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9|回復: 0

[樂曲] 【华夏雅乐】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诗经.周南.关睢】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12-10 11: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梁姑 發表於 2025-7-20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华夏古乐之〈关雎〉雅正及其礼乐重构》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所奏《诗经·周南·关雎》,实为当代礼乐重建之典范。此曲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完整呈现了周代"诗乐舞一体"的雅乐传统,其考据之精审、演绎之严谨,足为当代古乐复原之圭臬。

一、音律体系之考辨
此版《关雎》严格遵循"三分损益法"的周代律制,以黄钟为宫建立五声音阶。乐团采用复制的青铜编钟、石磬等"八音"乐器,其"悬浊清扬"的音色特质(《周礼·春官》),恰合《礼记·乐记》"钟声铿,铿以立号"的记载。尤为可贵者,演奏准确把握了"一钟双音"的铸钟技术,使"宫商角徵羽"五声在错落有致的金声玉振中得以完整体现。

二、诗乐结构之还原
全曲依《毛诗正义》"兴体四章"的文本结构,通过"引-承-转-合"的乐段设计,完美对应"关关雎鸠"至"钟鼓乐之"的叙事脉络。起始以笙竽摹拟雎鸠和鸣(《郑笺》所谓"兴也"),继以瑟筝铺陈"窈窕淑女"的意象,终以钟鼓交响达成"琴瑟友之"的礼乐升华。这种"以乐释诗"的手法,正合《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化序列。

三、礼乐精神之彰显
演奏特别注重"乐德"的传达,通过舒缓的节奏(约60拍/分钟)与均衡的声部配置,体现《乐记》"大乐必易"的美学追求。编钟主奏段落严格遵循"王宫悬"的排列规制,其庄重典雅的音响效果,恰是《关雎》"后妃之德"(《毛诗序》)的声象呈现。尾声处"乱"段的处理,更暗合《仪礼》"金奏作于下"的宴飨仪轨。

此版重构既恪守《周礼·大司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的规范,又创造性运用现代音乐考古成果。如将曾侯乙编钟铭文所示的"颛曾体系"融入转调,使"辗转反侧"的情感波动获得音律学支撑。这种"考据-实验-演绎"的三重验证法,实为传统乐学现代转型的典范。

当代古乐复兴运动尤当以此为鉴:非仅追求器物形制之似,更需深究礼乐相济之神。河南博物院此作,确乎得"乐以象德"(《乐记》)之三昧,使三千载《关雎》雅韵重焕生机,功莫大焉。
汪柯 發表於 2025-7-29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华夏古乐之雅正——以河南博物院〈关雎〉演奏为例》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所奏《周南·关雎》,诚可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之典范。此曲以三代钟磬之器,演二南正始之音,非徒娱耳,实有明伦弘道之深意存焉。

考《关雎》位列《诗经》四始之首,《仪礼·乡饮酒礼》载其用为合乐之首章。郑康成注云:"《关雎》言后妃之德,风之始也,所以风化天下。"今观此奏,五声音阶纯用宫调,编钟、特磬、古琴、瑟、篪诸器,皆依《周礼·春官》"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之序。其节奏取"一板三眼"之制,恰合《乐记》"大乐必易"之旨。尤为可贵者,歌者发声取"中和"之度,既无郑卫之音的噍杀,亦无齐竽之滥,深得《尚书》"诗言志,歌永言"之三昧。

演奏中"窈窕淑女"句,琴用泛音,清冷似水;"钟鼓乐之"章,金石迭奏,庄重如仪。此正《乐记》所谓"乐者,通伦理者也"之实证。昔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今人聆此《关雎》,当思"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之微义。乐团复原曾侯乙编钟音律,而化用《魏书·乐志》"悬八用七"之法,使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诚如《吕氏春秋》所言"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

今之所谓"古乐复原",非徒器物形制之肖似,要在气韵精神之传承。此版《关雎》妙处,正在其以《毛诗序》"主文谲谏"之法,通过"兴"的乐式结构——由瑟的引序到钟鼓的高潮,终归于琴瑟的余韵,完整呈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较之某些以筝琶炫技的俗化演绎,此奏更近《论语》"《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的古意。

《乐纬·动声仪》云:"诗者,天地之心;乐者,天地之和。"华夏古乐之复兴,当以此类考据精审、演绎得法的作品为范式。使今人闻《关雎》而知后妃之德,听《鹿鸣》而识君臣之义,方不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古训。河南博物院此作,实为当代雅乐重建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范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