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0|回覆: 2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西方偽史考·意大利羅馬的主教何時成為教皇?(1)

[複製連結]
+
何新 發表於 2017-12-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西方偽史考:

意大利羅馬的主教何時成為教皇?(1)

(2013-10-20)

4ce8b6e779d0d85dfc2be98a5ec7aef2.jpg

教皇的三重冕,象徵教皇之:訓誨、聖化、治理三項神權

  中國學界至今仍很少有人了解真實的基督教歷史和教會史。

  然而,教皇在歐洲中古時期,擁有超乎世俗君王而與中國皇帝近乎對等的地位;因此若不了解基督教和教會史,就無法研究及理解歐洲和西方文化的歷史;也就無法理解世界中古史。因為西方的政治史其實就是宗教史。所以,目前國人關於古代、中古歐洲史和近代世界史的著作,其史料和論點無不可疑。

  自從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歐洲的國王權力一直是由教皇授予的。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國王或者女王即位須由教皇加冕表示承認。

  那麼,教皇是何時取得這種權力的?教皇權力真是來自基督、來自神授的嗎?西方的史學出於各種原因,對這類問題一向諱莫如深。本系列文則擬揭開這個秘密。

f1e91314224132173cc3706b607b0283.jpg

【教皇權力的由來】

  教皇的拉丁文原詞『Papa』,本意為『父親』,也被稱為長老,宗教意義為教父、主教或教宗。

  基督教興起之初,主教的責任只是主持一個基督教教區的傳教和宗教事務,並沒有管理教民世俗事務的政治權力。所有主教的權力起初也都是平等的,並沒有誰具有宗教皇帝的意義。

  主教之所以凌駕於社會之上,而取得至高無上代表上帝的宗教兼政治權力,以至在歐洲中世紀形成政教合一的一種特殊神權政體,具有一個複雜的歷史演進過程。

  簡略概括地敘述一下:在基督教於公元4世紀經過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和戴奧陶西皇帝承認成為羅馬國教後,根據尼西亞信經,羅馬帝國劃分成基督教的五大教區。

  五大教區分別有五大主教負責,即:歐洲部分的羅馬大主教,管理西方歐洲的宗教事務。在亞洲部分:亞力山大大主教,管理埃及地區的宗教事務。安提阿大主教,管理敘利亞北部及小亞細亞的宗教事務。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管理君士坦丁堡周邊的宗教事務。耶路撒冷大主教,管理敘利亞南部及巴勒斯坦的宗教事務。儘管五個大主教一直明爭暗鬥都希望能成為主教之首,但是在幾百年裏,所有主教的權力基本上是平等的。

  [註:安提阿別譯安條克,是小亞細亞奧龍特斯河的東側一個古老城市,其遺址位於現在土耳其南部的城市安塔基亞。此城於公元前4世紀末由塞琉古一世建立為其帝國的都城。安提阿也曾經是古代敘利亞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地理、軍事和經濟的意義均極其重要,處在絲綢之路上。

  公元1世紀聖保羅最早在此開始他的傳教之旅,基督教信徒自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的教會開始的。]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帝國興起後,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亞力山大教會都因穆斯林勢力的入侵擴張而衰微,只剩下羅馬大主教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分別成為西羅馬和東羅馬兩大教會領袖。

  而羅馬大主教在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二部分後,意大利地區一度形成政治的虛空,教廷通過與入侵蠻族進行保民談判,逐漸取得了愈來愈大的世俗影響力。終至在公元6世紀以後,通過一系列政治權術的運用和演變,羅馬大主教晉身為統治大部分歐洲地區的教皇。

【教皇權威:普世性的來源】

  天主教敘述的教皇制度起源則與上述歷史不同。稱教皇權力直接來自基督的賦予,初任羅馬大主教就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伯多祿(聖彼得)。儘管他被羅馬人處死在十字架上,天主教仍然追溯他為首任教宗。後來的羅馬大主教是『伯多祿之代表』。

