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2|回覆: 1

[文化觀點] 【文苑拾萃】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智慧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2-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智慧

生活中,有人果斷勇敢,瀟灑坦蕩,拿得起放得下,活得自在隨心;也有人畏首畏尾,猶豫不決,拿不起又放不下,活得痛苦糾結。

人活一輩子,最後才發現,拼到最後不過是在拼心態,只有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f4c2d3b54a1f619e1c2522dc6cfb1b3d.jpg

- 01 -

人生不是坦途,生活更是在處處有壓力。但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很多事情當你真的迎頭直上了,會發現再多風雨和磨難最終都會過去。

如果你總是猶豫不決,瞻前顧後地拿不起,這輩子就只能永遠眼看別人起高樓。

領導佈置了一項任務,你怕太難會搞砸,沒敢做主要負責人,結果同事攬了下來,順利完成任務升職加薪,你卻依然是個底層小職員;朋友想拉你一起做生意,你覺得太容易賠本,沒敢答應他。結果朋友賺的盆滿缽滿,你卻還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

生活中,拿得起是一種勇氣和擔當。真正的勇者,都是能夠承受壓力,不畏艱險把事情做成的人。

馬雲,曾經連續創業4次失敗;史玉柱,曾經瀕臨破產,欠債高達2.5個億;劉強東,34歲創業失敗,一夜愁白了頭……

這些現在活躍在商界的大佬們都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人生,他們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打敗,而是選擇從頭再來,最終從低谷崛起,獲得了成功。

f15dfdcf8f02350c780ac01044149606.jpg

- 02 -

拿得起是一種勇氣和擔當,放得下則是一種胸懷和智慧。

漢朝有個叫孟敏的,背了個大陶瓶在路上走,結果一不小心瓶子掉在地上了,孟敏就仍舊朝前走,頭也不回。路人問他怎麼看都不看一下,孟敏說:陶子已經破了,再看還有什麼用呢?

人這一輩子,其實就是在不斷地得到和失去。

生活有時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權力,不得不放走機遇,甚至不得不拋棄愛情。你不可能什麼都得到,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放下。

苦苦挽留夕陽的,是傻子;久久地感受春光的,是蠢人。

什麼也不願意放棄的人,常會失去更珍貴的東西。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面對已經失去的東西,無法挽回的感情,痛苦的回憶,學會放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事,這需要堅毅果決的心性,以及達觀通透的大智慧。

有些人胸懷太小,太過偏執和糾結,總是沉溺在過去,對過去的事情抓住不放,以為這樣就能挽回一些什麼,事實上什麼都挽回不了,不過是自尋煩惱罷了。

f1644fe3164b0f51099e7d4b2addc3d9.jpg

- 03 -

佛說:『放下,便得自在。』

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

人生並非只有一處風景如畫,別處風景也許更加迷人。學會放下,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

范蠡輔佐勾踐復國成功後,棄官從商,歸隱世間,與西子瀟灑泛舟於西湖之上;文種不聽勸阻,最終得到了『兔死狗烹』的可悲結局。

面對到手的富貴與功名,能夠有清醒的認識,不貪婪,不執着,能捨得,能放下。沒有一定的境界和智慧,沒有辦法做到的。

9cbb3f5fb468d55e190f0ad91dc80da2.jpg

- 04 -

人生從不是一片坦途,我們會收穫鮮花和掌聲,也會經歷挫折和苦難。

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拿得起是不錯過應該得到的東西,放得下是不去對本應失去的東西做過多無謂的掙扎。

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

願你這一生,不缺少拿得起的勇氣和能力,也有放得下的智慧和胸懷。

8c3c41d8d993ae12e7c962645c506621.jpg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4-14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執持與放舍的處世之道】
(文/弘明居士)

【周易·繫辭】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世人常困於器物之得失,殊不知"執器求道"實為倒置。所謂"拿得起放得下",實乃貫通儒釋道三家的處世真諦。

一、執持當如鼎彝,厚重而不遷
孔子言"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謂"雖千萬人吾往矣",此即儒家"拿得起"之大勇。商湯以七十裏起兵,文王以百裏興周,皆因有"舉鼎絕臏"之志。觀今之商界巨擘,其創業維艱時,何嘗不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然【尚書】有訓:"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真豪傑必當如青銅鼎彝,承千鈞而不折。史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皆因深諳"執持"之道——非為私利,實乃"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擔當。

二、放舍當若江海,虛受而無滯
莊子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孟敏墮甑不顧之事,正合【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旨。東坡居士謫居黃州時作【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此般豁達,恰是"放得下"的絕佳註腳。佛門常喻執念如握炭,緊攥則灼手,鬆手方得清涼。昔謝安聞淝水捷報,弈棋如常;張良功成身退,從赤松子游。此非冷漠,實乃參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圓融智慧。

三、執放相濟乃成中庸
【菜根譚】有言:"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聖。"王陽明龍場悟道後提出"事上磨練",正是將執持與放舍熔於一爐。曾國藩晚年自箴"求闕齋",既保持"結硬寨打呆仗"的執着,又具備"花未全開月未圓"的清醒。這種"既知其雄,守其雌"的處世哲學,恰如【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辯證統一。

今人常嘆處世維艱,實則困於"執"與"放"的二元對立。若能領會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效法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變通,自然可達致【周易】所謂"變通者,趣時者也"的境界。須知執持如弓之張,放舍似箭之馳,張弛有度,方顯生命之大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