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6|回覆: 2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西方偽史考·意大利羅馬的主教何時成為教皇?(2)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7-12-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西方偽史考:

意大利羅馬的主教何時成為教皇?(2)

(2013-11-15)

dda500b496c82e66dec8ad36b923bb86.jpg

教皇庇護五世

  羅馬教廷及羅馬教宗本來沒有主宰世界基督教事務的權力。這種權力是中世紀歐亞政治和宗教演變的結果。

【日耳曼蠻族的興起和南下】

  古代歐洲是遊獵民族與游牧民族散居的蠻荒之地。

  對於歐洲來說,文明的種子來自東方——地中海東岸的亞洲。而歐陸文明的初始之光出現在鄰近東方小亞細亞的愛琴海西岸的希臘沿海和地中海西岸的意大利本島。但是早期意大利居住的拉丁民族屬於黑髮棕色人種的地中海民族,並不是後來意義上的白種歐羅巴人。

  拉丁民族的羅馬帝國,關注的世界主要是東方的亞細亞,而不是北方的歐洲內陸——那裡當時被狩獵的落後種族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所占據,羅馬人稱之為蠻族——野蠻種族。

  公元四世紀,羅馬帝國的界線,並沒有明顯的劃出『純羅馬世界』和『純蠻族』世界兩大地區。而早在公元前第一世紀,也就是我國西漢武帝的時候,羅馬人開始向蠻族居住的中歐和西歐擴張殖民。到第四世紀,羅馬的軍隊裡邊雇用了不少的日爾曼傭兵。在羅馬貴族的農莊裡,也有很多日爾曼奴隸和佃農。

  據西方歷史學家記述,日爾曼人最早的老家是波羅的海西部沿岸的地區,也就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南部、日德蘭半島以及現今德國北部沿海地帶,東邊呢,到達奧德河。就從這個範圍,蠻族逐漸向南延伸到中歐。

  公元初年,他們已經占據了現今的德國,又從這兒向西和向南伸展,東翼的日爾曼部落,經過今天的波蘭和烏克蘭,定居於黑海以北的大草原。公元第四世紀的時候,日爾曼人,西起萊茵河,東到頓河,面向羅馬虎視眈眈,等待機會向南發展;萊茵河的下游有法蘭克人,上游則有阿雷曼人;而馬可曼人占據着今天的波希米亞一帶;汪達爾人、日比代人則是居住在今天的匈牙利平原;由匈牙利平原以東直到頓河之間的是哥德人;居住在法蘭克人北方,也就是今天的德國西北地區的,有薩克遜;而盎格魯人和日德人則是居住在日德蘭半島;薩克遜的東方,住的是蘇匯維人;再東就是倫巴第人居住的地區。

  上面這些部族,並非指的是一些不同的民族,而都被西方史家認為是指同一民族——日耳曼人,只不過由於語言和風俗習慣不同而產生的不同部落。根據西方學者的猜測:在民族大遷移以前,日爾曼人在語言和風俗習慣上,並沒有太多的區別,可是,在遷移的過程中,各部落之間失去了聯繫,因為孤立,逐漸形成語言和風俗習慣的差異。而且,每一個部落為了適應各地不同的環境,必須改變生活方式,也就逐漸造成了文化上的差異,出現了許多日爾曼民的支派。

  最值得注意的,不是各部落間的差異,而是東西日爾曼人的差異。西部的薩克遜人、蘇匯維人、法蘭克和阿雷曼人,他們僅僅只是南遷到和原居地的地理環境大致相同的地區,而且,還與居留在原地的盎格魯人和日德人保持着不少的接觸。可是呢,東部的倫巴第人、汪達爾人和哥德(特)人,則遷移到地理環境完全不同的地區。匈牙利平原和黑海以北的草原比較適合游牧生活,所以遷到這地區的日爾曼人,成為卓越的騎士而以畜牧為生。而且鄰近的俄羅斯草原,早已成為斯拉夫農民、希臘殖民和亞洲游牧民族(匈奴人、斯基泰人)爭逐的地區,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不同的民族先後占據了這個地區,而也先後又被更強的民族所驅逐。

