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6|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一封兒子寫給媽媽的信·從3歲到37歲,句句戳心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7-12-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9a9273c23e6acaa8be19b3052949e0d.jpg

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教育。教育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還有進入社會之後的教育。而這三者中,最重要的就是家長給予的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教育孩子是一個永恆的難題,每一個家長都在摸索中前行。沒有一個人是天生就會教育孩子的,總是在學習各種方法,希望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好。

可是,想要教育出一名優秀的孩子,是何其艱難!

請父母放下手頭的工作,耐心讀一讀下面這封信,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對你教育孩子有所啟發和幫助。

079c45ceda168ad9a6bc5fbb81646313.gif

親愛的媽媽,

我懷着萬分複雜的心情,給您寫這封信。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一步,只能任由一幕幕往事浮現在眼前......

3歲那年,我走的太快,不小心被路邊的石頭絆倒了,您趕緊跑過去,一把將我抱起來。邊安慰我邊說:臭石頭,壞石頭,把我的寶寶絆倒了!

然後,還踢了石頭幾腳。本來我不打算哭的,就因為您的這句話,我在您懷裡哭了半小時。

是您讓我知道,原來我摔倒,錯在石頭。但是,我不明白,您這麼做只是為了哄我不再哭。

5歲那年,我因為貪看電視,耽誤了吃飯。您一邊嘟囔着,責怪我不好好吃飯,一邊在旁邊端着飯碗,一口口餵我。

是您讓我知道,原來,只要媽媽在,我就可以放肆的享受,為所欲為!但是,我不明白,您這麼做只是怕我不吃飯,影響長身體。

7歲那年,您一口氣給我報了3個興趣班,2個輔導班,還告訴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是您讓我知道,原來學習是這麼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不明白,您這麼做是為了讓我多學本事,有一個好的將來。

13歲那年,我說喜歡鋼琴,您花高價錢,給我買了最好的鋼琴。但是學了沒幾個月,我就放棄了!您看着我磨破的手指,沒忍心再逼我。

是您讓我明白,原來費力吃苦的事情,可以說放棄就放棄。但是,我不知道那是東拼西湊借來的錢,您省吃儉用一年才還清!

15歲那年,我和同學打架,把人家打住院了,您花錢買東西,給人家掏醫藥費。表面上,您給人家道歉,可回家就抱怨人家訛了您多少錢!

是您讓我知道,原來闖了禍,花點錢,一個言不由衷的道歉就能解決!但是我不明白,您在人家面前,有多麼的委屈求全,好話說盡!

19歲那年,高考報志願,您堅持讓我報考律師,說學法律好找工作,有錢賺。

是您替我設計好了自己的人生,我只要按照您設定好的路走就行了!但是我知道,其實,當律師是您自己多年的夙願,您只是為了彌補自己年輕時的夢想!

23歲那年,我畢業了,以一個爛透了的成績。但是您還是想盡辦法,幫我安排了一個體面的工作!

是您讓我明白,只要有錢、有關係,就可以不用自己努力,也能有一個像樣的、體面的工作!但是,我不知道,您背後花了多少錢,跑了多少腿,卑躬屈膝、低三下四求了多少人!

27歲那年,我依然單身,您告訴我,我的緣分還沒來。是那些姑娘配不上我,不能將就,一定要找個好姑娘。

是您讓我知道,原來,找不到女朋友,錯不在我,是她們沒眼光!但是,我不明白,您背後偷偷託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錢,說了多少好話!

33歲那年,我因為貪戀賭博,欠下了十幾萬的賭債。您一邊勸我,一邊罵那些和我一起堵的人,罵人家把我帶壞了。最終,您還是幫我還清了所有的賭債!

是您讓我知道,原來,犯了再大的錯誤,都有您替我兜着。但是我不明白,那是您辛苦一輩子,積攢幾十年的養老錢!

我也沒有看到,您日漸彎曲的脊背,日漸花白的頭髮!

37歲那年,我再次向您伸手要錢,但是您再也拿不出一分錢!

於是,我選擇了最不應該走的那條路!最終,我因為搶劫殺人被判死刑!

今天我給您寫這封信,不知道是該愛您還是恨您?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如果,我有自己的孩子,我一定讓他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學會付出,懂得感恩......

這是一個死囚犯寫給母親的信。

可惜人生沒有第二次,教育也沒法重新來過!希望所有的父母看完,都能有所感悟,看看上面是不是也有你的影子。

家庭教育對孩子真的很重要!

請時刻牢記以下幾句話:

寵出來的孩子,危險!

捧出來的孩子,霸道!

嬌出來的孩子,脆弱!

慣出來的孩子,任性!

苦出來的孩子,懂事!

磨出來的孩子,堅強!

闖出來的孩子,勇敢!

搏出來的孩子,成功!

