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4|回覆: 1

[文化觀點] 【文苑拾萃】人生決不能犯的四個錯誤(經典好文)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1-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生決不能犯的四個錯誤(經典好文)

1534545c80683ccb2a65ef3332b75d8f.jpg

1、處處跟別人比較

花有花的芬芳,樹有樹的蔥鬱,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處處都要跟人比較。

生活不是高山,可以高下立判。

生活是山下的森林,萬物欣欣向榮,各有各的美妙。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彩,與其盯著別人,讓心靈被慾念吞噬,不如默默生長,綻放獨一無二的光芒。

e1e86a17ba9f224702f90dd6444bf489.jpg

2、低情商的善良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說: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不然就等於零。

然而,事情有時候會更糟,低情商的善良甚至有可能爲負。

不懂感恩的負心人不值得幫,因爲下一秒就可能被反咬一口。

深陷困境中的人不能一直幫,因爲一旦產生依賴,就會埋怨你做的不夠。

比你強大的人謹慎幫,因爲他一定另有所圖。

人性的複雜讓善良扭曲,低情商的善良只能換來埋怨和受傷。

善良的人當然很美好,但是這遠遠不夠。

要想點亮這個世界,要有善意、有熱情、肯伸出雙手。

更重要的是,要有情商。

927e684ebb7627d331d07247a8aeb269.jpg

3、毫無意義的悔恨

時間是個永不止步的老人,步伐緩慢而堅定,一去不返。

我們的歲月被一點點帶走,我們的記憶被一點點沉積。

我們驀然醒悟,伸手挽留,卻只是徒勞。

悔恨不可避免。

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我們多麼希望可以重來一次,

無論是父母的慈祥,還是情人的臉龐。

然而,過去依然是一條單行線。

漸行漸遠,任誰都曾領略其中的絕望。

但是,這樣的悔恨沒有意義。

一切都已不可挽回,沉浸於過去,你既丟失了現在,也失去了未來。

那些逝去的悔恨,是血淋淋的教訓,告訴你如何把握好未來的航向。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你要做的,不過是承認過去,擁抱未來。

ab7f7e42a5427cd9183e8a208960dda6.jpg

4、無休止的抱怨

面對種種不如人意,有些人喜歡抱怨,喋喋不休地數落這個、數落那個,做事也不情不願,天天都覺得世界欠自己的。

抱怨是一種會傳染的負能量,他一邊摧垮你的意志,告訴你這件事你完不成,一方面,還會把這些負面傳遞給身邊的人,讓人敬而遠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個人要心裡裝著別人,別人才會拿你當朋友。無所顧忌的把朋友當成情緒的垃圾桶,證明他本身缺乏足夠的教養。

世事越灰暗,陽光越珍貴。自救者人恆救之,這個世界上,能做的事情就去做,做不到的不如就順其自然,發牢騷只會白白遭人反感。

來源:儒風大家(ID:rufengdajia)

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350b6f108266dbdd92d85a6334a80161.jpg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4-16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微言】四戒箴言詮解(甲辰孟夏稿)

【周易】有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今觀"人生四戒"之論,誠爲處世圭臬。余不揣譾陋,試以經史爲注,分疏其要。

一、較量之戒:莊子【齊物論】言"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恰可解"比較之惑"。昔顏回"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樂,正得"萬物靜觀皆自得"之妙。王陽明【傳習錄】謂"人胸中各有個聖人",若終日"執鞭量物",恰如【圍爐夜話】所譏"觀人如觀戲",終失本心。當學陶淵明"採菊東籬下"之逸致,悟陸九淵"宇宙即是吾心"之境界。

二、愚善之戒:【孟子】言"君子遠庖廚"非偽善,乃"仁術"之智。昔子產治鄭,鑄刑書而明善惡,恰證"徒善不足爲政"之理。東坡先生【刑賞忠厚之至論】闡"春秋之義",貴在"情法兩盡"。今人當記【菜根譚】"慈悲生禍害"之誡,效法管仲"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濟世智慧,使善念如"明鏡止水",照見因果本末。

三、追悔之戒:孔子嘆"逝者如斯"而終作【春秋】,太史公遭腐刑乃成【史記】,皆明"往者不可諫"之真諦。【近思錄】載程子語"學者須是務實",譬如弈棋,既落子則當謀新局。王船山【尚書引義】言"日新之謂盛德",正合【周易】"不遠復"之教。當學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胸襟,化悔恨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資鑒。

四、怨尤之戒:【論語】"不怨天不尤人"六字,實爲修身要訣。韓昌黎【進學解】云"業精於勤荒於嬉",抱怨實乃"心嬉"之態。昔張良圯上受書而不疑,終成帝師,恰證"不遷怒"之效。當記【朱子家訓】"處世戒多言"之訓,養曾國藩"打脫牙和血吞"的器量,使怨氣如"春冰遇陽",消融於自強不息之中。

此四戒者,暗合【大學】"格致誠正"之功。若能以【易經】"懼以終始"之心持守,以【中庸】"素位而行"之道踐履,則近可修身齊家,遠可治國平天下。勉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