  根據考古學家的發掘,像使用的器具和武器等等,約略可以指出日爾曼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發展的路線,又根據實際歷史的記載,像凱撒所撰的高盧記、塔西陀所寫的日爾曼記,從泰西塔斯以後的蠻族入侵的三百年歷史,仍然是空白無知的。當日爾曼人定居以後,他們的法律,大多都是根據古代習慣編輯而成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和斯堪地那維亞等民族文學作品,它們的內容大多屬於大遷移時代,從這些殘缺的資料,我們可以約略窺見到早期日爾曼人的文物制度。

  根據塔西陀的記載,日爾曼人的社會,有貴族、自由民、由奴隸而獲得自由者,以及奴隸等四個階級。在早期一般的日爾曼群眾究竟享有多少自由?近代的歷史學家們,曾經有過激烈的爭論。我們可以猜測到的是,因為文化的進步,自由民和貴族之間的距離也隨之增加,社會和政治的權力逐漸的集中操縱於貴族們的手中,日爾曼人的家庭是社會的基礎,許多的家庭合而為宗族,他們也和其他政治組織還沒有健全的原始民族一樣,日爾曼人的社會和政治活動中心也是宗族,在族長的領導之下,為全族人的安全負責,即使以武力去對付敵人亦在所不惜。除了對宗族的忠貞之外,還有所謂的『扈從』的習慣。一些好勇的年青人自願的,隸屬於一位富有戰爭經驗和享有聲譽的老壯士,他們之間樹立了一種關係,也就是個人的忠貞。這些年青人,一方面可以學習戰爭的技術,另一方面呢,又可以得到老壯士的保護,並且還可以分享戰利品。而這些年青人呢,他們都屬於貴族階級,所以『扈從』並不會降低他們原來的身份,而且這種關係,在雙方同意之下,可以隨時解除。中古封建社會裡的『領主』和『附庸』的關係,就正是由這種日爾曼社會關系所演變而來的。

  農耕和戰爭是日爾曼人生活的兩大資源,農耕的單位是農村,而戰爭的單位則是老壯士們的『扈從』。因此呢,近代的歷史學家認為,日爾曼人有兩種不同的農村制度。一種是由奴隸操作,老壯士可以坐享其成;而另一種呢,則是由自由民所耕種的,他們本人是地主。耕地呢,大致都劃分成兩區,輪流耕作或休耕,以保持土地的生產力。自由民的農地也分為兩區,每家各分得一塊,此外,像牧場、森林這就是屬於全村人民所公用的了。

  根據塔西陀的記載,由族長組成的會議,操縱了部落式的政府,但是,重要的事件,就得由全體的自由民所組成的會議來決定。在遷移的過程中,許多部落又組成更大的團體。到了入侵羅馬帝國之前,所有的日爾曼各部族,幾乎都由國王所統治,而以族長組成的會議來輔助國王,但是各民族王權的演變並不完全一致,而國王的職權呢,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國王個人的強弱,以及環境好壞往往是決定王權大或小的因素。不過,我們應該說,日爾曼人所謂的國王,實際上不過是部落的酋長,他主要的任務,是領導人民作戰。

  早期日爾曼人的社會和政治觀念,完全是基於個人關係,所謂地域國家的觀念並不存在。這種個人關係的觀念,最明顯表現是在他們的法律方面。日爾曼人的法律和羅馬人的法律不同,羅馬法律,是由政府制定和法官們處理事物的先例所造成的結果;而日爾曼人的法律呢,則是代代相傳的民俗慣例。一個犯罪行為,並不被視為違反國家的行為,而只是違反個人的行為,法律只是為受害者追捕所受損害的方法,因此訴訟,只是個人的私事,法庭不過只是調停人而已,處理的方法也不是根據人證和物證,而是根據一方的宣誓或接受神斷法。犯罪行為,包括殺人罪,全都可以用罰款來抵消,依照被殺者地位的高低來決定罰款的多少,由此可見,日爾曼人尊重個人權利的觀念。

