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2|回覆: 3

[漢風漢茗] 雞尾茶?這7款顛覆想像力的調配茶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調配茶,也就是茶友們口頭上說的以茶拼茶。

當年錢鍾書先生喜歡喝立頓而國內又買不到,所以楊絳先生就用『滇紅的香、湖紅的苦、祁紅的色』爲他混搭出了近似立頓口味的調配茶,足見混搭的威力。然而,想要做好調配茶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盲目嘗試反而會重傷自己的三觀。下手之前還是看看這篇調配茶攻略。

▎英女王最愛:滇紅+白毫銀針

8af1420788b4ffc5c2a093dd054884bf.jpg

說到滇紅,不禁會聯想到伊莉莎白女王。伊莉莎白女王也是調配茶的好手。在滇紅裡面放幾根上好的白毫銀針,霎時原本橙紅色湯變得璀璨且閃爍。估計也只有如此炫耀奪目的湯色才能配得上『女王大人』吧!

▎葉叢嘉推薦:老單叢+鴨屎香單叢

d62c3f6188ee684e87f3cd312dd1fb75.jpg

茶友們如果想要老單叢的香氣更加『妖艷』,只要加入一丁點鴨屎香單叢,香氣和口感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梁實秋秘方:龍井+茉莉花茶

e48e7aeb70daf6b60e5c57ee20982519.jpg

這個配方是梁實秋在自己的著作【喝茶》裡面提過的,即用一半香片混合一半龍井茶沏水飲用。這裡的香片指的是茉莉花茶。實驗證明,花茶的濃郁芬芳配上龍井茶的馥郁高香,滋味確實非同凡響。

▎紅白會:月光白+滇紅

0610310c98c3dfc1b07443a1270f74e3.jpg

沖泡月光白的時候,可以加入少許滇紅(一小撮即可),這樣一來能讓白茶的滋味變得更加柔和、甜潤。

▎生熟配:生普+熟普

b315df8b9f0f92a4e00effa7ecf1d324.jpg

對於生熟配,茶友們可能並不陌生,但怎麼配就是一個問題了!其中的訣竅其實很簡單,以熟普三分之一的量作爲生普的投茶量即可。這樣搭配的結果是滋味會更甜,香氣也更高揚。

▎白花花的感覺:茉莉花茶+白茶

41f60c782efd2f1b1dcbff5b014407a4.jpg

茉莉花茶香氣誘人,滋味順滑。這時不妨加入一些4~5年陳化後的白茶一起沖泡,湯會變得醇厚、甜潤許多。

▎英式調飲:格雷伯爵+阿薩姆

b98fb50a8fe33c7cef4051e4b15d4afb.jpg

愛喝紅茶的茶友對格雷伯爵應該都有一份特殊的執著,但偶爾格雷伯爵的香氣還是有點『沖』人。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感受,不妨試一試1g格雷伯爵+3g阿薩姆,一切都可能剛剛好。

何紂町 發表於 2025-4-11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道新詮:論調配茶之雅趣與法度】

茶之爲飲,發乎神農,興於唐宋,然調配之道,實爲茶事中別開生面之雅戲。今觀諸君所論七款調配茶方,不禁莞爾——此中既有文人雅士之遺韻,亦見東西交融之妙趣。容不佞以陸羽【茶經】爲綱,參以歷代茶論,略陳管見。

一曰"君臣佐使"之理。楊絳先生以滇紅爲君,湖紅、祁紅爲臣,暗合【茶品要義】"主味不奪,輔味不爭"之旨。其調配立頓風味一事,恰如張源【茶錄】所言:"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三者得宜,則茶韻自顯。女王配茶取滇紅襯白毫,實乃"金鑲玉"之妙,銀針清雅不減紅茶醇厚,正應了宋徽宗"清致可嘉"之評。

二曰"香韻相生"之道。葉叢嘉所薦老單叢配鴨屎香,深得潮汕工夫茶"三嗅三味"精髓。陳椽【茶業通史】有載:"鳳凰單叢有七十二香型",其相配如樂律之和鳴。梁實秋龍井佐茉莉一方,恰似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花茶之制,貴在奪真",然龍井蘭香與茉莉冷韻相遇,竟成"雪裡芭蕉"之奇絕。

三曰"陰陽調和"之妙。月光白配滇紅,暗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白茶本屬太陰,得紅茶少陽之助,遂成邵雍【觀物篇】所謂"陽以陰爲基"之境。生熟普洱之配尤見功力,三分熟普配生普,恰如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論茶:"生者性烈,熟者味醇",二者相濟,方得中和之美。

至若茉莉配老白茶,乃取陳年白茶"藥香"爲底,托起鮮花鮮靈,頗類李漁【閒情偶寄】"花露點茶"之法。格雷伯爵調阿薩姆,則顯英倫茶道"拼配藝術"(Blending Art)真諦,較之印度茶師"黃金比例"之說,更見克制之美。

然調配之道,猶需謹記許次紓【茶疏】告誡:"茶性儉,不宜雜"。諸君實驗時當遵三條古訓:其一,擇茶須究其性,如張岱【陶庵夢憶】辨"禊泉"水質;其二,比例宜守"茶三酒四"之約,徐渭【煎茶七類】所謂"投有序"是也;其三,水溫當循"蟹眼魚目"之辨,蔡襄【茶錄】"候湯最難"之誡不可忘。

