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式八卦掌影像考略及技法析微】
觀此劉式八卦掌舊影,雖畫質斑駁,然拳勢神韻猶存,誠為研究晚清民初內家拳法流變之珍貴史料。余今就其形意源流、身法特徵及武學價值略作考辨,以饗同道。
一、師承脈絡考 劉式八卦掌系程廷華一脈嫡傳,據【北平國術館檔案】載,劉鳳春(1853-1922)得程氏"游身八卦"真傳,後創"快掌"體系。此視頻所現"單換掌"起勢,其擺扣步法仍存董海川【八卦掌三十六歌訣】"步既轉兮手亦隨"之要義,而掌形收放明顯可見程派"鷹捉式"變勁特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演練者走圈時足跟微提,此乃劉門區別於尹派"趟泥步"的典型標誌,與1936年【國術周刊】所記劉德寬改良步法記載相符。
二、身法九要析 細察影像,可得劉式八卦核心要訣:1.頭正頸豎合"虛領頂勁"之旨;2.沉肩墜肘顯"三空"之妙;3.擰腰坐胯暗藏"龍形搜骨"勁路。其轉掌時腰胯如磨盤,正應【易經】"剛柔相摩,八卦相盪"之理。特別第三組動作"回身撞掌",先蓄後發之勢,恰印證徐哲東【國技論略】所述"八卦之妙,盡在擰裹鑽翻"的技擊要則。
三、武學價值辨 此視頻珍貴處在於完整保存了"老八掌"原始風貌。較之當代套路化展演,片中招勢銜接更具實戰過渡性,如"青龍探爪"轉"白蛇伏草"時,前掌後肘的攻防一體結構,正體現劉鳳春"打即是走,走即是打"的拳學思想。然需辨明,片中個別高架動作或因拍攝場地所限,與劉門強調"矮步穩進"的特點微有出入,此乃後世研習者當注意處。
今人研習傳統武藝,當以此類史料為鏡,既要明其形,更需究其理。劉式八卦掌"以走為用"的核心,實與【周易】"變動不居"的哲學相表裏。學者若能於轉掌換勢間體悟陰陽消長之道,方不負先賢傳藝之苦心。影像雖暫,武道恆長,是以為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