  日爾曼人,很早就想在羅馬帝國境內定居,帝國土地的肥沃、城鎮的富庶,對他們有巨大吸引力。起初,羅馬皇帝不斷地和試圖越過萊茵河和多瑙河的日耳曼部落交戰。當帝國強盛時,入侵的蠻族不難擊退。但是,從三世紀以來,羅馬連年內戰,政治腐敗,人口銳減,帝國日漸衰弱,軍隊中也招募雇用了不少的蠻族人,連以前只操在羅馬人手中的指揮權,也逐漸轉移到蠻族酋長手中。這時,許多日爾曼移民便定居在羅馬境內。

【民族大遷徙運動】

  早在公元初期,中亞和東歐以及北歐的半游牧民族,已經開始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民族大遷移運動。

  這場民族大遷移的原因,是中國歷史上兩漢討伐匈奴的戰爭。匈奴民族被漢朝擊敗分裂為二,南匈奴逐漸被漢民族所同化,而北匈奴的一些部落遠走中亞,轉而西向歐洲,於是形成了後浪推前浪的連鎖反應,他們把原來居住在中歐草原地區的日耳曼——哥德民族向西壓迫、驅逐,日爾曼蠻族大批進入加強羅馬帝國的境內。

  第五世紀的公元406年,防守萊茵河及多瑙河的羅馬軍隊全面退卻,蠻族大舉湧進。公元410年,哥德人的一支軍隊,在阿拉利克的率領之下,侵入了意大利大利攻陷了羅馬城,洗劫了羅馬長達六天之久。這是一件震撼羅馬世界的大事,此時正值我國東晉末年,劉裕掌權之際。

  法蘭克人、布根地人、西哥德人,侵入羅馬帝國的高盧地區。西哥德人就定居在羅亞爾河與比里牛斯山之間。不久,羅馬皇帝只得承認西哥德人為盟友。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又越過比里牛斯山,向西班牙推進。汪達爾人,更由西班牙渡過直布羅陀海峽而入侵北非。他們圍攻了當時有名的聖奧斯定主教所駐在的希波城,當時奧斯定主教已是病重垂危之際,羅馬皇帝竟束手無策,不得已在奧斯定主教死後的435年,承認汪達爾人為盟友。

  汪達爾人在北非建立王國以後,以迦太基港為基礎,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從事海盜的活動。公元455年,攻陷羅馬半個月之內,羅馬城被洗劫一空,古蹟文物的被毀,可謂空前。這一年,正是我國北魏的太武帝在位期間。羅馬軍隊的一支主力,也在這段時間從大不列顛撤了回來。於是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就乘這個機會渡海占領了大不列顛島。

  對於日耳曼蠻族的入侵,羅馬作家聖熱羅尼莫曾這樣感嘆:『我一想起我們這時代的災難,我的心便覺得悲傷,在君士坦丁堡和亞平寧山之間,羅馬人的血傾流了20年之久,各省都遭到了蹂躪和洗劫,不知道,有多少貴婦貞女,沒有遭到那些野獸們的戲弄!主教被擄了、司鐸及各級神職人員被殺了、聖堂被毀了、戰馬系在祭台旁,就好像在馬廄一樣、殉道者的遺骸,被棄置在地上;各處在舉喪、各處在悲嘆、各處也都呈現出死亡的氣象,羅馬的世界傾頹了!』

