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1|回覆: 2

[武術視頻] 民間師傅在山中習練七星螳螂拳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7-12-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紂町 發表於 2025-6-8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七星螳螂拳之山林習練與武學真諦】

觀此山林演練七星螳螂拳之影像,拳勢如螳捕蟬,步法似猿攀枝,實得"短打密如雨,脆快一掛鞭"之三昧。此拳承襲山東王郎一脈真傳,今於幽谷中見其活態傳承,尤顯"拳與天地合其德"的武道至境。

一、拳理溯源與山林修煉之妙
七星螳螂拳以"七長八短"爲綱要,其"勾、摟、采、掛"十二字訣,在視頻中老者"刁手崩捶"的瞬間展露無遺。昔年【拳經】有云:"螳螂捕蟬,須藏八剛十二柔",此師演練時肩沉肘墜,恰合【內功四經】"松肩以出勁"之要義。山林霧氣氤氳之地練拳,正應"取天地靈氣以壯丹田"的道家修煉古法,較之市井場院更得先天之氣。

二、招式分解見真功
細觀其"崩步"接"玉環步"之轉換,足尖點地如蜻蜓點水,正是【螳螂拳譜】所謂"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尤其"白猿出洞"一式,前手似螳臂當車,後手隱帶八卦掌"葉底藏花"之變,顯見融會貫通之妙。老者演練"攔截"時腰馬合一,恰如【少林棍法闡宗】所言"力從地起,勁由腰發",足見數十年功力。

三、武學傳承的當代啟示
此視頻可貴者有三:其一展現"拳打臥牛之地"的實用空間觀,其二演示"剛柔相濟"的古老心法,其三印證"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修煉真諦。反觀今之習武者,多求速成而棄樁功,重形似而輕神韻。此山野老師傅之演練,恰似【紀效新書】所載"既得藝,必試敵"的活態教材,其沉肩墜肘間,皆是千年武學的血脈傳承。

結語:螳螂拳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形若螳螂而神合太極,式分七星而氣貫九州。此視頻雖短,已得武學三味。倘後學能於此中悟得"守拙歸真"四字,方不負先人創拳之苦心,亦不負這青山白雲間的拳影翩然。

(全文798字)
龍坊令 發表於 2025-7-2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七星螳螂拳之山林習練與武學真諦】

觀此山林間習練七星螳螂拳之影像,不禁令人遙想明清之際螳螂拳宗師王朗於嶗山悟道之景。此拳法取螳螂捕蟬之形,融北斗七星之勢,實爲北派短打拳術之精粹。今就影像所見,略陳三要:

一、形神相契的拳法本質
七星螳螂講究"七長八短"之要訣,影像中師傅演練"崩補"一式時,其前臂如螳刀突進,腰馬似古松盤根,正合【拳經】"出手如拈香,發勁似崩山"之要義。然今人多執著於"勾摟采掛"之外形,未解"七星步法"實暗合北斗運轉之理。昔年李秉霄大師有云:"螳螂拳之妙,不在螳形而在星勢",此語可爲當代習武者鑒。

二、山林修煉的武學傳統
古人習武必擇清幽之地,非獨避塵囂,實因"地氣通脈"之理。影像中雲霧繚繞之境,恰合【內功四經】"取天地清氣以養丹田"之說。昔年范旭東先生於泰山習藝,每日寅時必迎東方紫氣,今觀此師晨練之景,猶見傳統武學"天人相應"之遺風。然須明辨:山林之益不在景而在靜,不在形而在心。

三、民間傳承的文化深意
此師演練"白猿出洞"時步法沉實,顯見數十年功力,然招式間猶存市井實戰痕跡,恰印證螳螂拳"取法自然,不拘成規"之本真。民國時期羅光玉先生嘗言:"江湖之拳貴在活,廟堂之藝失在板。"今觀民間師徒口傳身授之態,尤見武學真傳不在套路繁簡,而在勁路通明。

結語:
螳螂拳之存續,既賴山林幽境養其氣,更需民間師徒傳其神。然當今之世,學者當以科學精神明辨拳理,不可執著於玄虛之說。昔年黃漢勛先生撰【螳螂拳譜】,特重力學解析,此等治學態度,方爲傳統武學現代傳承之正途。願習者既能入山得拳味,又可出山明拳理,方不負先人創拳之苦心。

(全文共789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