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06|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央視【國家寶藏】一夜刷屏!書畫升溫,這才是國人該追的綜藝! ...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7-12-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53b06347b7b9349a41f87778eae70cb0.jpg

一夜刷屏!

這個冬天,博物館註定要火一把了,在即將迎來紫禁城600周年之際,九大博物館強勢加盟中央電視台跨年巨獻——【國家寶藏】。傾情講述國寶重器的世今生;深刻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

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自12月3日晚一開播就拿下豆瓣9.3分!

28acfffaa7524b7e13ab0c7c532e396f.jpg

關於『國寶』的紀錄片和節目,相信大家也看過不少,那麼【國家寶藏】會有哪些不同呢?

九家重量級博物館聯合出演

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

9位館長組成的博物館第一天團!

87b5afd49e34bebb95ae636bb2fb8328.jpg

以『故宮看門人』單霽翔院長為首的9大博物院院長坐鎮點評,他們將從自家館裡挑選出3件鎮館之寶,參與節目製作,27件文物,件件都是『國之重器』!

每件國寶都與曾經製作、使用、保存它們的人,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些文物背後蘊藏的故事,也是它們最大的魅力之一。

全明星陣容傾情演繹文物的前世今生

『鐵齒銅牙』講解員——張國立,

李晨、王凱、梁家輝等

27位明星守護人以小劇場的形式,

傾情講述27件『大國重器』的前世今生。

這就是中國版的『博物館奇妙夜』。

b861a6809f25eba82580100d26a19f74.jpg

眾明星將在舞台上,演繹出那些千百年前的歷史故事,講述這些文物前世今生的傳奇。

不論綜藝如何千變萬化,真正的主角,永遠是這些國寶。它們從來不是塵封的古董,它們有傳奇的前世今生,它們是生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碼,記錄着我們的過去,也昭示着我們的未來!

對話歲月,萬語千言,歷史這本書,我們一起慢慢翻;一眼千年,光陰似箭,守護的故事裡,已過滄海桑田。

在第一集裡,主角是故宮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圖】、『瓷母』各種釉彩大瓶、石鼓。

be945f41fc47297c9a5ecfcf3c50b616.gif

2c00090e0971897d86990909a06d1af7.gif

78901e8f6fdad8266cea9950567c3938.gif

小編簡單給大家介紹下第一集出現的3件文物:

石鼓(秦) 藏於故宮博物院

不平凡的鼓

來自大秦帝國的『中華第一古物』

上有我國現存最早的一組石刻文字

83e049026fe15288ab3863727c234595.jpg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北宋) 藏於故宮博物院

北宋18歲的天才少年王希孟

唯一傳世之作

12米巨幅長卷

畫出了驚艷世人的青綠山水

85f67bcff02dfc7ee503f4c679496cdb.jpg

2bd1c79938b847c953ed8a0ac5c9ee8c.jpg

926bd7a62d2a816b4cce83ce34961d8b.jpg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局部

各種釉彩大瓶(瓷母)(清)乾隆 藏於故宮博物院

別笑它花里胡哨『農家樂審美』

它是集大成之物

是中華文化的歷史沉澱

中國瓷器技術流頂峰

世稱『瓷母』

c1c9be463b6076c58d5505cb63904e63.jpg

在接下來的節目裡我們還將看到:

大克鼎(西周) 藏於上海博物館

這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也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

背後還有一個動人的『文保』故事

f2736e19e1ee8dbc64bdd84c2455d73b.jpg

商鞅方升(秦)秦始皇 藏於上海博物館

還記得課本中的『商鞅變法』嗎

這就是著名的秦國統一度量衡的證據

這就是秦國標準的一升容積

cd06e08e455c89b24316f4af84fd81f5.jpg

朱克柔緙(kè)絲蓮塘乳鴨圖(南宋) 藏於上海博物館

紅葉白鷺,綠萍翠鳥,蜻蜓草蟲,雙鴨遊樂……

中國絲綢藝術的巧奪天工

在這樣一件南宋的緙絲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2bc4a873728eee278ed64edab0dd9521.jpg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南朝) 藏於南京博物院

這是一組由200多塊古墓磚組成的磚畫

竹林七賢和榮啟期8人席地而坐

姿態各不相同,人物刻畫生動傳神

b2466e500513ae03ef8aead326f65c70.jpg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b0cd9552749e73aeaddb55c3efdf5f82.jpg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細節圖

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明) 藏於南京博物院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被稱為『天下第一塔』

而在1856年太平天國戰爭中遭到損毀

經過細緻的修復才得以在此展示

你看着它,便仿佛能聽到它在講述那段歷史

6c448acce83d658cf9303927d5b4c57e.jpg

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

fd4417ae32ebd63064071e9f29e3243f.jpg

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細節圖

【坤輿萬國全圖】(明)藏於南京博物院

我國現存最早的世界地圖

曾是萬曆皇帝的最愛

在這幅地圖上出現了美洲新大陸

843b5ad6df1d6368491bbcde3238025f.jpg

【坤輿萬國全圖】

9a1364fe1287233064553ca6f2f164bc.jpg

【坤輿萬國全圖】細節圖

皿天全方罍(léi)(商) 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它是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器身曾經長期流失海外

