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7|回覆: 2

[中醫入門] 中國人熱水情結,為什麼我們喝熱水?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7-11-3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喝熱水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公元前5世紀,【黃帝內經】就有『病至而治之湯液』的記載,【孟子】中也有『冬日則飲湯』的表述,【說文解字】說『湯,熱火也』,這裏的『湯』說的就是熱水。隨後,熱水演變出許多『花樣』,其中廣為人知的便是茶飲。漢代典籍中有很多『烹茶』的字眼,飲茶必烹,燒開水不可或缺。除了喝熱水,中國人還善於用熱水泡澡、泡腳、熱敷等。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就有對泡腳的最早記載,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乾隆帝,更是將足部養生法總結為『晨起三百步,晚間一盆湯』,這『湯』指的就是泡腳。

與中國人的熱水情緣不同,西方人似乎不太熱衷於熱水。華裔妮科爾·劉曾在美國【洛杉磯時報】撰文說,歐美國家的自來水一般直接飲用,有些人甚至喜歡在水中加冰。國外就餐時,侍者都會端上一杯冰水,而不是奉上一杯熱茶。

為何國內外對待熱水的態度有如此大的差異?

390e673799bbe373275b052c866d7a1c.jpg

中國自古以農耕為主,由於穀物提供的熱量不夠,相比以肉食為主的西方人,我們體內蓄積熱量的能力偏低,因而更偏愛熱食;另一方面,出於對飲用水的安全健康考慮,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大力鼓勵、推廣喝開水,幾乎全民都有『喝開水不拉肚子』的意識。有關文獻還指出,中國的陶器發展比西方要早得多,我們的祖先懂得利用陶器炊具燒水,因此會有喝開水、泡腳的好習慣。

八大好處護健康

蘇東坡說:『熱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餘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其實熱水的健康好處不限於此。

促進血液循環。水的溫熱作用可擴張人體血管,加快血流速度,從而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達到溫陽暖體的效果。研究表明,一個健康的人用40℃~45℃的水浸泡雙腳半小時後,全身血液流量會增加10~18倍。

加快新陳代謝。溫熱作用能刺激人體激素的分泌,比如甲狀腺、腎上腺激素等,從而提高機體的新陳代謝能力,以便體內的垃圾、毒素等更好地排出體外。尤其是皮膚溫度增高,身體微微出汗,更有助於毒素的排放。

消耗身體熱量。泡熱水澡能放鬆身心,恢復肌肉彈性,還能消耗大量熱量。最新研究發現,泡澡1個小時消耗的熱量,相當於步行半個小時,常泡熱水澡還有助預防糖尿病。

7c3682bbdd344dae98c3e96c77c9cf9c.jpg

增強呼吸功能。喝白開水能緩解呼吸道黏膜的緊張狀態,促進痰液咳出,對傷風感冒引起的咳嗽十分有效,再配合拍打雙肘肘窩和大椎,效果更好。此外,吸入水蒸氣有利於口腔、鼻腔黏膜保持濕潤,不僅能阻止感冒病毒的入侵,還能幫助清除肺部黏液。

消除大腦疲勞。當體內積累了一定的『沉積物』時,人就感到疲勞。洗熱水澡、喝白開水能加快血液循環,減少血液中使人感到疲乏的物質,改善大腦血液供應,同時還能抑制大腦皮層中樞神經興奮,使大腦處於休息狀態。

緩解局部疼痛。中醫認為『溫則通,通則不痛』。熱敷等方式能增加損傷組織的血液供應,緩解局部疼痛。比如痛經時可用毛巾熱敷,能起到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效。

減少疾病發作。泡腳對全身各臟腑都有保健功效。腳上的足三陰與肝、脾和腎有關,足三陽則與膽、膀胱和胃有關,利用溫熱作用加強腳部的氣血循環,利於全身提神健氣,預防疾病。

提高交際能力。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發現,在39℃的水中洗澡可改善自閉症患者的交流能力。在較溫和的環境中生活的人,其交際能力也要強一些,免疫系統也更活躍,對於疾病的抵抗力更強。

熱水雖好,也要有度

中醫養生講究『度』,過猶不及。喝白開水、泡腳等有一定的健康益處,但也要講究科學方法。

40℃水最合適。喝熱水的溫度不能過高,40℃左右的溫開水最好,既不會過度刺激腸胃道,又不易造成血管收縮。儘量避免喝反覆燒開的水,以免攝入有毒害的亞硝酸鹽,即使是使用飲水機,也最好『隨喝隨燒』。正常人一天至少攝取1200毫升水,糖尿病和腎功能損傷的患者則需根據病情而定。

泡腳溫陽活血驅寒效果好,水溫以40℃~45℃、感到暖和舒適為宜,水量應淹沒腳踝,泡10~15分鐘,直到全身微熱、開始出汗。

泡腳時,還可以用手緩慢按摩雙腳。泡完應立即用毛巾揩乾,注意足部保暖,不可再受寒。心功能不全、嚴重下肢血管病變、血壓不穩定、足部炎症等患者慎用熱水泡腳,或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e51bb1c3d12510bb09dc69ec7abd4aed.jpg

每周泡1~2次澡。泡澡不能過於頻繁,每周1~2次為宜。泡澡時,一旦有胸悶、氣喘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併到通風口處靜坐休息,喝少許溫水,直到症狀緩解。