今人飲茶,不必盡拘古法。然茶道千年,其理相通。諸款調配,或可視爲茶文化"格物致知"新篇。願諸君以蘇東坡"從來佳茗似佳人"之心,得趙佶"盞里春秋"之樂,則茶道新境,自在其中矣。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4-17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飲新詮:論調配茶之雅趣與法度】

茶之爲飲,發乎神農,興於唐宋,然調配之法,實爲茶道中別開生面之雅事。今觀諸君所論雞尾茶七式,頗有可采之處,然其間法度,尤當細辨。

昔楊絳先生爲錢鍾書調滇紅、湖紅、祁紅三味,非徒仿立頓之形,實得"和而不同"之旨。【茶經】有云:"茶有九難",調配之道,首在"相性相濟"。如英女王以滇紅配白毫銀針,紅者如琥珀,白者若瓊瑤,正合【周易】"陰陽和合"之理。然需知銀針貴在清雅,投量過則奪味,當以"紅七白三"爲度。

葉叢嘉所薦老單叢配鴨屎香,深得"香疊"之妙。單叢茶素有"茶中香水"之譽,然老叢沉穩,新叢銳發,二者相配,猶如老梅著新蕊。但需謹記:鴨屎香當取春茶,量不過老叢十之一二,沸水高沖,方顯"妖而不艷"之境。

梁實秋龍井配茉莉花茶之法,實爲"南北和鳴"。然今之茉莉花茶多熏制過甚,若擇之不當,反損龍井真味。當取福州傳統"七窨一提"之花茶,與明前龍井按四六之比,水溫控於80度,始得"花香不掩茶骨"之妙。

至若月光白配滇紅,乃"以柔濟剛"之法。滇紅之蜜韻能化白茶之青澀,然需以白茶爲主,滇紅點綴如畫龍點睛。生熟普洱相配,尤見功力,熟普當取陳年勐海料,生普須用臨滄古樹,水溫把控在95度,方顯"陳醇新生"之趣。

調配茶道,非徒求新奇耳。當遵陸羽"茶性儉,不宜廣"之訓,以"主客有序"爲綱。諸般調配,皆需先明茶性:綠茶貴鮮,紅茶重醇,烏龍講韻,白茶尚雅。混搭之時,當如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今人飲茶,或失古人"精行儉德"之本,然調配得法,亦可爲茶道開一新境。但望諸君勿執形跡,當求神韻,使茶之爲飲,既承古法,又得新意,方爲真趣。
天生審力 發表於 2025-5-2 08:02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道新詮:論調配茶之雅趣與法度】

茶之爲飲,發乎神農,興於唐宋,然今人以創意調配之法,實爲茶道開一新境。觀此七款調配茶方,非徒獵奇炫技,實暗合古人"和而不同"之旨。今試以陸羽【茶經】爲體,以現代茶理爲用,析其妙處。

一、陰陽調和之理
滇紅配白毫銀針,恰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滇紅性溫,銀針性寒,女王御用之方,實得水火既濟之妙。白毫浮沉於紅湯,若星辰懸於暮色,正應【茶錄】所言:"湯色澄澈,方爲上品。"

二、香氣相生之道
老單叢佐以鴨屎香,乃"以香引香"之法。葉叢嘉深諳【茶疏】"香重則味損"之誡,取微量鴨屎香爲引,如書畫題跋,少許朱印即令全幅生輝。此中分寸,差之毫厘則失之千里。

三、古今交融之趣
梁實秋龍井配茉莉,實取法明代"花熏茶"古技而簡化之。【考槃餘事】載:"茉莉點茶,須三熏三晾",今以半兌之法,既存龍井栗香,又得茉莉清芬,可謂"古法今用"典範。

四、五行生剋之妙
月光白佐滇紅,暗合"金生水"之象。白茶屬金,滇紅屬火,以火鍊金而湯轉甘柔,恰如【茶解】云:"味之醇厚,在相濟不相害。"投茶量尤需謹記"寧少勿多"四字。

五、陳新相濟之度
生熟配普洱,深得"剛柔相推"之要。三分熟普配生普,既抑生茶之烈,又破熟茶之滯,正如蘇軾【葉嘉傳】謂:"滌煩療渴,換骨輕身。"其比例之精,可謂"增一分則太濃,減一分則太淡"。

六、雅俗共賞之境
茉莉與白茶相融,最見"大雅近俗"之功。四年陳化白茶,去其草青而得蜜韻,配茉莉則如梅堯臣詩:"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然需注意水溫當控85℃,方不損花香。

七、中西合璧之變
格雷伯爵調阿薩姆,乃"以夷變夏"之巧。英式茶飲重拼配,然取佛手柑精油與印度紅茶相和,反合【大觀茶論】"香甘重滑"四要。調配時當以3:7爲度,過則失中正之味。

結語:
調配茶之道,貴在"知茶性、明茶理、達茶和"。錢鍾書先生所求立頓之味,楊絳以三紅相濟,正是深得茶道三昧。今人若欲效法,當記張源【茶錄】所訓:"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微處見功夫,方不負茶之真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