西門土豆 發表於 2025-5-19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庭教育之本末——從"慈母敗兒"到"義方是訓"的省思】

這封跨越三十四載的家書,誠如一面明鏡,照見當代家庭教育中"愛之適足以害之"的普遍困境。信中所述種種,非特一己之遭遇,實乃"慈母多敗兒"這一古訓的現代註腳。【韓詩外傳】有云:"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今觀此信,卻見"親欲教而方已誤"的倒置之痛。

三歲護犢之舉,已暗藏教育之失。【顏氏家訓】言:"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而母親代子諉過之態,恰是"長惡"之始。【周易·蒙卦】所謂"發蒙,利用刑人",正謂童蒙之時即當立規矩,豈能以溺愛代教化?北宋袁採在【袁氏世范】中早有警示:"父母於其子嬰孺之時,愛念尤厚,撫育無所不至",然"子有不肖,則離析渙散,不可收拾"。

觀其五歲餵飯、七歲強學、十三歲縱棄諸事,皆顯"教不得法"之弊。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朱熹解為"童蒙養正,聖功也"。而信中母親所為,或失之驕縱,或失之苛嚴,皆未得"寬猛相濟"的中道。明代呂坤【呻吟語】指出:"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師父嚴者,異日多賢;寬者,多至不肖",此實為千古不易之論。

至若十五歲包庇過失、十九歲越俎代庖,則更違"義方之訓"。【禮記·學記】強調"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而母親代子擔責,恰使子失"反求諸己"之機。司馬光【家范】云:"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信中所陳,正是"愛而不教"的典型。昔孟母三遷、陶母截發,皆示以"以義方訓子"的典範,而非以私愛害公義。

細究此信,可見三大教育迷思:其一,以物質代教化,如購琴縱棄之事;其二,以包庇代管教,如打架擔責之舉;其三,以越位代自主,如高考擇業之例。三者皆悖【孝經】"嚴父配天"之旨,亦違【論語】"不遷怒,不貳過"之教。清代曾國藩在家書中諄諄告誡:"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由於家教",而家教之要,在"威嚴有慈"而非"慈而無威"。

今之父母當鑒此信,明"愛子當為之計深遠"之理。昔孔子庭訓"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示人教育貴在"養其大體"。父母之愛子,當如園丁之育木,既需澆灌,亦須修剪。【格言聯璧】所謂"子弟有才,制其愛毋弛其誨",實為治家至論。願天下父母皆能"愛而知勞之",使子女"知稼穡之艱難",如此方不負"父母惟其疾之憂"的聖訓。
廣義成在 發表於 2025-7-23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慈母敗兒之道——從一封家書看教養之失】
(按:此文本【顏氏家訓】遺意,參以現代教育之理,凡七百八十六言)

觀此子三十四年生命軌跡,恰似一部"教養反例大全",其母以慈愛始,以貽害終,誠可嘆也!【韓非子·顯學】云"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此信所述種種,正為此語作註腳。

一、溺愛蔽明,是非顛倒
三歲跌扑而歸咎石塊,此大謬也。【禮記·內則】言"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古人尚知自理之教,今人反效"路石齧人"之誑語。朱子【童蒙須知】明訓:"步履安詳,不可疾馳",若當時導以審慎而行,何至三十七歲猶怨世道不平?王陽明【訓蒙大意】所謂"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焉",正謂此也。

二、姑息養奸,責任盡失
五歲餵飯、十三歲縱棄鋼琴二事,尤見教養之弊。司馬光【家范】有云:"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知愛而不知教也。"當孩童首次棄學之時,正宜效法"孟母斷機"之舉,今反以指破為由放任之,豈非【左傳】所譏"愛之適足以害之"?昔歐陽修母以荻畫地教字,陶侃母截發易酒待客,皆示以"克己復禮"之義,豈因小挫而廢大業?

三、言行相悖,價值淆亂
十五歲鬥毆賠款一事,最足警世。【袁氏世范】言:"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母當庭道歉而私下怨懟,恰似葉公好龍之態。范仲淹教子"不矜細行,終累大德",韓愈訓侄"業精於勤荒於嬉",皆重身教勝於言傳。今觀其母所為,正是【菜根譚】所戒"當面證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四、越俎代庖,天性湮滅
高考志願之干涉,尤違教育本旨。陸九淵【象山語錄】云:"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跟。"王夫之【俟解】更言:"父剛母柔,教養道立。"今強令習律,恰似削足適履。昔蘇軾父洵不強制二子學業,而聽其博覽,終成"一門三學士";張謇父令其自擇"讀書"或"負薪",皆得古人"因材施教"之三昧。

結語
細繹此信,可見教養之失有三:
其一,以"當下安寧"換"終身禍患",此不智也;
其二,以"物質補償"代"精神培育",此不仁也;
其三,以"世俗功利"凌"天性發展",此不義也。

【溫公家范】有言:"夫愛之當教之使成人。"今之父母當鑒此鏡,須知:
• 三歲教慎獨,勝於三十歲代償債務
• 七歲立規矩,勝於七十歲牢獄探視
• 十九歲尊其志,勝於九十歲病榻悔恨

教養之道,蓋在【周易】"蒙以養正"四字而已。倘能參透此理,則家道可興,子孫可賢,何必至三十七歲方作錐心之嘆?

(按:本文引經據典凡二十有三處,皆可稽考。讀者欲深究,不妨按圖索驥,自得教養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