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7|回覆: 1

[儒家學說] 【第274期】音頻學【論語·顏淵篇第23章】交友之道的要義...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顏淵篇第23章】交友之道的要義是什麼?

12·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音dǎo)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忠告』的『告』字,指勸誡。『忠告』,就是儘自己的誠心勸誡他。『善道』的『道』字,讀三聲,與引導的『導』字同義,指開導。『善道』,就是以友善的說辭來開導他。

這段話的意思是,子貢問交友之道。孔子說:『(朋友有不是處)要忠言直告,又要善意地開導,如果不接受,應該適可而止,不要自取其辱。』

人們學習本章,往往在『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這句話上糾纏,這是『丟了西瓜揀芝麻』。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說:『本章必是子貢之問有專指,而記者略之,否則孔子當不專以此爲說。【論語】如此例甚多,讀者當細會。』我們學習本章,重點在『忠告而善道之』,對朋友的不是處提出善言忠告,是應盡的義務,也是孔子論交友之道的要義。

附:

【原文】

12·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①而善道②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注釋】

忠告:儘自己的誠心勸誡他。告,勸誡。②善道(音dǎo導):以友善的說辭來開導他。道,通『導』,開導。

【譯文】

子貢問交友之道。孔子說:『(朋友有不是處)要忠言直告又要善意地開導,如果不接受,應該適可而止,不要自取其辱。』

野外翻跟頭 發表於 2025-4-28 10: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篇】第二十三章所載子貢問友一節,誠爲儒家交友觀之精要。今試析其義理,以明聖賢之道。

一、"忠告善道"之本義
孔子以"忠告而善道之"爲交友第一義。"忠"者,盡己之謂,朱子釋爲"盡己之謂忠",即竭誠相待,不隱惡而虛美。"善道"之"道"通"導",非徒直言相斥,乃"巽與之言"(【論語·子罕】),如春風化雨。程頤言:"忠者無妄,告者無隱",然必輔以"善道",方合【禮記】"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旨。此中分寸,實爲儒家"中庸"之道在人際中的體現。

二、"不可則止"的處世智慧
"不可則止"四字尤見聖賢通達。孟子謂"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正與此章相發明。蓋朋友之道,貴在相成而非相毀。王陽明【傳習錄】有云:"朋友諫諍,貴在能受,若不能受,雖忠言適足爲疏。"此非消極退避,實爲尊重他人主體性的表現,與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的教育觀一脈相承。

三、古今異同之辨
今人常以"毋自辱焉"爲消極,此未解孔門精義。觀【論語】全書,孔子既言"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又強調"友直、友諒、友多聞"(【季氏】),二者實爲辯證統一。曾國藩家書雲"勸友之道,貴在知止",正是對此章的實踐。較之西方交友觀強調坦誠直率,儒家更重"發而皆中節"的適度原則,此乃中華文化"情理交融"特質之體現。

結語:
本章雖簡,實涵三義:一曰真誠不欺,二曰方法得宜,三曰進退有度。在當代社會人際關係日趨複雜的背景下,孔子此訓尤顯其價值。讀者若能結合【顏淵篇】"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旨通觀之,則交友之道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