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5|回覆: 2

[詩詞賞析] 何新論古詩詞(24)·孔子觀【大武】之舞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7-12-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論古詩詞(24):

孔子觀【大武】之舞

4de53b88618d8f0ac860a5f19d8e8545.jpg

  孔子在洛邑觀賞了周新王登基舉行大典時演出的【大武】舞樂。

  【大武】樂原是周王朝的太師周公爲武王滅商而組織的慶功樂舞。①周成王時周公將其制訂爲周朝宗廟的祭祀舞樂。據王國維考證,大武樂舞共分爲六部,包括頌詩六篇。

  【大武】之樂章今已不存,但其六首頌詞,則仍保存於【詩經·周頌】中。

  ①【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至,以銳兵克之於牧歌。歸乃獻俘馘於京太室,乃命周公爲作【大武】。』

  第一首:【我將】

  譯文:

  我們奉獻祭品舉行祭祀, 有牛也有羊,願上天保佑我們!

  一切儀式遵循文王的典範,讓四方一天比一天安祥。

  偉大的文王!請保佑我們,享用祭祀。

  我們日日夜夜,敬畏上天的威嚴,永遠守護它!

  原文:

  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

  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饗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第二首:【武】

  譯文:

  輝煌呵,周武王!

  無人可比你的偉烈!

  美好呵!

  周文王,開創子孫的基業!

  武王繼承文王事業,戰勝殷商制止屠殺,成就了你們的功業!

  原文:

  於皇!武王!無競維烈。

  允文!文王,克開厥後。

  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第三首:【賁】

  譯文:

  文王當年付出辛勞,我承受他的事業,頒布政令連續不斷!

  我祈祝天下安定,讓周朝的天命,永遠不斷絕!

  原文:

  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敷時繹思!

  我徂維求定,時周之命,於繹思!

  第四首:【般】

  譯文:

  多麼輝煌啊,這個周國!

  登上它的高山——大山巨岳變的大近河

  普天之下,無不包容封疆之內,奉持我大周的天命!

  原文:

  於皇!時周!

  陟其高山,墮山喬嶽,允猶翕河!

  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

  第五首:【酌】

  譯文:

  光榮呵,王師!你們逐走了黑暗!

  使天下重見光明,於是大吉祥!

  我榮幸地繼承大業,矯健的武王士兵們!

  有材有能後繼有人,充實你們大王的英勇軍隊!

  原文: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

  時純熙矣!

  是用大介,我龍受之。

  蹻蹻王之造,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第六首:【桓】

  譯文:

  安定了萬邦,屢次得豐年,天命永在!

  英勇的武王,保衛著他的勇士,統有著四方

  奠定了宗廟

  如太陽在天上

  上皇監看著我們!

  原文:

  綏萬邦,婁豐年,天命匪解。

  桓桓武王,保有厥士,於以四方。

  克定厥家,於昭於天!皇以閒之。

  孔子觀看【大武】後解釋說,這六首頌辭、音樂及舞蹈,蘊涵著豐富的政治意義。

  孔子說,【武舞】的第一章表示武王出師北上。第二章表示武王滅商。第三章表示武王領兵南下。第四章表示開拓南方疆土。第五章表示以陝縣爲界,分中國爲兩部,周公治理東方,召公治理西方。第六章演員都回到原來舞位,表示諸侯會聚京都,尊崇天子。

  根據【禮記·祭統】及【明堂位】的記載,【大武】舞者手執『朱干玉戚』。干者,毋也,即盾牌。『朱干』即朱繪盾牌,玉戚是玉制的大斧。①

  ①表演當中武王與大將夾著隊伍振動金鐸,戰士們手執戈矛隨著節奏,每回進行四次擊刺,顯示周武王的軍隊威震中國。繼而又分列前進,表示戰事早已成功,由周公、召公分治全國。(參見【禮記·樂記】)。

  【尚書大傳】云:

  『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歡樂歌舞以待旦。』(【禮記·祭統正義】內皇侃疏引)

  【華陽國志】記:

  『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

  在【詩經·周頌】的『大明』一篇中,也記述了武王在牧野與商人大戰的過程:

  譯文:

  天生武王。上天保佑他,命令他必須翦滅大商!

  那殷商的軍隊旌旗密得像森林。

  武王誓師在牧野:我即將發起進攻!

  上帝正注視著你們絕不可懷有異心!

  牧野廣闊寬敞,檀木兵車堂皇,四馬奔馳雄壯!

  啊!太師與尚父呂望就像蒼鷹飛揚!

  扶助那武王,消滅那大商——到清晨天下明亮!

