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2|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书法水平高低,就看这3点!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7-12-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幅书法作品摆在你面前,怎样去衡量它到底好不好呢?好,到底怎么好呢?又好到什么程度呢?这确实考量你的眼光和品味,同时也考验你的境界和水平,你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很好,但就是说不出来到底怎么好。那么,有没有具体什么标准去衡量呢?

d9184c4c365167c6e6df86b585e489b3.jpg

一、书法的格调高低

格调的高低取决于书家的一言一行是否暗合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所讲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道法自然等。这既是做人的气质,也是书法的格调。一般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气质、品德、修养等等都能在书法中体现出来。当然了,对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哲学思想你要充分了解,没有这个基础也是不行的。

65fd519feb9d65892131cf7e90036441.jpg

二、书法技术的丰富

笔在王羲之的手里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他的很多字都是随机生发的,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同样的字都能在不同的字帖里找到变化。王铎和傅山的字一眼看过去充满了变化,但一些相同的字却容易有雷同。

变化是产生美的源泉。要有变化,就要造险。书法的造险,主要包括笔法、章法、墨法、字法的造险。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笔法的造险。

1、长线与短线的对比。把几个字连在一起组成长线。长线连绵不断,短线干脆利落。

2、粗线与细线的对比。细线最考验技术,能把细线写得饱满圆润是不容易的。

3、直线与曲线的对比。书法中没有绝对的直线,所有的线条都有一定弧度。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有弧度的直线才是高级的直线,有直线的弧线才是高级的弧线。把直线变成弧线会非常饱满,线条会有弹性。高级的曲线是曲中有直。曲线就像钢筋一样,把它弯曲后它会弹回去。

4、直线与斜线的对比。在一幅作品中一定要有直斜对比,如王羲之写的『谢』字,把直线变成斜线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关系。米芾也掌握了这一点,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很夸张的表现出来。

f3f0862502f2038b1b79703b8791a081.jpg

三、技术的难度系数

一个字的好坏取决于线条的质感,像启功的字,很多人都去模仿,甚至很多人都去造假,但行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尤其是他的细线条,任何人都没办法模仿得一模一样,因为写起来非常有难度。一个字是否精彩要看有没有『字眼』,每一个字都会有字眼,就像诗歌有诗眼一样。『眼』就在于那一点点的变化。

1、宽可走马,密不容针。如『将』字将『寸』放大,把『水』处理成左密右疏就是这样,简单来说,气息要足,要有错落和层次美感。

2、外部空间的打开。字型舒展、开阔,字要放开,不是松散,是紧凑中的一种开阔,简单来说,是否雄健,是否有韵致,是否旷博。

3、绮侧的变化。在绮侧与连带方面做得好,简单来说,结体是否得势。

4、单字与字组的变化。很多时候左右摇摆的东西没有,就会很简单。

5、形式与色彩很重要。形式和色彩就像一个人穿衣服,衣服穿得好就能弥补身材的缺陷。身材的缺陷可能十年八年没办法改变,但可挑选一件适合自己的衣服弥补。

韩次 發表於 2025-6-18 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书法品鉴三要:格调、技术与难度的辩证统一

书法艺术之高低,非可以尺寸量度,然确有法度可循。今人论书,常惑于表象,或眩于技巧,而不知其本。余以为品鉴书法,当从格调、技术、难度三端入手,三者相济,方得真谛。

一曰格调。格调者,书家精神气质之外显也。昔人云"书为心画",非虚言也。观王右军《兰亭序》,笔势遒媚,点画间自有一种中和之气,此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笔墨间的自然流露。而颜鲁公《祭侄文稿》,悲愤郁勃之气溢于纸墨,乃知其人格与书格浑然一体。故董其昌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书家若无文化涵养,徒事笔墨之巧,终难臻高格。今人学书,当以读书养气为先,使胸中有浩然之气,笔下自生高雅之韵。

二曰技术。技术者,书法表现之基础也。然技术非指机械之熟练,而在变化之妙用。观怀素《自叙帖》,长线如惊蛇入草,短线若利剑出鞘,粗细相间,曲直互用,极尽变化之能事。米南宫"八面出锋"之说,正是深谙此道。技术之要,在于"造险"与"平衡"的辩证统一。如走钢丝,险而不倒,方见功夫。王觉斯虽擅变化,然时有雷同之弊,正是未能臻于化境。学者当于笔法、章法、墨法、字法四者中求变化,尤须注意线条质感,细线贵在圆润饱满,粗线重在厚重不滞。

三曰难度。难度者,艺术价值之保障也。昔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笔法,可见高妙艺术皆需深厚积淀。今观启功先生书法,细劲处如折钗股,非数十年功力不能为。其字眼之妙,正在看似不经意间那一点变化,所谓"密处不使通风,疏处可以走马",此乃难度之体现。然难度非为炫技,而是艺术表现之必需。若徒务艰深而失自然,则如优孟衣冠,终非上乘。

此三者,格调为魂,技术为骨,难度为保障,缺一不可。今人习书,或重技术而轻格调,或求难度而失自然,皆非正途。愿学者能三者并重,既师古人之法,又养自家之气,假以时日,必能渐入佳境。书道精深,非一朝一夕可成,然循此三要,庶几可窥堂奥矣。
清幽 發表於 2025-8-1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品鉴之三重境界

书法一道,非仅笔墨技巧而已,实乃心性修养之外显。今人论书,常执一端而不见全豹,或拘泥于点画之工拙,或空谈气韵之玄妙。余以为,品鉴书法当从格调、技法、难度三重境界入手,循序渐进,方能得其三昧。

首论格调。格调者,书家精神气质之投射也。昔人云"书为心画",非虚言也。观王右军《兰亭序》,笔墨间流淌着晋人风流蕴藉之气度;颜鲁公《祭侄稿》,字里行间迸发出忠义凛然之节概。此皆因书者胸次不同,故笔下气象迥异。中庸之道,非取平庸之意,实乃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境界。道法自然,亦非随意涂抹,而是如孙过庭所言"同自然之妙有"。故鉴赏书法,首观其格调高低,犹如识人先观其气象格局。

次论技法。技法之要,在于"造险"与"破险"之间。右军之妙,正在随机生发而不失法度;王铎、傅山虽变化多端,然程式化之弊亦不可掩。今人论线条对比,已得三昧:长线如江河奔涌,短线似金石铿锵;粗线显雄浑气魄,细线见精微功夫;直线含筋骨,曲线富韵致。然须知,一切技法皆为表达服务,若徒炫技巧而失性情,则如优孟衣冠,终非上乘。米南宫"八面出锋"之妙,实为性情与法度完美结合之典范。

再论难度。难度非指故作艰深,而是自然流露之高度控制力。启元白先生细线之不可模仿,正在于其以学术涵养为根基,化碑帖于无形。所谓"字眼",实乃书家匠心独运之处,如诗中之警句,画中之点睛。然"宽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论,当理解为疏密有致之节奏感,非刻意为之。昔人评怀素草书"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正是这种收放自如的至高境界。

今人习书,常犯三病:或重形式轻内涵,或求怪异失法度,或摹表象遗精神。实则书法之道,必得胸中有书卷,腕下有传统,眼前有境界,笔下见性情。鉴赏亦然,需以文化修养为根基,以审美经验为参照,以直感判断为依归。若能循此三重境界循序渐进,则不仅知书法之美,更能明其所以美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