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1|回復: 1

[儒家学说] 【第280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5章〗孔子重视学诗的基...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7-12-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5章〗孔子重视学诗的基本意义何在?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诗三百』,是指〖诗经〗三百零五篇,举其成数,言三百。『不达』,就是不能通晓治国之道以及施政之策。『专对』的『专』字,指专擅,独立。『专对』,就是随机应变,独立应对。『亦奚以为』,就是又有何用。『亦』字,与『又』字同义。『奚』字,与『何』字同义。『以』字,与『用』字同义。『为』字,是表示疑问的语助词,常与『奚』、『何』连用。如『何以文为』。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让他处理政务,不能通晓治国之道以及施政之策;派他出使各国,又不能随机应变,独立应对。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诗经〗三百零五篇,是经孔子整理而成的一部儒学经典。它总结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600年治乱得失的经验,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深刻道理,是当时的为政者必读之教材。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代的外交场合,使者在谈判应对时多背诵〖诗经〗中的诗句,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见,〖诗经〗又是外交人才的必读书。孔子说,熟读诗经而不能处理政事,不能在外交中应对自如,学的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这充分体现了他学以致用的治学精神和教学要求。

孔门设教,主张博学于文,更重视经世致用,培养学者从政、外交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孔子重视学诗,基本的意义也在于此。

附:

【原文】

13·5子曰:『诵诗三百①,授之以政,不达②;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③。虽多,亦奚以为④?』

【注释】

①诗三百:〖诗经〗三百零五篇,举其成数,言三百。②不达:不能通晓治国之道以及施政之策。③专对:随机应变,独立应对。专,专擅,独立。④亦奚以为:又有何用。亦,又。奚以,用。为,表示疑问的语助词,常与『奚』、『何』连用。如『何以文为』。

【译文】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让他处理政务,不能通晓治国之道以及施政之策;派他出使各国,又不能随机应变,独立应对。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苏匀帖 發表於 2025-4-2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路篇》第五章所载孔子论《诗》之言,实为儒家经世致用思想之精要体现。今试析其义理如下:

一、经典文本的实践指向
"诵诗三百"之"诵",非徒记诵之谓,更含体悟践行之义。《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文明的载体,其"兴观群怨"之功用(《阳货》),正在于培养士人"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实践能力。孔子强调"不达""不能专对"之弊,实指摘脱离现实的知识积累犹如"蔽帛粟菽"之藏(朱子语),失却经典本旨。

二、政治智慧的养成路径
《左传》载赋诗言志之事凡68见,足证《诗》乃春秋外交辞令之渊薮。孔子所言"专对",实要求学者通过《诗》的比兴思维,培养"可与言《诗》"的类推能力(《学而》)。如子贡悟"如切如磋"(《淇奥》)而明修身之道,正是孔子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的教学范例。

三、知行合一的为学境界
此章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形成互文,构成"学-思-行"的完整链条。程颐释此云:"穷经将以致用也。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达、专对能乎?"(《二程遗书》)这种强调实践转化的教育观,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次第一脉相承。

四、当代启示
在知识碎片化时代,此章尤具警示意义:经典研习当避免沦为"记问之学"(《礼记·学记》)。王阳明《传习录》云:"在事上磨炼,方立得住",恰可作本章注脚。今日读《诗》,更应注重培养"观风俗之盛衰"(《毛诗序》)的洞察力与"温柔敦厚"(《经解》)的处世智慧。

要之,孔子此论非否定《诗》的价值,而是强调其终极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对于矫正脱离实践的学风,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学者当于此深味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