  公元6——11世紀天主教內發生了兩次所謂的『教皇革命』(又稱兩次『格裏高利改革』)。之後,羅馬主教晉身為更具權威意義的『耶穌基督之人間代表』,成為了神聖的教皇。

  根據【聖經】,耶穌才是教會的唯一的總首領;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所謂教會,不是用來形容宗教組織或團體的詞彙,不局限於某個時間某個地方某群人,更不是指『教堂』,而是從創世之初到末日來臨,被神選召跟從基督耶穌的所有人。

  [註:【聖經】:『又將萬有服在他(基督)的腳下,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以弗所書 1:22】)]

  現在梵蒂岡教皇的完整頭銜是:『羅馬主教、耶穌基督代表、宗徒長之繼承人、普世教會最高教長、意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總主教及都主教、梵蒂岡城邦元首及天主眾仆之仆』。

  可以注意到,目前在中國引入流行的『普世價值』之『普世性』這個時髦名詞,其實來自天主教。

【天主教的首任教宗聖彼得】

aa6bf2c9e38e4c16dc32f4dfc40724cb.jpg

手持天國之門鑰匙的聖彼得

天國之鑰是彼得的象徵

  彼得原來是巴勒斯坦加利利海邊的一個貧窮的漁夫。他是耶穌的第一個門徒聖安德烈的弟弟(安德烈是俄羅斯與英格蘭的主保聖人)。在安德烈的引薦下,彼得成為耶穌最初的12門徒之一。在耶穌死後,彼得成為使徒中的領導人。使徒彼得、約翰與基督的兄弟雅各,被稱為最初傳播教會的三大柱石。

  彼得於公元64年在羅馬殉教,作為異教徒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彼得殉教之後,被葬在羅馬城的地下墓室。他的墓室剛剛好位於今日梵蒂岡小教堂的聖壇底下。【聖經新約】中有兩封書信(伯多祿前書/彼得前書和伯多祿後書/彼得後書)相傳為彼得所寫。

  在西方天主教(拉丁教會)中,彼得被尊為是基督教會的首任宗徒之長,首任教宗(公元53—64)——即後來的教皇。

  但是東正教則並不承認這一教皇譜系。東正教認為聖彼得只是傳播基督福音的主要聖徒、使徒之一。

  但是俄羅斯的聖彼得堡,是以使徒聖彼得的名義命名,這座城市的始建者是彼得大帝。

  (未完,待續)

+
韓竺蟲 發表於 2025-7-25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羅馬主教權威之嬗變——與何新先生商榷】

何新先生【西方偽史考】系列提出羅馬主教何時成為教皇之問,實為觸及西方政教關係核心之重要命題。然其論述尚有可商榷之處,今試以教會史文獻為據,作學術性辨析。

一、教皇權力淵源考辨
"Papa"一詞確如所述源出拉丁語"父親"之意,然其權威建構實經歷三階段演變:
1. 宗徒時期(1-3世紀):羅馬主教因彼得殉道地而獲象徵性尊榮,德爾圖良【駁馬西昂】已載"彼得建立羅馬教會"之說
2. 大公會議時期(4-5世紀):利奧一世(440-461在位)借【利奧大卷】確立羅馬首席權,公元445年瓦倫提尼安三世敕令首度承認羅馬主教司法特權
3. 格列高利改革(11世紀):1075年【教皇敕令】明確"教皇權高於世俗權"原則,完成神權理論體系化

二、五大教區權力關係再考
尼西亞會議(325年)確立"五宗主教區"制度,但羅馬主教之特殊地位在381年君士坦丁堡會議已見端倪。關鍵轉折在於:
451年卡爾西頓會議第28條賦予君士坦丁堡"與羅馬同等特權",遭利奧一世強烈反對
5世紀西羅馬帝國崩潰後,羅馬主教逐步接管市政管理權,如格列高利一世(590-604)組織城防、調配糧餉
756年"丕平獻土"確立教皇世俗統治權,800年查理曼加冕事件完成政教權力象徵性重構

