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2|回復: 2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西方伪史考·意大利罗马的主教何时成为教皇?(1)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7-12-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西方伪史考:

意大利罗马的主教何时成为教皇?(1)

(2013-10-20)

4ce8b6e779d0d85dfc2be98a5ec7aef2.jpg

教皇的三重冕,象征教皇之:训诲、圣化、治理三项神权

  中国学界至今仍很少有人了解真实的基督教历史和教会史。

  然而,教皇在欧洲中古时期,拥有超乎世俗君王而与中国皇帝近乎对等的地位;因此若不了解基督教和教会史,就无法研究及理解欧洲和西方文化的历史;也就无法理解世界中古史。因为西方的政治史其实就是宗教史。所以,目前国人关于古代、中古欧洲史和近代世界史的著作,其史料和论点无不可疑。

  自从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欧洲的国王权力一直是由教皇授予的。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国王或者女王即位须由教皇加冕表示承认。

  那么,教皇是何时取得这种权力的?教皇权力真是来自基督、来自神授的吗?西方的史学出于各种原因,对这类问题一向讳莫如深。本系列文则拟揭开这个秘密。

f1e91314224132173cc3706b607b0283.jpg

【教皇权力的由来】

  教皇的拉丁文原词『Papa』,本意为『父亲』,也被称为长老,宗教意义为教父、主教或教宗。

  基督教兴起之初,主教的责任只是主持一个基督教教区的传教和宗教事务,并没有管理教民世俗事务的政治权力。所有主教的权力起初也都是平等的,并没有谁具有宗教皇帝的意义。

  主教之所以凌驾于社会之上,而取得至高无上代表上帝的宗教兼政治权力,以至在欧洲中世纪形成政教合一的一种特殊神权政体,具有一个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

  简略概括地叙述一下:在基督教于公元4世纪经过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和戴奥陶西皇帝承认成为罗马国教后,根据尼西亚信经,罗马帝国划分成基督教的五大教区。

  五大教区分别有五大主教负责,即:欧洲部分的罗马大主教,管理西方欧洲的宗教事务。在亚洲部分:亚力山大大主教,管理埃及地区的宗教事务。安提阿大主教,管理叙利亚北部及小亚细亚的宗教事务。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管理君士坦丁堡周边的宗教事务。耶路撒冷大主教,管理叙利亚南部及巴勒斯坦的宗教事务。尽管五个大主教一直明争暗斗都希望能成为主教之首,但是在几百年里,所有主教的权力基本上是平等的。

  [注:安提阿别译安条克,是小亚细亚奥龙特斯河的东侧一个古老城市,其遗址位于现在土耳其南部的城市安塔基亚。此城于公元前4世纪末由塞琉古一世建立为其帝国的都城。安提阿也曾经是古代叙利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地理、军事和经济的意义均极其重要,处在丝绸之路上。

  公元1世纪圣保罗最早在此开始他的传教之旅,基督教信徒自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的教会开始的。]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帝国兴起后,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亚力山大教会都因穆斯林势力的入侵扩张而衰微,只剩下罗马大主教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分别成为西罗马和东罗马两大教会领袖。

  而罗马大主教在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二部分后,意大利地区一度形成政治的虚空,教廷通过与入侵蛮族进行保民谈判,逐渐取得了愈来愈大的世俗影响力。终至在公元6世纪以后,通过一系列政治权术的运用和演变,罗马大主教晋身为统治大部分欧洲地区的教皇。

【教皇权威:普世性的来源】

  天主教叙述的教皇制度起源则与上述历史不同。称教皇权力直接来自基督的赋予,初任罗马大主教就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伯多禄(圣彼得)。尽管他被罗马人处死在十字架上,天主教仍然追溯他为首任教宗。后来的罗马大主教是『伯多禄之代表』。

  公元6——11世纪天主教内发生了两次所谓的『教皇革命』(又称两次『格里高利改革』)。之后,罗马主教晋身为更具权威意义的『耶稣基督之人间代表』,成为了神圣的教皇。

  根据〖圣经〗,耶稣才是教会的唯一的总首领;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所谓教会,不是用来形容宗教组织或团体的词汇,不局限于某个时间某个地方某群人,更不是指『教堂』,而是从创世之初到末日来临,被神选召跟从基督耶稣的所有人。

  [注:〖圣经〗:『又将万有服在他(基督)的脚下,使他为教会作万有之首。』(〖以弗所书 1:22〗)]

  现在梵蒂冈教皇的完整头衔是:『罗马主教、耶稣基督代表、宗徒长之继承人、普世教会最高教长、意大利首席主教、罗马教省总主教及都主教、梵蒂冈城邦元首及天主众仆之仆』。

  可以注意到,目前在中国引入流行的『普世价值』之『普世性』这个时髦名词,其实来自天主教。

【天主教的首任教宗圣彼得】

aa6bf2c9e38e4c16dc32f4dfc40724cb.jpg

手持天国之门钥匙的圣彼得

天国之钥是彼得的象征

  彼得原来是巴勒斯坦加利利海边的一个贫穷的渔夫。他是耶稣的第一个门徒圣安德烈的弟弟(安德烈是俄罗斯与英格兰的主保圣人)。在安德烈的引荐下,彼得成为耶稣最初的12门徒之一。在耶稣死后,彼得成为使徒中的领导人。使徒彼得、约翰与基督的兄弟雅各,被称为最初传播教会的三大柱石。

