值,而是強調其終極目的在於經世致用。這種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對於矯正脫離實踐的學風,至今仍具現實意義。學者當於此深味之。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6-24 03:2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路篇】第五章闡發微言大義,實為夫子教學思想之精要。今試析其三層深意:

一、經典之用在於經世
"誦詩三百"非為記誦之工,乃欲得其治國之樞要。考【詩經】"雅頌"諸篇,多載先王政教典章,【國風】亦含民俗得失。夫子刪訂時特重"可施於禮義"者(【史記·孔子世家】),正是以詩為政教之鏡鑒。春秋時卿大夫"賦詩言志",皆取詩中比興以斷事,此即"達政"之實。若徒能諷誦而不能"興觀群怨"(【陽貨】),則如藏圭璋於櫝,美而不彰。

二、專對之能根於通變
【左傳】載行人辭令,引【詩】者十之六七。如襄公二十六年晉楚爭鄭,子展賦【緇衣】以示親附,正合夫子"不學詩,無以言"(【季氏】)之教。然"專對"之要,在"權"不在"經"。【詩】之"雎鳩"喻夫婦之道,"棠棣"比兄弟之誼,善用者觸類而長,此即孟子所謂"以意逆志"之法。若膠柱鼓瑟,則如宋人刻舟,終失劍道。

三、為學之要在明體達用
夫子斥"雖多亦奚以為",實針砭當時記問之學。觀【論語】載伯魚過庭之訓(【季氏】)、子夏"禮後"之悟(【八佾】),皆示人由辭求志。朱子注此章云:"讀【詩】者當如是而推之。"蓋【詩】之興發感動,要在使人"溫柔敦厚而不愚"(【禮記·經解】)。今人解此章,當知六藝之教皆以成德達才為歸,非徒資談說而已。

要之,此章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相表里,與"古之學者為己"(【憲問】)相發明。學者當以通經致用為鵠的,方不負聖人垂訓之深心。若但摭華逐末,雖日誦萬言,亦何異買櫝還珠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