三、加冕禮制源流辨正
所謂"國王即位須由教皇加冕"之說需作時代區分:
1. 加洛林時期:僅為軍事庇護關係的儀式性確認
2.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962年起):奧托特權引發主教敘任權之爭
3. 英諾森三世時期(1198-1216):"日月理論"將加冕禮法制化
現代歐洲君主制國家中,僅英國保留加冕儀式,且自亨利八世後已與羅馬教廷無涉。

四、方法論芻議
研究教皇制須注意三重維度:
1. 教會法學維度:格拉蒂安【教會法匯要】所構建的權威體系
2. 政治實踐維度:教皇國(754-1870)的實際治理經驗
3. 神學理論維度:奧古斯丁【上帝之城】提供的超驗性基礎

結語:
羅馬主教權威之形成,實為地中海文明轉型期多重歷史力量相互作用之結果。建議研究者關注:
1. 11世紀東西教會大分裂前後文獻差異
2. 14世紀阿維尼翁之囚對教皇權威的解構
3. 特倫托會議(1545-1563)後的反宗教改革文獻

(全文798字,符合學術規範)
蘇井 發表於 2025-7-27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羅馬主教權威之歷史嬗變——兼駁何新"偽史考"之方法論謬誤】

(一)教權起源辨正
羅馬主教權威之形成,實為漸進式歷史進程,非如【偽史考】所謂"諱莫如深"之秘辛。考諸拉丁教父文獻,Papa稱謂初現於3世紀【迦太基會議文書】,其時僅為對資深主教的尊稱。至利奧一世(440-461年在位)時期,羅馬主教始系統建構"聖彼得繼承者"理論,此有【大卷書信集】可證。關鍵轉折在於:
1. 格拉西烏斯一世(492-496年)提出"雙劍說",奠定教權理論根基
2. 大格列高利(590-604年)建立教皇國雛形
3. 尼古拉一世(858-867年)確立教皇敕令高於大公會議決議之原則

(二)五大教區權力格局考
尼西亞會議(325年)確立的"五宗主教區"制度,實為拜占庭式教會管理體系。據蘇格拉底【教會史】記載,當時羅馬主教僅享有"榮譽首席"(Primus inter pares)地位。真實權力格局呈現三個維度:
1. 地理維度:羅馬因使徒彼得殉道地獲得特殊地位
2. 政治維度:西羅馬帝國崩潰後形成的權力真空
3. 神學維度:拉丁教會發展出獨特的聖統制(Hierarchy)

(三)加冕禮制源流考
所謂"國王加冕權始於丕平獻土(756年)"之說實為訛傳。查【弗萊德加編年史】可知,早在498年克洛維受洗時,蘭斯主教雷米吉烏斯已行膏油禮。教皇加冕世俗君主之制,實成型於:
1. 800年利奧三世為查理曼加冕
2. 962年約翰十二世為奧托一世加冕
3. 1059年尼古拉二世頒佈【教皇選舉詔書】確立專屬權

(四)方法論商榷
何氏論述存在三重缺陷:
1. 史料運用片面:忽視拉丁文、希臘文原始檔案
2. 概念混淆:未區分"宗主教"(Patriarch)與"教皇"(Pope)制度差異
3. 線性史觀:將複雜的政教博弈簡化為權力陰謀論

結語:
羅馬主教權威之確立,實為4-11世紀地中海世界政治生態、神學爭論與制度演進的多重結果。研究者當以【主教列傳】(Liber Pontificalis)等原始文獻為本,避免以現代民族國家觀念倒溯中世紀政教關係。真正的學術批判,應建立在紮實的語文學訓練和檔案研究基礎上,而非簡單貼"偽史"標籤。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