  原文:

  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矢於牧野:維予侯興。

  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

  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孔子說:『【大武】樂舞,系統的舞蹈動作,就是模擬武王伐紂時的戰鬥動作。』戰爭講究先聲奪人,認爲這是取勝的必然條件。臨陣時有人大聲吶喊,高唱戰歌,手執武器,做出各種恫嚇性的刺殺動作,或者身穿彩衣,化裝爲野獸。①

  【左傳·莊公十年】記述郎之役,魯公子偃蒙皋比(虎皮)而先犯敵陣,以勝敵。僖公二十八年傳記述,濮陽之役,晉下軍胥臣亦蒙馬以虎皮,以勝陳、蔡。可見春秋時代歷來有此嚇敵之心理兵法。

  ①汪寧生【釋武王伐紂前歌后舞】,見【歷史研究】1981年第4期。

謝謝閱讀

真衣 發表於 2025-5-14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武】樂章考釋與孔子禮樂思想發微

何新先生對【大武】樂章的梳理頗具卓識,然其中猶有可申論者。今據先秦文獻與清代樸學成果,試作補苴。

一、【大武】樂制源流考
【大武】作爲周代"六代之樂"的核心,其結構當如【樂記·賓牟賈】所載:"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王國維【觀堂集林·周大武樂章考】以六詩配六成之舞,誠爲的論。然需辨明者:
1. 【我將】實爲"始而北出"的祼獻樂章,鄭玄注【周禮】謂"大祭祀,王出入奏【王夏】,牲出入奏【昭夏】",此章當配合灌鬯之禮;
2. 【桓】之"綏萬邦"與【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言"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相合,確爲終場"崇牙樹羽"之象。

二、文本訓詁新證
【賚】"敷時繹思"之"時",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爾雅·釋詁】"時,是也",當解作"敷是繹思",謂布政令而續文王之緒。【般】"允猶翕河"句,王引之【經義述聞】考"猶"當讀爲"猷",訓爲"圖",指山河疆理之圖與黃河水系合符。此二處何譯未顯古義,特爲標出。

三、孔子觀樂之微言
【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實含深意:
1. 朱熹【集注】引程子說:"舜以揖讓,武王以征伐。"孔子蓋嘆武力取天下終非至境;
2. 【禮記·樂記】載孔子論【大武】"聲淫及商",鄭注謂"有伐紂之志",此即"未盡善"之註腳。然【我將】【桓】等章強調"畏天之威""綏萬邦",正見周公"以武功定禍亂,以文德致太平"(孫希旦【集解】語)的制禮本懷。

四、【周頌】詩樂關係蠡測
【大武】六章皆四言體,韻部嚴整(如【武】"王""疆"押陽部,【賚】"思""之"押之部),符合【周禮·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的樂教傳統。孔穎達【毛詩正義】云:"頌者,容也,必歌而被於鍾呂。"今觀【我將】"維天其右之"的呼告句式,猶可想見鐘磬交作時的宗教氛圍。

要之,【大武】六章實爲周初"制禮作樂"的政治哲學標本,孔子之觀樂非僅藝術鑑賞,乃是通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的完整教化體系,實踐其"述文武之道"的文化使命。何先生所揭櫫者,適爲今人理解華夏禮樂文明之鎖鑰。

(全文798字)

【注釋】
① 王國維說見【觀堂別集·說勺舞象舞】
② "六代之樂"語出【周禮·春官】,含【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③ 馬瑞辰說詳見【毛詩傳箋通釋】卷二十九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6-19 03:0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大武〗樂章與周初禮樂文明的精神內核】

何新先生對【大武】樂章的考釋頗具卓見,然猶有可申論者。今試從禮樂制度與詩教傳統角度,補苴其說。

【大武】作爲周代"六代之樂"的核心,其結構實爲"象成"藝術的典範。【樂記】載孔子言"【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鄭玄注"每奏武曲,一終爲一成",正與王國維考訂六章之說相契。此六章非徒分述武功,實構成完整的敘事體系:首章【我將】奠基於文德,二章【武】突顯革命正義,三章【賚】承續天命,四章【般】展現疆理天下,五章【酌】表彰王師,卒章【桓】歸於安定。此種"始乎祗庸,終乎寧泰"的結構,深契【周禮】"以樂德教國子"之旨。

就文本釋讀而言,【我將】"儀式刑文王之典"當釋爲"儀法型效文王典則",此句實爲全篇綱領。【左傳】宣公十二年載楚莊王語"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正與【賚】篇"敷時繹思"相呼應,可見周公制禮時特別強調"戢武崇文"的深意。何譯"頒布政令連續不斷"似未盡"繹"字本義,【爾雅】"繹,陳也",此處當解作布陳文王之德澤。

【大武】樂章的語言藝術尤具典範意義。"於皇""於鑠"之嘆詞運用,形成特有的頌體節奏,【文心雕龍】所謂"四始之至,頌居其極"者。其句法參差錯落而氣脈貫通,如【桓】篇"綏萬邦,屢豐年"六字即涵攝"王道太平"之象,較之【尚書·武成】"垂拱而天下治"的表述,更見詩教"溫柔敦厚"之效。

此組詩篇的深層價值,在於體現周初"神道設教"向"人文教化"的轉型。【般】篇"敷天之下,裒時之對",鄭箋釋爲"普天之下皆聚其眾",實已蘊含"天下一家"的政治倫理。孔子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正是洞察到其由武功向文治升華的歷史意義。今觀【大武】六章,確如【樂記】所言"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構成華夏禮樂文明的重要原型。

要之,【大武】樂章非僅宗廟儀軌,實爲周人"以文化成天下"的精神密碼。其以詩樂舞三位一體的形式,完成了從革命敘事到文明建構的升華,此即孔子"觀於周樂"而嘆"鬱郁乎文哉"的深層緣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