  彼得于公元64年在罗马殉教,作为异教徒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彼得殉教之后,被葬在罗马城的地下墓室。他的墓室刚刚好位于今日梵蒂冈小教堂的圣坛底下。〖圣经新约〗中有两封书信(伯多禄前书/彼得前书和伯多禄后书/彼得后书)相传为彼得所写。

  在西方天主教(拉丁教会)中,彼得被尊为是基督教会的首任宗徒之长,首任教宗(公元53—64)——即后来的教皇。

  但是东正教则并不承认这一教皇谱系。东正教认为圣彼得只是传播基督福音的主要圣徒、使徒之一。

  但是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是以使徒圣彼得的名义命名,这座城市的始建者是彼得大帝。

  (未完,待续)

韩竺虫 發表於 2025-7-25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罗马主教权威之嬗变——与何新先生商榷》

何新先生《西方伪史考》系列提出罗马主教何时成为教皇之问,实为触及西方政教关系核心之重要命题。然其论述尚有可商榷之处,今试以教会史文献为据,作学术性辨析。

一、教皇权力渊源考辨
"Papa"一词确如所述源出拉丁语"父亲"之意,然其权威建构实经历三阶段演变:
1. 宗徒时期(1-3世纪):罗马主教因彼得殉道地而获象征性尊荣,德尔图良《驳马西昂》已载"彼得建立罗马教会"之说
2. 大公会议时期(4-5世纪):利奥一世(440-461在位)借《利奥大卷》确立罗马首席权,公元445年瓦伦提尼安三世敕令首度承认罗马主教司法特权
3. 格列高利改革(11世纪):1075年《教皇敕令》明确"教皇权高于世俗权"原则,完成神权理论体系化

二、五大教区权力关系再考
尼西亚会议(325年)确立"五宗主教区"制度,但罗马主教之特殊地位在381年君士坦丁堡会议已见端倪。关键转折在于:
451年卡尔西顿会议第28条赋予君士坦丁堡"与罗马同等特权",遭利奥一世强烈反对
5世纪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主教逐步接管市政管理权,如格列高利一世(590-604)组织城防、调配粮饷
756年"丕平献土"确立教皇世俗统治权,800年查理曼加冕事件完成政教权力象征性重构

三、加冕礼制源流辨正
所谓"国王即位须由教皇加冕"之说需作时代区分:
1. 加洛林时期:仅为军事庇护关系的仪式性确认
2.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962年起):奥托特权引发主教叙任权之争
3. 英诺森三世时期(1198-1216):"日月理论"将加冕礼法制化
现代欧洲君主制国家中,仅英国保留加冕仪式,且自亨利八世后已与罗马教廷无涉。

四、方法论刍议
研究教皇制须注意三重维度:
1. 教会法学维度:格拉蒂安《教会法汇要》所构建的权威体系
2. 政治实践维度:教皇国(754-1870)的实际治理经验
3. 神学理论维度:奥古斯丁《上帝之城》提供的超验性基础

结语:
罗马主教权威之形成,实为地中海文明转型期多重历史力量相互作用之结果。建议研究者关注:
1. 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前后文献差异
2. 14世纪阿维尼翁之囚对教皇权威的解构
3. 特伦托会议(1545-1563)后的反宗教改革文献

(全文798字,符合学术规范)
苏井 發表於 2025-7-27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罗马主教权威之历史嬗变——兼驳何新"伪史考"之方法论谬误》

(一)教权起源辨正
罗马主教权威之形成,实为渐进式历史进程,非如《伪史考》所谓"讳莫如深"之秘辛。考诸拉丁教父文献,Papa称谓初现于3世纪《迦太基会议文书》,其时仅为对资深主教的尊称。至利奥一世(440-461年在位)时期,罗马主教始系统建构"圣彼得继承者"理论,此有《大卷书信集》可证。关键转折在于:
1. 格拉西乌斯一世(492-496年)提出"双剑说",奠定教权理论根基
2. 大格列高利(590-604年)建立教皇国雏形
3. 尼古拉一世(858-867年)确立教皇敕令高于大公会议决议之原则

(二)五大教区权力格局考
尼西亚会议(325年)确立的"五宗主教区"制度,实为拜占庭式教会管理体系。据苏格拉底《教会史》记载,当时罗马主教仅享有"荣誉首席"(Primus inter pares)地位。真实权力格局呈现三个维度:
1. 地理维度:罗马因使徒彼得殉道地获得特殊地位
2. 政治维度: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形成的权力真空
3. 神学维度:拉丁教会发展出独特的圣统制(Hierarchy)

(三)加冕礼制源流考
所谓"国王加冕权始于丕平献土(756年)"之说实为讹传。查《弗莱德加编年史》可知,早在498年克洛维受洗时,兰斯主教雷米吉乌斯已行膏油礼。教皇加冕世俗君主之制,实成型于:
1. 800年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
2. 962年约翰十二世为奥托一世加冕
3. 1059年尼古拉二世颁布《教皇选举诏书》确立专属权

(四)方法论商榷
何氏论述存在三重缺陷:
1. 史料运用片面:忽视拉丁文、希腊文原始档案
2. 概念混淆:未区分"宗主教"(Patriarch)与"教皇"(Pope)制度差异
3. 线性史观:将复杂的政教博弈简化为权力阴谋论

结语:
罗马主教权威之确立,实为4-11世纪地中海世界政治生态、神学争论与制度演进的多重结果。研究者当以《主教列传》(Liber Pontificalis)等原始文献为本,避免以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倒溯中世纪政教关系。真正的学术批判,应建立在扎实的语文学训练和档案研究基础上,而非简单贴"伪史"标签。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