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99|回复: 2

[武术视频] 民间传统武术二郎拳之老拳师

[复制链接]
+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7-1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任逸然 发表于 2025-6-13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郎拳古法传承考略——兼论民间武学的活态保护》

观此视频所载民间二郎拳老拳师之演练,其拳势刚猛沉雄,步法如犁入地,诚得古法真传。二郎拳作为北方秘传拳种,其技法体系可上溯明代抗倭军阵武艺,今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拳理溯源与技法特征
二郎拳属典型"长拳短打"复合型拳种,视频中老拳师所示"二郎担山式",实为《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所载"探马势"之变体。其核心要诀在于"三尖相照"(鼻尖、手尖、脚尖成一直线),与戚继光所述"二十四势"一脉相承。老拳师演练时沉肩坠肘、以腰催劲,尤见"寸劲"功夫,此即《手臂录》所谓"拳打三节不见形"之体现。

二、传承谱系考据
据民国二十三年《沧州武术志》载,二郎拳在冀鲁交界至少有六支明确传承。视频中拳师所着布鞋形制及抱拳礼方位,可判属"青县张氏"一脉。该支特点在于融会"十二路潭腿"底盘功夫,视频中"仆步撩掌"接"旋风脚"的连贯动作,正是典型张门"低盘高打"技法。值得注意的是,其"掩手肱捶"发力时伴有明显擤气声,此乃古谱"哼哈二气"之存续,今多已失传。

三、当代传承启示
老拳师演练所现"拳械合一"理念(视频背景可见春秋大刀与白蜡杆),恰印证《武备志》"拳为械母"之说。然当今武术竞技化趋势下,此类原生态技法多被简化为套路表演。建议采取"影像人类学"方法进行抢救性记录,尤需注重"口传心授"的劲法口诀(如视频中"腰如蛇行步如粘"等俚语),此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之关键。

结语:
民间武师如移动的武库,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传承,更承载着传统武术的"身体记忆"。二郎拳老拳师所示范的"刚柔相济"之道,恰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武学体现。保护此类活态遗产,当超越单纯动作记录,而应建立"师徒传承+数字化存档+学术研究"三维模式,方能使古法真传不绝如缕。

(全文798字)
邓帛 发表于 2025-7-18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郎拳古法流变与当代传承刍议》

观此民间老拳师演练二郎拳视频,其招式刚猛沉实,步法如犁入地,诚得古法遗意。二郎拳作为北方秘传拳种,源自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纪效新书》所载"二郎神拳"一脉,后与冀鲁豫地区道家导引术交融,形成"三尖相照""五峰六肘"的独特体系。今就视频所见技法,略陈管见。

一、技法考源
老拳师所演"劈山式"与清光绪《武备志略》记载"二郎开山势"高度吻合,其沉肩坠肘之态,正合"劲如松纹,势若浪涌"的古训。尤以"挑帘手"接"窝心脚"的连环技法,暗合《手臂录》"短打贵在叠用"之理,可见其传承未失本真。然细察其收势时"抱元守一"的导引动作,显系融入全真教内丹功法,此当为清末民初沧州武术家马凤图改良后的支脉特征。

二、传承谱系蠡测
视频中老拳师演练时强调"拳打卧牛之地",此说最早见于河北泊头二郎拳谱。其"寸步突进"技法与沧州郭长生一脉形意拳颇有相通,疑为民国时期直隶国术馆交流所致。值得注意的是,老拳师演示"十字披红"时采用"先吞后吐"的呼吸法,与常见少林硬功迥异,反近于崂山道教龙门派吐纳术,此或可佐证该支派曾受胶东武术影响。

三、当代传承启示
今观老拳师虽年逾古稀,然其"腰如轴立,手似轮转"的功力,犹见童子功底蕴。惟视频中某些过渡动作已简化为"划弧代圆",此乃民间武术口传心授过程中常见的技法流失。建议后学当以《通背拳谱》"九要论"参校,补足"起钻落翻"的细微转折。另其"抖膀发劲"时未配合"雷音"震颤,恐系战时护体功法失传所致,可参证福建南拳"鸣鹤二十八宿"练法补益。

结语
此视频珍贵处,在于保存了"拳械一体"的原始训练法——老拳师以拳架化枪劲的"中平刺"意念,正是古代军阵武艺活化石。然欲真正传承非遗,除影像记录外,更需按《周易》"穷变通久"之理,建立科学的"三阶九段"教学体系,方能使古拳法在现代武学中重焕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