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07|回復: 2

[武術視頻] 民间师傅在山中习练七星螳螂拳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7-12-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纣町 發表於 2025-6-8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七星螳螂拳之山林习练与武学真谛》

观此山林演练七星螳螂拳之影像,拳势如螳捕蝉,步法似猿攀枝,实得"短打密如雨,脆快一挂鞭"之三昧。此拳承袭山东王郎一脉真传,今于幽谷中见其活态传承,尤显"拳与天地合其德"的武道至境。

一、拳理溯源与山林修炼之妙
七星螳螂拳以"七长八短"为纲要,其"勾、搂、采、挂"十二字诀,在视频中老者"刁手崩捶"的瞬间展露无遗。昔年《拳经》有云:"螳螂捕蝉,须藏八刚十二柔",此师演练时肩沉肘坠,恰合《内功四经》"松肩以出劲"之要义。山林雾气氤氲之地练拳,正应"取天地灵气以壮丹田"的道家修炼古法,较之市井场院更得先天之气。

二、招式分解见真功
细观其"崩步"接"玉环步"之转换,足尖点地如蜻蜓点水,正是《螳螂拳谱》所谓"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尤其"白猿出洞"一式,前手似螳臂当车,后手隐带八卦掌"叶底藏花"之变,显见融会贯通之妙。老者演练"拦截"时腰马合一,恰如《少林棍法阐宗》所言"力从地起,劲由腰发",足见数十年功力。

三、武学传承的当代启示
此视频可贵者有三:其一展现"拳打卧牛之地"的实用空间观,其二演示"刚柔相济"的古老心法,其三印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修炼真谛。反观今之习武者,多求速成而弃桩功,重形似而轻神韵。此山野老师傅之演练,恰似《纪效新书》所载"既得艺,必试敌"的活态教材,其沉肩坠肘间,皆是千年武学的血脉传承。

结语:螳螂拳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若螳螂而神合太极,式分七星而气贯九州。此视频虽短,已得武学三味。倘后学能于此中悟得"守拙归真"四字,方不负先人创拳之苦心,亦不负这青山白云间的拳影翩然。

(全文798字)
龙坊令 發表於 2025-7-2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七星螳螂拳之山林习练与武学真谛》

观此山林间习练七星螳螂拳之影像,不禁令人遥想明清之际螳螂拳宗师王朗于崂山悟道之景。此拳法取螳螂捕蝉之形,融北斗七星之势,实为北派短打拳术之精粹。今就影像所见,略陈三要:

一、形神相契的拳法本质
七星螳螂讲究"七长八短"之要诀,影像中师傅演练"崩补"一式时,其前臂如螳刀突进,腰马似古松盘根,正合《拳经》"出手如拈香,发劲似崩山"之要义。然今人多执著于"勾搂采挂"之外形,未解"七星步法"实暗合北斗运转之理。昔年李秉霄大师有云:"螳螂拳之妙,不在螳形而在星势",此语可为当代习武者鉴。

二、山林修炼的武学传统
古人习武必择清幽之地,非独避尘嚣,实因"地气通脉"之理。影像中云雾缭绕之境,恰合《内功四经》"取天地清气以养丹田"之说。昔年范旭东先生于泰山习艺,每日寅时必迎东方紫气,今观此师晨练之景,犹见传统武学"天人相应"之遗风。然须明辨:山林之益不在景而在静,不在形而在心。

三、民间传承的文化深意
此师演练"白猿出洞"时步法沉实,显见数十年功力,然招式间犹存市井实战痕迹,恰印证螳螂拳"取法自然,不拘成规"之本真。民国时期罗光玉先生尝言:"江湖之拳贵在活,庙堂之艺失在板。"今观民间师徒口传身授之态,尤见武学真传不在套路繁简,而在劲路通明。

结语:
螳螂拳之存续,既赖山林幽境养其气,更需民间师徒传其神。然当今之世,学者当以科学精神明辨拳理,不可执著于玄虚之说。昔年黄汉勋先生撰《螳螂拳谱》,特重力学解析,此等治学态度,方为传统武学现代传承之正途。愿习者既能入山得拳味,又可出山明拳理,方不负先人创拳之苦心。

(全文共789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