15分鐘更換熱毛巾。熱敷是很好的保健療法。當身體出現局部疼痛時,可將潔淨的毛巾浸泡在40℃~45℃的熱水中,擰乾後敷於患病部位,每隔5分鐘更換一次毛巾,熱敷時間持續15~20分鐘。熱敷對拍打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拍打前熱敷會加快出痧速度,拍打後熱敷將加快化痧速度。

d544d240ebc25cb88489900b9e133b1f.jpg

5分鐘簡易眼部熏蒸。用眼過度者,可採用熏蒸的方式給眼睛做一次『桑拿』。將熱水或者熱茶放在眼睛下方,利用水蒸氣潤澤眼睛,持續5分鐘左右即可。需要提醒的是,盛熱水的器皿不要離眼睛太近,以免燙傷,眼睛感覺溫熱舒適即可。

ed881d8f2b07dc16603c64f7670554e3.jpg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7-18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華夏熱水養生之道與文化淵藪】

(一)熱水養生之源流考
稽諸典籍,熱水養生之法確乎源遠流長。【黃帝內經·湯液醪醴論】所載"湯液"之治,實開中醫熱療之先河。許慎【說文】釋"湯"為"熱火",正合【孟子】"冬日飲湯"之制。考諸漢代【神農食經】,已有"煮飲"明訓,此非獨為茶道肇始,實乃華夏民族"熟食文化"之重要表徵。葛洪【肘後方】載熱熨之法,孫思邈【千金方】詳述藥浴之方,皆可證熱水療法在中醫體系中的特殊地位。

(二)中西飲水差異之本源
觀乎東西方飲水之別,實有深層文化基因存焉:
1. 農耕文明特質:華夏民族以五穀為主食,【黃帝內經】明言"五穀為養",其性多偏寒涼,故需熱水調和。反觀游牧民族肉食為主,【飲膳正要】謂"肉食者悍",本自具溫熱之性。
2. 器物文明差異:考古所見,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陶鬲等煮水器具,而西方長期以皮囊盛水。此器物之別,實決定飲水方式之分野。
3. 醫學理論體系:中醫"陽氣"學說強調"得溫則行",與西醫細菌學說促成現代飲水消毒觀念,二者在熱水養生問題上殊途同歸。

(三)熱水養生之醫理闡微
蘇東坡所言足浴之效,實合【內經】"寒者熱之"之旨。今以中醫理論析之:
1. 溫通經脈:【針灸大成】云"血得溫則行",熱水能振奮陽氣,尤合"衛氣出下焦"之說。現代研究證實40℃水溫可提升血流,恰與【靈樞】"血氣者,喜溫而惡寒"相契。
2. 運化水谷:【脾胃論】強調"胃喜潤惡燥",溫水入胃,助其"腐熟水谷"之功。此即【本草備要】所謂"暖胃和中"之效。
3. 宣肺達邪:【傷寒論】治太陽病用桂枝湯強調"暖粥助藥力",熱水溫養肺衛之理亦然。今觀其緩解呼吸道症狀之效,實因"肺主皮毛",熱水能助衛氣抗邪。

(四)現代意義之省思
當代都會人群空調病、寒濕痹證頻發,重溫熱水養生古法尤具現實意義。然須注意:
1. 辨證施"溫":【景岳全書】警示"陽盛陰虛者忌火灸",熱水養生亦當因人而異。
2. 法古不泥古:可結合現代水處理技術,使傳統養生法更臻完善。

結語:華夏熱水文化實為"天人合一"哲學的物質載體,其蘊含的養生智慧,值得在現代健康管理中創造性轉化。吾輩當以科學精神承續傳統,使這一文化瑰寶永續流傳。
鄒至 發表於 2025-7-20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華夏熱水養生之道及其文化根柢】

熱水養生之道,實為華夏文明獨特之生命智慧。考諸典籍,【黃帝內經】"湯液"之說,非僅指藥餌,實寓"以熱養陽"之要義。許慎【說文】釋"湯"為熱火,正揭示我民族將水火既濟之理融入日常的哲學思考。此中深意,當從三方面闡發:

一、農耕文明與體質人類學根基
【呂氏春秋】載"民食五穀",揭示我族以植物蛋白為主的飲食結構。較之游牧民族"膻肉酪漿"的飲食方式,穀物性偏寒涼,故需熱水調和。李時珍【本草綱目】特別指出:"水性本寒,火煎則溫",此乃適應東亞季風氣候的生存智慧。考古所見新石器時代陶鬲,其三足中空設計,恰為高效煮水之明證。

二、中醫養生理論體系支撐
【傷寒論】"護陽氣"思想,構成熱水養生的理論核心。葛洪【肘後方】載熱敷療法,孫思邈【千金方】詳述藥浴方劑,皆本於"血得溫則行"的醫理。乾隆"晨步暮湯"養生法,暗合【周易】"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動靜相濟之道。現代研究證實,40℃熱水泡足可使足三陰經皮溫升高2.3℃,恰驗證【靈樞】"經脈者,所以行血氣"的論述。

三、文化心理與社會記憶建構
陸羽【茶經】"三沸辨水"之說,將煮水升華為精神儀式。宋人點茶尚"蟹眼湯",明清茶寮重"松風鳴雪",皆在熱水使用中寄託審美追求。建國初期"喝開水愛國"運動,使熱水飲用從養生習慣升華為集體記憶。這種文化編碼,在【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文獻中皆有生動載錄。

相較西方直飲冷水之習,華夏熱水文化實為獨特的文明範式。然需指出,【飲膳正要】強調"熱毋灼唇",現代研究亦警示65℃以上熱飲增加食道癌風險。故熱水養生貴在"中和",此即【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的當代詮釋。

今人承此傳統,當明其理而勿拘其形。譬如晨起溫飲可振奮陽氣,然體質燥熱者宜稍涼;藥浴雖佳,高血壓患者需控水溫。若能參透【周易】"水火既濟"之妙,方得熱水養生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