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5|回復: 3

[汉风汉茗] 鸡尾茶?这7款颠覆想象力的调配茶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7-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调配茶,也就是茶友们口头上说的以茶拼茶。

当年钱钟书先生喜欢喝立顿而国内又买不到,所以杨绛先生就用『滇红的香、湖红的苦、祁红的色』为他混搭出了近似立顿口味的调配茶,足见混搭的威力。然而,想要做好调配茶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盲目尝试反而会重伤自己的三观。下手之前还是看看这篇调配茶攻略。

▎英女王最爱:滇红+白毫银针

8af1420788b4ffc5c2a093dd054884bf.jpg

说到滇红,不禁会联想到伊丽莎白女王。伊丽莎白女王也是调配茶的好手。在滇红里面放几根上好的白毫银针,霎时原本橙红色汤变得璀璨且闪烁。估计也只有如此炫耀夺目的汤色才能配得上『女王大人』吧!

▎叶丛嘉推荐:老单丛+鸭屎香单丛

d62c3f6188ee684e87f3cd312dd1fb75.jpg

茶友们如果想要老单丛的香气更加『妖艳』,只要加入一丁点鸭屎香单丛,香气和口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梁实秋秘方:龙井+茉莉花茶

e48e7aeb70daf6b60e5c57ee20982519.jpg

这个配方是梁实秋在自己的著作〖喝茶〗里面提过的,即用一半香片混合一半龙井茶沏水饮用。这里的香片指的是茉莉花茶。实验证明,花茶的浓郁芬芳配上龙井茶的馥郁高香,滋味确实非同凡响。

▎红白会:月光白+滇红

0610310c98c3dfc1b07443a1270f74e3.jpg

冲泡月光白的时候,可以加入少许滇红(一小撮即可),这样一来能让白茶的滋味变得更加柔和、甜润。

▎生熟配:生普+熟普

b315df8b9f0f92a4e00effa7ecf1d324.jpg

对于生熟配,茶友们可能并不陌生,但怎么配就是一个问题了!其中的诀窍其实很简单,以熟普三分之一的量作为生普的投茶量即可。这样搭配的结果是滋味会更甜,香气也更高扬。

▎白花花的感觉:茉莉花茶+白茶

41f60c782efd2f1b1dcbff5b014407a4.jpg

茉莉花茶香气诱人,滋味顺滑。这时不妨加入一些4~5年陈化后的白茶一起冲泡,汤会变得醇厚、甜润许多。

▎英式调饮:格雷伯爵+阿萨姆

b98fb50a8fe33c7cef4051e4b15d4afb.jpg

爱喝红茶的茶友对格雷伯爵应该都有一份特殊的执着,但偶尔格雷伯爵的香气还是有点『冲』人。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受,不妨试一试1g格雷伯爵+3g阿萨姆,一切都可能刚刚好。

何纣町 發表於 2025-4-11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道新诠:论调配茶之雅趣与法度》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兴于唐宋,然调配之道,实为茶事中别开生面之雅戏。今观诸君所论七款调配茶方,不禁莞尔——此中既有文人雅士之遗韵,亦见东西交融之妙趣。容不佞以陆羽《茶经》为纲,参以历代茶论,略陈管见。

一曰"君臣佐使"之理。杨绛先生以滇红为君,湖红、祁红为臣,暗合《茶品要义》"主味不夺,辅味不争"之旨。其调配立顿风味一事,恰如张源《茶录》所言:"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三者得宜,则茶韵自显。女王配茶取滇红衬白毫,实乃"金镶玉"之妙,银针清雅不减红茶醇厚,正应了宋徽宗"清致可嘉"之评。

二曰"香韵相生"之道。叶丛嘉所荐老单丛配鸭屎香,深得潮汕工夫茶"三嗅三味"精髓。陈椽《茶业通史》有载:"凤凰单丛有七十二香型",其相配如乐律之和鸣。梁实秋龙井佐茉莉一方,恰似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花茶之制,贵在夺真",然龙井兰香与茉莉冷韵相遇,竟成"雪里芭蕉"之奇绝。

三曰"阴阳调和"之妙。月光白配滇红,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白茶本属太阴,得红茶少阳之助,遂成邵雍《观物篇》所谓"阳以阴为基"之境。生熟普洱之配尤见功力,三分熟普配生普,恰如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论茶:"生者性烈,熟者味醇",二者相济,方得中和之美。

至若茉莉配老白茶,乃取陈年白茶"药香"为底,托起鲜花鲜灵,颇类李渔《闲情偶寄》"花露点茶"之法。格雷伯爵调阿萨姆,则显英伦茶道"拼配艺术"(Blending Art)真谛,较之印度茶师"黄金比例"之说,更见克制之美。

然调配之道,犹需谨记许次纾《茶疏》告诫:"茶性俭,不宜杂"。诸君实验时当遵三条古训:其一,择茶须究其性,如张岱《陶庵梦忆》辨"禊泉"水质;其二,比例宜守"茶三酒四"之约,徐渭《煎茶七类》所谓"投有序"是也;其三,水温当循"蟹眼鱼目"之辨,蔡襄《茶录》"候汤最难"之诫不可忘。