【基督教在蠻族的傳播】

  起源於亞洲的基督教,最早是在羅馬帝國邊緣的蠻族中得到傳播。

  事情是這樣發生的,有一個外叫武斐拉的哥德人,他來到了羅馬帝國的東半部,在那裡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而且還被祝聖成神父,更在公元351年被祝聖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很不幸的呢,『亞略異端』當時在東方正占着上風,武斐拉也受到感染和影響,而當時的哥德人,還沒有發明自己的文字,武斐拉發明了一種便於書寫的文字,他就用這種文字把聖經的大部分都翻譯成哥德文,為了將福音傳給他的同胞,在他的聖經翻譯本中,加上了亞略派的解釋,哥德人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接受了亞略派異端。又由於他們的遷移,也就在其他的日爾曼民族中,助長了亞略派異端的傳播。

  汪達爾人在北非建立『汪達爾王國』,族人中大多數也是『亞略異端』的狂熱信徒。

  第五世紀初葉,不少日爾曼部落信奉基督教,不過,所信也都是『亞略異端』。

  公元407年~410年間,日耳曼蠻族西哥特人首領阿拉里克率領的軍隊對羅馬帝國的王都羅馬進行了聲勢浩大的三次圍攻,破城後在城內任意搶掠焚燒三天。從此羅馬城徹底敗落。西哥特人是游牧民族,他們劫掠意大利後,繼續吸進到西班牙。

  402年西羅馬帝國霍諾留皇帝為躲避蠻族的攻擊,把首府遷到米蘭,又遷到拉文納。拉文納通向亞得里亞海的重要海港,同時也是羅馬帝國後期以及中古意大利的行政中心。實際上此後幾百年裡,歐洲的政治和宗教中心都在拉文納。

  5世紀後期東哥特人崛起,在493年征服了意大利半島。當東哥特的領袖狄奧多里克(Theodoric)死後,公元535年,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派將軍貝利撒留出兵意大利,在554年打敗東哥特人,恢復了古羅馬帝國在意大利的領土,東哥特王國滅亡。從公元6世紀開始,拉文納成為了東羅馬帝國在歐洲的首府。

  6世紀的後期,意大利被新來的另一支日耳曼蠻族倫巴第人入侵,東羅馬人撤退,東哥徳人被消滅,此後從歷史中消失。

  東羅馬人撤退後,基督教的意大利牧首繼續留在拉文納。意大利成為後來意大利的基督教教宗和教廷所在地。

  但是,直到羅馬教宗格里高利與日耳曼蠻族王國法蘭克結盟之前,教宗並無多大權威和權力——並不是真正的教皇。

  在基督教的早期,教會處於非法狀態,直至新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期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在此之後,君士坦丁大帝將羅馬的拉特蘭宮贈給羅馬教會,並在當地建立主教教堂,這成為羅馬教會最早收到的一筆重大捐贈。

  除了房產之外,在意大利本土及羅馬帝國各行省,基督徒捐贈給教會的地產和財富也不斷增加。不過,教會是作為私人領主占有這些土地的,並不擁有這些贈土的主權。

陳之膛 發表於 2025-4-9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羅馬主教權威之歷史嬗變——對何新先生"偽史考"的學術回應】

何新先生關於羅馬主教何時獲得教皇(Papa)尊號之考辨,誠為值得深入探討的學術命題。本文擬從教會史角度,就其中若干關鍵問題作專業辨析。

一、主教與教皇稱謂的語源學辨正
拉丁文"episcopus"(主教)與"papa"(教皇)本為不同概念。前者源於希臘文ἐπίσκοπος(監督者),後者為親暱稱謂,原意為"父親"。現存文獻顯示,公元三世紀亞歷山大主教已使用此稱。羅馬主教專用"教皇"稱號,實經歷漫長過程:
大格里高利(590-604年在位)書信中仍自稱"servus servorum Dei"(天主眾仆之仆)
教廷正式文件首次明確使用"Papa"獨稱,見於十一世紀【教皇選舉法令】(1059年)
英諾森三世(1198-1216)時期始成定製

二、羅馬主教權威的階段性發展
何先生所言"權力演變"確為事實,但需注意三個關鍵節點:
1. 利奧一世(440-461)時期
  - 通過【利奧大卷】確立基督論正統
  - 452年說服匈人阿提拉退兵,提升世俗威望

