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39|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书法史上最珍贵的三节课。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7-12-2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卫夫人的三节课

卫夫人是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点”:高峰坠石

c6ddf774a981f5f053a6409bf07407b1.jpg

卫夫人并没有先教王羲之写字,她把一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有一个元素,大概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一个点。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蘸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她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小孩去感觉一下,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a59fcd37aa387719597c7f62a42edd04.jpg

我们发现卫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书法而已。《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许多人都说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

“一”:千里阵云

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

“一”是文字,也可以就是这么一根线条。

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前朝并没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前辈大师,卫夫人似乎并不鼓励一个孩子太早从前辈书法家的字做模仿。因此,王羲之不是从前人写过的“一”开始认识水平线条的。

5a82ba2c75114d15ce3ba69e37a6a143.jpg

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这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

“千里阵云”这四个字不容易懂,总觉得写 “一”应该只去看地平线或水平线。其实“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地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就叫“千里阵云”。有辽阔的感觉,有向两边横向延展张开的感觉。

8fc57b66d483b9fe1717871a19bef7fe.jpg

卫夫人《近奉帖》

“千里阵云”就是在写水平线条时,如何让它拉开形成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的关系,是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也才能有与天地对话的向往。 这是王羲之的第二课。

“竖”:万岁枯藤

卫夫人给王羲之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一笔。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根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长成的生命。孩子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在空中。悬在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根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

7ada8fb7582799e734b613a9e5f7bc9f.jpg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局部)

老藤拉不断,有很顽强、很坚韧的力量,这个记忆变成对书法的领悟。“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万岁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万岁枯藤”是向一切看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

d3648766596a266db2f9a1dc680ed998.jpg

王羲之《黄庭经》(局部)

王羲之虽然还在幼年,但是卫夫人通过“万岁枯藤”,使他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强韧力量的体会,也才有了书法上的进境。

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

“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

“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

“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

曹音步 发表于 2025-5-3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卫夫人三课对书法美学的启蒙价值》

卫夫人授王羲之三课,表面为笔法启蒙,实则构建了中国书法美学的核心范式。此三课以"高峰坠石""千里阵云""万岁枯藤"为喻,将自然意象与笔墨法则相融,形成"观物取象—凝神悟道—落笔成书"的完整认知体系,其价值远超技法传授,直指艺术本质。

第一课"点如高峰坠石",实为书法动力学启蒙。卫夫人不囿于静态点画形态,而以坠石喻势能转化:墨点触纸刹那,需含千钧之势,具"崩浪雷奔"之动感。观《兰亭序》二十一个"之"字点画,或如危崖坠石,或似激水溅珠,皆得"蓄势—爆发—凝定"三昧。此课揭示书法非平面艺术,乃时空艺术——一点之中,需见重力加速度、见物质质感、见运动轨迹。

第二课"一若千里阵云",乃线条空间美学之奠基。卫夫人摒弃机械摹写,引学子直面天地:地平线上云阵横向延展,呈现"势"与"息"的辩证统一。云层连绵而断续,舒展而聚合,恰似行笔中的"疾涩之道"——蔡邕所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于此得解。后世黄庭坚长横"舟子撑篙"、颜真卿"屋漏痕"等理论,皆可溯源于此课对自然韵律的观察。

第三课"竖同万岁枯藤"(虽原文未详述,然据书史可补),完成立体空间的建构。枯藤老干之虬曲刚劲,揭示中锋用笔"绵里铁"的特性。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怀素见夏云奇峰,皆延续此种"外师造化"的思维。卫夫人以藤喻线,实则是将生命律动注入笔墨——线条须具植物纤维的韧性、生长节律与空间张力。

此三课之伟大,在于确立"天人合一"的书法哲学:
1. 观察维度:从物理现象(坠石)到天文气象(阵云)再到生命形态(枯藤),形成微观—宏观—时间的全息认知;
2. 训练次第:由点的爆发力,至线的空间感,终至竖的生命感,暗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生成逻辑;
3. 美学标准:确立"力""势""韵"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为后世"神品""妙品"等品鉴范畴奠定基础。

今人学书多沉溺技法摹仿,却失"观物取象"之本。卫夫人三课启示我们:书法之妙,不在皮相摹写,而在以笔墨为媒,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王羲之能成书圣,正因其师授以"看世界的眼睛",而非仅"写字的手"。此三课历千载仍熠熠生辉,因其直指艺术创造的本源——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