直到14年才實現『身首合一,完罍歸湘』

255bbe3a2e821ec454045d57f85a4d2c.jpg

辛追墓T型帛畫(西漢) 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在馬王堆一號漢墓的錦飾內棺的蓋板上

覆蓋着這幅彩繪帛畫

描繪着古人嚮往的身後世界

dcd42f6eb0298daf1e329f9d7df12262.jpg

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唐) 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

春人飲春酒,春鳥哢(lòng)春聲』

在瓷器上寫詩,還是這樣意味濃厚的詩

這是長沙窯開的先河

db8635244cb260fb34f3a4ea16f43ebd.jpg

鴞尊(商代) 藏於河南博物院

它可能是中國最有名的『貓頭鷹』

出自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

傲嬌又霸氣的模樣放在今天也毫不過時

1429d16e3728b9e6bbe6492c081c22d1.jpg

雲紋銅禁(春秋時期) 藏於河南博物院

作為春秋時期的青銅器

它身上的花紋之複雜精細讓人嘆為觀止

雲紋銅禁全國有7件

而這是體積最大、時間最早的那一個

eccc06e9809793957e469b9884f8c0a4.jpg

賈湖骨笛(新石器時期) 藏於河南博物院

一根貌不驚人的骨笛

卻是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

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6cc16fb0e8c26bd073df290e75027eba.jpg

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唐) 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這是迄今為止發掘出土規格最高的唐墓

在墓道的東、西側各有一幅【闕樓儀仗圖】

場面宏大、人物眾多,在唐墓壁畫中是極為罕見的

1bcdff4126f54474b91a62d3eba90d49.jpg

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局部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唐) 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這個唐人使用的小香囊,藉助力學原理

無論如何轉動,香灰都不會灑落出來

古人的手藝就是如此巧奪天工

6711d8501792e8a355b86baf539708ec.jpg

杜虎符(戰國-秦) 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它是一隻小小的老虎

卻能調動千軍萬馬

秦軍銳士全部都要聽從它的調遣

de1421f01687de0fe6634d77eb8802e0.jpg

越王勾踐劍(春秋) 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它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因劍身渡有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

劍格正面嵌藍色琉璃,背面綠松石,美呆了

a145a78af183dd5b70c2b0cc37a28cd9.jpg

曾侯乙編鐘(戰國) 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這是2000多年前最大的組合樂隊

六十五件銅鐘合奏

它的出現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f367d0aaee4ee530e5b154c9c8266a81.jpg

雲夢睡虎地秦簡(戰國-秦) 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竹簡上記載了法律,政治,醫學等許多內容

這一批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

歷史學術價值可以說極重了

0af1e089a2ebc2b4fdcbf95d3503fdf1.jpg

良渚文化玉琮(新石器時代) 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良渚文化中,玉石與神靈、宗教緊緊相連

這是目前發現的良渚玉琮中

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

通稱『琮王』

236344ca47470b6f0c54d8885e915ea5.jpg

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唐) 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彩鳳鳴岐』琴,雖歷經滄桑

卻仍能彈奏出悅耳動聽的琴曲

傳世唐琴,是不可多得的珍寶

893c7cb2d77a022389292eaccbbebbdb.jpg

寧波『萬工轎』(清末民初) 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這座花轎的製作耗費了一萬多個工時

所以被稱作『萬工轎』

木質雕花,朱漆鋪底,金箔貼花

輝煌至極,遠望猶如一座微型宮殿

3dda1ea2b4d5415db1c9f2552cf11f42.jpg
鎏金木芯馬鐙(十六國) 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乍看不起眼的小小馬鐙

卻是馬具發展歷史上的重大突破

此後傳入歐洲,甚至影響了中世紀的歐洲騎士

17f15e1db69b3750d8b761ad4688b352.jpg
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唐)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王羲之的墨跡早在北宋時期就極不易得

這雖是對王羲之一門法書的臨摹,但已是十分珍貴

流傳過程中曾兩遭火劫,至今火燒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

24b5d84308b65e405af2649a98e84188.jpg

節選局部

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宋) 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44dd2eaef3c09df2c4d5ca973fa2a054.jpg

1715ee302a1bd31edc5ddc53b40898a5.jpg

58feb1789c440cb6f9f1545a4b817e73.jpg

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局部

它們從來不是塵封的古董,

它們有傳奇的前世今生,

它們是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碼,

記錄着我們的過去,

也昭示我們的未來,

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國寶守護者,

每一件國寶都是活着的傳承。

讓我們一起,

把最美好的留給未來的孩子們。

擴展閱讀:二戰時期,日本從中國掠走10萬件珍貴文物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7-10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家寶藏】與文化自覺的當代覺醒