2. 格里高利一世(590-604)時期
  - 在拜占庭勢力衰退時維持羅馬秩序
  - 向蠻族派遣傳教士,擴展精神影響力

3. 尼古拉一世(858-867)時期
  - 與君士坦丁堡牧首展開"佛提烏分裂"之爭
  - 宣稱"教宗有權廢黜皇帝"(偽【伊西多爾教令集】支持)

三、蠻族因素的歷史作用
日耳曼各部族皈依確實重塑西歐政教格局,但需注意:
克洛維496年受洗後,法蘭克王國形成"政教合作"模式
查理曼800年加冕體現"教權需世俗權力確認"的悖論
十世紀【克呂尼改革】前,羅馬主教常受地方貴族操控

四、東西方教會差異的根源
羅馬主教權威的獨特性,實源於其特殊處境:
1. 地理因素:西羅馬滅亡後成為唯一延續的使徒教座
2. 法律因素:繼承羅馬法傳統,發展出完善的教會法體系
3. 文化因素:在蠻族王國中保持拉丁文化正統性

結語:羅馬主教向教皇的轉變,是4-11世紀多重歷史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此過程既非線性發展,亦非人為設計,而是在帝國崩潰、蠻族入侵的混沌中逐漸形成的特殊歷史現象。何先生提出的質疑具有啟發意義,但某些具體論斷尚需更精細的史料佐證。建議結合【利貝留斯教令集】【格列高利書信集】等原始文獻作進一步探討。

(全文798字)
盧朱伍 發表於 2025-4-19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羅馬主教權威之歷史嬗變——對何新"偽史考"的學術回應】

何新先生對西方教會史的質疑引發了學界對羅馬主教權威起源問題的重新思考。本文擬從教會史角度,就羅馬主教何時確立"教皇"(Papa)地位這一議題進行學術辨析。

一、早期主教制的歷史語境
羅馬主教權威的建立實為漸進過程。根據現存最古老的【克雷芒第一書信】(約96年)顯示,1世紀末的羅馬教會已具有指導其他教會的意識。德爾圖良在【論謙遜】(約220年)中首次使用"教皇"稱謂時,該詞尚為對主教的尊稱,並無後世之專制含義。值得注意的是,325年尼西亞會議時,羅馬主教僅位列五大牧首(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之首,其管轄權仍受制於普世教會會議。

二、蠻族遷徙的催化作用
日耳曼部落的南下確實改變了西歐政治格局。但需辨明的是:東哥特王狄奧多里克(493-526在位)統治意大利期間,羅馬主教仍須臣服於阿里烏斯派的蠻族君主。轉折點出現在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時期,這位本篤會修士在倫巴第人威脅下,既組織羅馬城防,又派遣奧古斯丁赴英格蘭傳教,實際代行部分世俗權力。此時"教皇"稱謂始具政教雙重內涵。

三、教權理論的發展脈絡
尼古拉一世(858-867在位)時期,【偽伊西多爾教令集】的傳播為教權至上論提供法理依據。至利奧九世(1049-1054在位)發動克呂尼改革,羅馬主教才系統性地主張"聖彼得繼承者"的獨特性。1075年【教皇敕令】標誌教權理論成熟,此時距西羅馬帝國滅亡已逾六百年。

四、東西方史料對比研究
拜占庭史家普羅科匹烏斯在【秘史】中記載查士丁尼時期羅馬主教的窘迫處境,與同期【教皇錄】的記載形成有趣對照。中國【舊唐書·大秦傳】載"其王無常人,簡賢者而立之",恰印證7世紀羅馬教廷仍未形成世襲制教權。

結語:
羅馬主教向教皇的轉變是4-11世紀多重歷史力量作用的結果,不宜簡單歸因於蠻族因素。何新先生提出的質疑具有啟發意義,但教會史研究需兼顧文獻考據與考古實證。建議學界關注梵蒂岡秘密檔案館近年公開的8世紀倫巴第文書,這些材料或可為該議題提供新視角。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