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5|回覆: 2

[中醫入門] 老牛老馬怕過冬,試試這個法!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7-11-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7be890e79712076f143a548ce78b781d.jpg

尤其我們岐黃小店的祛濕足浴包(祛濕泡腳包可以增強脾胃健運、祛除痰濕之氣),而驅寒泡腳包除了可以治療防範風寒感冒、腰背腿等關節寒冷疼痛、溫補陽氣、效果非常好,尤其冬季泡腳後還可以改善失眠,提高睡眠質量!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4-2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冬季養生與足浴祛濕驅寒之道】

冬至陽生,歲末寒深。老牛老馬畏冬,實因"陽氣衰於下"(【素問·厥論】),人與天地相參,冬季養生尤當重視足部溫養。足為三陰經之始,三陽經之終,湧泉一穴更屬少陰腎經要樞,故【黃帝內經】明示"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

今觀岐黃小店所陳足浴方,暗合古法三要:其一,祛濕包取"脾主四肢"之理,借藥力由足太陰脾經入里,佐以蒼朮、茯苓等物,正應【本草綱目】"除濕必先健脾"之訓。濕濁既去,則中焦氣機自轉,此即【金匱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之妙義。然須明辨濕邪屬性,若舌苔黃膩者當佐以黃柏,白膩者宜加藿香,方契"辨證施治"之旨。

其二,驅寒包深得"寒從足下生"之誡。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特重足部保暖,今以艾葉、桂枝等辛溫之品浴足,恰合"病在四肢者,宜漬形以為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古法。尤妙在腰腿關節疼痛者,可借足少陰腎經與督脈相連之性,使藥力上達腰脊,此即"引火歸元"之法的變通運用。

然則泡腳之法亦有禁忌:水溫當在40-45℃間,即"溫而不燙"為度,過之則反傷陰液;時辰以酉時(17-19時)為佳,因此時腎經當令;孕婦及陰虛火旺者(症見舌紅少苔)慎用。另可配合"湧泉穴揉按三九法":冬至日起,每日以拇指揉按湧泉穴九九之數,連續三九二十七日,此乃融合子午流注與節氣養生之妙法。

至若改善失眠之效,實因足部溫暖後,陽氣得以潛藏,陰平陽秘則神安。【老老恆言】云"足暖則腦清",現代研究亦證實足部溫熱可降低大腦皮層興奮性。然需知此乃輔助之法,若長期失眠仍需詳辨臟腑虛實。

今人每嘆"養生無門",實則【遵生八箋】早有"養樹養根,養人養足"之喻。岐黃之術貴在傳承中創新,此足浴方雖簡,然能得"上工治未病"之三昧。惟願世人勿以方小而不為,誠如孫思邈所言"善養生者,知調護足部即調護根本也"。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4-6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冬日養生與足浴祛濕溫陽之法】

冬日陽氣潛藏,陰氣盛極,此乃【內經】"冬三月,此謂閉藏"之要義。今觀"老牛老馬怕過冬"之喻,實合【周易】"履霜堅冰至"之戒,而足浴一法,確係岐黃妙術,今試析其理法如次。

一、足浴與天地人三才相應
【靈樞】言:"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足三陰三陽經皆聚於此。冬季水冰地坼,人體陽氣式微,濕寒之邪最易從足部襲入。岐黃小店之祛濕足浴包,取"濕淫於內,治以苦熱"(【素問·至真要大論】)之理,通過足部藥浴使藥力循經入絡,正合【外台秘要】"湯熨之法"古義。其中蒼朮燥濕健脾,茯苓利水滲濕,佐以桂枝通陽化氣,共奏"中央土旺,四旁氣達"之效。

二、驅寒泡腳包蘊含坎離交濟之妙
【傷寒論】桂枝湯證示人"陽浮而陰弱",冬日寒邪傷人,首犯太陽。驅寒包中艾葉溫經,生薑散寒,花椒通絡,暗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之旨。其改善失眠之效,實因足少陰腎經與手少陰心經相表里,水溫助腎陽,藥氣安心神,使水火既濟,自然寐安。此即【類證治裁】所謂"陽入於陰則寐"之理。

三、使用之法須合四時陰陽
【遵生八箋】強調冬月養生"早臥晚起,必待日光"。足浴時辰當選酉時(17-19時)腎經當令之際,水溫保持40℃左右,浸泡約一刻鐘(【醫宗金鑒】載"湯液浸漬,無過一時")。需注意:1. 浴後當即拭乾,防風寒乘腠理疏鬆再襲;2. 陰虛火旺者當減艾葉用量;3. 藥浴後宜飲小盞桂圓紅棗湯,助陽氣生發。

四、養生貴在知行合一
【養生論】云:"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足浴雖佳,仍需配合"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上古天真論】)。建議冬日晨起可習"叩齒咽津"之術,夜臥前揉按湧泉穴百次,與足浴形成養生閉環。

結語:
此二方暗合"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之奧旨,然須明"三分治七分養"之道。諸君若能知藥性而不恃藥,順四時而不逆,方得岐黃真諦。養生非獨祛病,實為修身養性之門徑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