央視【國家寶藏】之熱播,非偶然也。此節目以九大博物館之重器為體,以明星演繹、專家解讀為用,實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之典範。其價值不僅在於文物展示之精妙,更在於激活了民族文化基因的集體記憶,可謂"器以載道"的現代詮釋。

一、文物敘事:從靜態陳列到動態傳承
傳統博物館展覽多囿於"物"的呈現,而【國家寶藏】獨闢蹊徑,以"物-人-史"三維敘事重構文物價值。如故宮千里江山圖,非僅展示青綠山水之技法,更通過王希孟十八歲創作的傳奇,揭示宋徽宗畫院"格物致知"的美學追求。石鼓文之演繹,則借梁家輝之口道出文字載體的文明延續性。此種"讓文物說話"的敘事策略,暗合【文心雕龍】"原道""宗經"之要義,使器物之"象"與人文之"意"相得益彰。

二、學術性與大眾化的辯證統一
節目以明星為引,實則以學術為根。九位館長組成的"第一天團",堪比現代"蘭亭雅集",其點評深得乾嘉學派"實事求是"之精髓。如單霽翔院長論"瓷母"各種釉彩大瓶,既道出乾隆朝工藝巔峰之盛,亦不諱言其"炫技"之爭議,此乃"君子和而不同"的學術態度。明星守護人制度,恰似傳統書院"山長講學"的現代變體,以通俗形式傳遞專業內涵,可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三、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
節目最可貴者,在於揭示文物非"過去式"的標本,而是流動的文化DNA。越王勾踐劍之韌性,何嘗不是中華民族"臥薪嘗膽"精神的物化?【千里江山圖】青綠不褪之色,恰似文明傳承的隱喻。這種解讀方式,正應【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古訓,使觀眾在審美體驗中完成文化認同的建構。

結語
【國家寶藏】之成功,印證了"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深刻哲理。當石鼓文與AR技術相遇,當曾侯乙編鐘與現代交響樂和鳴,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物的重生,更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範式創新。此節目正如一面銅鏡,既照見五千年文明之光彩,亦折射出當代文化自覺的覺醒。若謂"經學即理學",則今日"文物即人學",【國家寶藏】可謂得之矣。
jz214 發表於 2025-8-1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寶重光:從器物崇拜到文化自覺的文明進階

【國家寶藏】的熱播,絕非偶然的文化現象,而是中華民族文化自覺意識覺醒的重要標誌。當九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通過現代傳媒技術呈現在大眾面前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器物之美,更是一個古老文明對自身文化基因的重新解碼與傳承。

這些國之重器之所以珍貴,不僅因其年代久遠、工藝精湛,更因它們承載着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故宮【千里江山圖】不僅是青綠山水的巔峰之作,更是宋代文人"天人合一"宇宙觀的視覺呈現;"瓷母"各種釉彩大瓶不僅是工藝技術的集大成者,更是中華文明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的精神象徵;而歷經千年滄桑的石鼓文,則是漢字演變與金石學傳統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先民智慧與審美的結晶,是穿越時空的文化信使。

當下社會對文物節目的熱捧,反映了物質豐裕後國人精神需求的轉向。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文化認同的焦慮自然浮現。【國家寶藏】恰逢其時地提供了一種文化救贖的可能——通過凝視這些物質遺存,現代人得以與先民對話,重建斷裂的文化記憶。明星演繹的"前世傳奇"與專家解讀的"今生故事",構成了傳統與現代的雙向奔赴,讓沉睡的文物在當代語境中重獲新生。

然而,比器物本身更值得關注的是其背後的制度文明與精神傳統。商周青銅器背後的禮樂制度、唐宋書畫背後的文人傳統、明清瓷器背後的貿易網絡,這些才是國寶真正的價值所在。我們推崇文物,本質上是在推崇一種文明形態和生活智慧。當王希孟十八歲創作【千里江山圖】時,背後是宋代畫院完備的人才培養機制;當乾隆督造"瓷母"時,體現的是清代官窯嚴密的生產體系。文物只是冰山一角,其下的文明基底才是根本。

【國家寶藏】的成功啟示我們:文化傳承需要創新表達。將學術資源轉化為大眾語言,讓專業研究與公共教育形成良性互動,這是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必由之路。當梁家輝化身司馬光講解石鼓文,當李晨演繹宋徽宗的藝術追求,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冰冷知識,而成為可感可知的生命體驗。這種"讓文物活起來"的嘗試,正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典範。

從器物欣賞到文化認同,從考古發現到文明對話,【國家寶藏】提供了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自己從何處來;也提供了一盞燈,照亮我們向何處去。在這個文化自覺的新時代,每一位國人都應當成為文明的守護者與傳承者,讓千年文脈在我們的守護中綿延不絕,讓中華文明在與時俱進中永葆生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