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1|回复: 2

[诗词赏析] 何新论古诗词(24)·孔子观《大武》之舞

[复制链接]
何新 发表于 2017-12-1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新论古诗词(24):

孔子观《大武》之舞

4de53b88618d8f0ac860a5f19d8e8545.jpg

  孔子在洛邑观赏了周新王登基举行大典时演出的《大武》舞乐。

  《大武》乐原是周王朝的太师周公为武王灭商而组织的庆功乐舞。①周成王时周公将其制订为周朝宗庙的祭祀舞乐。据王国维考证,大武乐舞共分为六部,包括颂诗六篇。

  《大武》之乐章今已不存,但其六首颂词,则仍保存于《诗经·周颂》中。

  ①《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至,以锐兵克之于牧歌。归乃献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为作《大武》。”

  第一首:《我将》

  译文:

  我们奉献祭品举行祭祀, 有牛也有羊,愿上天保佑我们!

  一切仪式遵循文王的典范,让四方一天比一天安祥。

  伟大的文王!请保佑我们,享用祭祀。

  我们日日夜夜,敬畏上天的威严,永远守护它!

  原文: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第二首:《武》

  译文:

  辉煌呵,周武王!

  无人可比你的伟烈!

  美好呵!

  周文王,开创子孙的基业!

  武王继承文王事业,战胜殷商制止屠杀,成就了你们的功业!

  原文:

  于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第三首:《贲》

  译文:

  文王当年付出辛劳,我承受他的事业,颁布政令连续不断!

  我祈祝天下安定,让周朝的天命,永远不断绝!

  原文: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

  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于绎思!

  第四首:《般》

  译文:

  多么辉煌啊,这个周国!

  登上它的高山——大山巨岳变的大近河

  普天之下,无不包容封疆之内,奉持我大周的天命!

  原文:

  于皇!时周!

  陟其高山,堕山乔岳,允犹翕河!

  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

  第五首:《酌》

  译文:

  光荣呵,王师!你们逐走了黑暗!

  使天下重见光明,于是大吉祥!

  我荣幸地继承大业,矫健的武王士兵们!

  有材有能后继有人,充实你们大王的英勇军队!

  原文:

  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时纯熙矣!

  是用大介,我龙受之。

  𫏋𫏋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第六首:《桓》

  译文:

  安定了万邦,屡次得丰年,天命永在!

  英勇的武王,保卫着他的勇士,统有着四方

  奠定了宗庙

  如太阳在天上

  上皇监看着我们!

  原文:

  绥万邦,娄丰年,天命匪解。

  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

  克定厥家,于昭于天!皇以闲之。

  孔子观看《大武》后解释说,这六首颂辞、音乐及舞蹈,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意义。

  孔子说,《武舞》的第一章表示武王出师北上。第二章表示武王灭商。第三章表示武王领兵南下。第四章表示开拓南方疆土。第五章表示以陕县为界,分中国为两部,周公治理东方,召公治理西方。第六章演员都回到原来舞位,表示诸侯会聚京都,尊崇天子。

  根据《礼记·祭统》及《明堂位》的记载,《大武》舞者手执“朱干玉戚”。干者,毋也,即盾牌。“朱干”即朱绘盾牌,玉戚是玉制的大斧。①

  ①表演当中武王与大将夹着队伍振动金铎,战士们手执戈矛随着节奏,每回进行四次击刺,显示周武王的军队威震中国。继而又分列前进,表示战事早已成功,由周公、召公分治全国。(参见《礼记·乐记》)。

  《尚书大传》云:

  “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欢乐歌舞以待旦。”(《礼记·祭统正义》内皇侃疏引)

  《华阳国志》记: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在《诗经·周颂》的“大明”一篇中,也记述了武王在牧野与商人大战的过程:

  译文:

  天生武王。上天保佑他,命令他必须翦灭大商!

  那殷商的军队旌旗密得像森林。

  武王誓师在牧野:我即将发起进攻!

  上帝正注视着你们绝不可怀有异心!

  牧野广阔宽敞,檀木兵车堂皇,四马奔驰雄壮!

  啊!太师与尚父吕望就像苍鹰飞扬!

  扶助那武王,消灭那大商——到清晨天下明亮!