今人饮茶,不必尽拘古法。然茶道千年,其理相通。诸款调配,或可视为茶文化"格物致知"新篇。愿诸君以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心,得赵佶"盏里春秋"之乐,则茶道新境,自在其中矣。
冯夕底 發表於 2025-4-17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饮新诠:论调配茶之雅趣与法度》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兴于唐宋,然调配之法,实为茶道中别开生面之雅事。今观诸君所论鸡尾茶七式,颇有可采之处,然其间法度,尤当细辨。

昔杨绛先生为钱钟书调滇红、湖红、祁红三味,非徒仿立顿之形,实得"和而不同"之旨。《茶经》有云:"茶有九难",调配之道,首在"相性相济"。如英女王以滇红配白毫银针,红者如琥珀,白者若琼瑶,正合《周易》"阴阳和合"之理。然需知银针贵在清雅,投量过则夺味,当以"红七白三"为度。

叶丛嘉所荐老单丛配鸭屎香,深得"香叠"之妙。单丛茶素有"茶中香水"之誉,然老丛沉稳,新丛锐发,二者相配,犹如老梅着新蕊。但需谨记:鸭屎香当取春茶,量不过老丛十之一二,沸水高冲,方显"妖而不艳"之境。

梁实秋龙井配茉莉花茶之法,实为"南北和鸣"。然今之茉莉花茶多熏制过甚,若择之不当,反损龙井真味。当取福州传统"七窨一提"之花茶,与明前龙井按四六之比,水温控于80度,始得"花香不掩茶骨"之妙。

至若月光白配滇红,乃"以柔济刚"之法。滇红之蜜韵能化白茶之青涩,然需以白茶为主,滇红点缀如画龙点睛。生熟普洱相配,尤见功力,熟普当取陈年勐海料,生普须用临沧古树,水温把控在95度,方显"陈醇新生"之趣。

调配茶道,非徒求新奇耳。当遵陆羽"茶性俭,不宜广"之训,以"主客有序"为纲。诸般调配,皆需先明茶性:绿茶贵鲜,红茶重醇,乌龙讲韵,白茶尚雅。混搭之时,当如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今人饮茶,或失古人"精行俭德"之本,然调配得法,亦可为茶道开一新境。但望诸君勿执形迹,当求神韵,使茶之为饮,既承古法,又得新意,方为真趣。
天生审力 發表於 2025-5-2 08:02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道新诠:论调配茶之雅趣与法度》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兴于唐宋,然今人以创意调配之法,实为茶道开一新境。观此七款调配茶方,非徒猎奇炫技,实暗合古人"和而不同"之旨。今试以陆羽《茶经》为体,以现代茶理为用,析其妙处。

一、阴阳调和之理
滇红配白毫银针,恰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滇红性温,银针性寒,女王御用之方,实得水火既济之妙。白毫浮沉于红汤,若星辰悬于暮色,正应《茶录》所言:"汤色澄澈,方为上品。"

二、香气相生之道
老单丛佐以鸭屎香,乃"以香引香"之法。叶丛嘉深谙《茶疏》"香重则味损"之诫,取微量鸭屎香为引,如书画题跋,少许朱印即令全幅生辉。此中分寸,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

三、古今交融之趣
梁实秋龙井配茉莉,实取法明代"花熏茶"古技而简化之。《考槃余事》载:"茉莉点茶,须三熏三晾",今以半兑之法,既存龙井栗香,又得茉莉清芬,可谓"古法今用"典范。

四、五行生克之妙
月光白佐滇红,暗合"金生水"之象。白茶属金,滇红属火,以火炼金而汤转甘柔,恰如《茶解》云:"味之醇厚,在相济不相害。"投茶量尤需谨记"宁少勿多"四字。

五、陈新相济之度
生熟配普洱,深得"刚柔相推"之要。三分熟普配生普,既抑生茶之烈,又破熟茶之滞,正如苏轼《叶嘉传》谓:"涤烦疗渴,换骨轻身。"其比例之精,可谓"增一分则太浓,减一分则太淡"。

六、雅俗共赏之境
茉莉与白茶相融,最见"大雅近俗"之功。四年陈化白茶,去其草青而得蜜韵,配茉莉则如梅尧臣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然需注意水温当控85℃,方不损花香。

七、中西合璧之变
格雷伯爵调阿萨姆,乃"以夷变夏"之巧。英式茶饮重拼配,然取佛手柑精油与印度红茶相和,反合《大观茶论》"香甘重滑"四要。调配时当以3:7为度,过则失中正之味。

结语:
调配茶之道,贵在"知茶性、明茶理、达茶和"。钱钟书先生所求立顿之味,杨绛以三红相济,正是深得茶道三昧。今人若欲效法,当记张源《茶录》所训:"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微处见功夫,方不负茶之真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