  原文:

  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矢于牧野:维予侯兴。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𫘪彭彭。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孔子说:“《大武》乐舞,系统的舞蹈动作,就是模拟武王伐纣时的战斗动作。”战争讲究先声夺人,认为这是取胜的必然条件。临阵时有人大声呐喊,高唱战歌,手执武器,做出各种恫吓性的刺杀动作,或者身穿彩衣,化装为野兽。①

  《左传·庄公十年》记述郎之役,鲁公子偃蒙皋比(虎皮)而先犯敌阵,以胜敌。僖公二十八年传记述,濮阳之役,晋下军胥臣亦蒙马以虎皮,以胜陈、蔡。可见春秋时代历来有此吓敌之心理兵法。

  ①汪宁生《释武王伐纣前歌后舞》,见《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

谢谢阅读

真衣 发表于 2025-5-14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武》乐章考释与孔子礼乐思想发微

何新先生对《大武》乐章的梳理颇具卓识,然其中犹有可申论者。今据先秦文献与清代朴学成果,试作补苴。

一、《大武》乐制源流考
《大武》作为周代"六代之乐"的核心,其结构当如《乐记·宾牟贾》所载:"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王国维《观堂集林·周大武乐章考》以六诗配六成之舞,诚为的论。然需辨明者:
1. 《我将》实为"始而北出"的祼献乐章,郑玄注《周礼》谓"大祭祀,王出入奏《王夏》,牲出入奏《昭夏》",此章当配合灌鬯之礼;
2. 《桓》之"绥万邦"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相合,确为终场"崇牙树羽"之象。

二、文本训诂新证
《赉》"敷时绎思"之"时",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尔雅·释诂》"时,是也",当解作"敷是绎思",谓布政令而续文王之绪。《般》"允犹翕河"句,王引之《经义述闻》考"犹"当读为"猷",训为"图",指山河疆理之图与黄河水系合符。此二处何译未显古义,特为标出。

三、孔子观乐之微言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实含深意:
1. 朱熹《集注》引程子说:"舜以揖让,武王以征伐。"孔子盖叹武力取天下终非至境;
2. 《礼记·乐记》载孔子论《大武》"声淫及商",郑注谓"有伐纣之志",此即"未尽善"之注脚。然《我将》《桓》等章强调"畏天之威""绥万邦",正见周公"以武功定祸乱,以文德致太平"(孙希旦《集解》语)的制礼本怀。

四、《周颂》诗乐关系蠡测
《大武》六章皆四言体,韵部严整(如《武》"王""疆"押阳部,《赉》"思""之"押之部),符合《周礼·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的乐教传统。孔颖达《毛诗正义》云:"颂者,容也,必歌而被于钟吕。"今观《我将》"维天其右之"的呼告句式,犹可想见钟磬交作时的宗教氛围。

要之,《大武》六章实为周初"制礼作乐"的政治哲学标本,孔子之观乐非仅艺术鉴赏,乃是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完整教化体系,实践其"述文武之道"的文化使命。何先生所揭橥者,适为今人理解华夏礼乐文明之锁钥。

(全文798字)

【注释】
① 王国维说见《观堂别集·说勺舞象舞》
② "六代之乐"语出《周礼·春官》,含《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③ 马瑞辰说详见《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九
杨懿轩 发表于 2025-6-19 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大武〉乐章与周初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何新先生对《大武》乐章的考释颇具卓见,然犹有可申论者。今试从礼乐制度与诗教传统角度,补苴其说。

《大武》作为周代"六代之乐"的核心,其结构实为"象成"艺术的典范。《乐记》载孔子言"《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郑玄注"每奏武曲,一终为一成",正与王国维考订六章之说相契。此六章非徒分述武功,实构成完整的叙事体系:首章《我将》奠基于文德,二章《武》突显革命正义,三章《赉》承续天命,四章《般》展现疆理天下,五章《酌》表彰王师,卒章《桓》归于安定。此种"始乎祗庸,终乎宁泰"的结构,深契《周礼》"以乐德教国子"之旨。

就文本释读而言,《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当释为"仪法型效文王典则",此句实为全篇纲领。《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楚庄王语"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正与《赉》篇"敷时绎思"相呼应,可见周公制礼时特别强调"戢武崇文"的深意。何译"颁布政令连续不断"似未尽"绎"字本义,《尔雅》"绎,陈也",此处当解作布陈文王之德泽。

《大武》乐章的语言艺术尤具典范意义。"于皇""于铄"之叹词运用,形成特有的颂体节奏,《文心雕龙》所谓"四始之至,颂居其极"者。其句法参差错落而气脉贯通,如《桓》篇"绥万邦,屡丰年"六字即涵摄"王道太平"之象,较之《尚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的表述,更见诗教"温柔敦厚"之效。

此组诗篇的深层价值,在于体现周初"神道设教"向"人文教化"的转型。《般》篇"敷天之下,裒时之对",郑笺释为"普天之下皆聚其众",实已蕴含"天下一家"的政治伦理。孔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正是洞察到其由武功向文治升华的历史意义。今观《大武》六章,确如《乐记》所言"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构成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原型。

要之,《大武》乐章非仅宗庙仪轨,实为周人"以文化成天下"的精神密码。其以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完成了从革命叙事到文明建构的升华,此即孔子"观于周乐"而叹"郁郁乎文哉"的深层缘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