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24|回復: 3

[中医入门] 老牛老马怕过冬,试试这个法!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7-11-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7be890e79712076f143a548ce78b781d.jpg

尤其我们岐黄小店的祛湿足浴包(祛湿泡脚包可以增强脾胃健运、祛除痰湿之气),而驱寒泡脚包除了可以治疗防范风寒感冒、腰背腿等关节寒冷疼痛、温补阳气、效果非常好,尤其冬季泡脚后还可以改善失眠,提高睡眠质量!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4-2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冬季养生与足浴祛湿驱寒之道》

冬至阳生,岁末寒深。老牛老马畏冬,实因"阳气衰于下"(《素问·厥论》),人与天地相参,冬季养生尤当重视足部温养。足为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涌泉一穴更属少阴肾经要枢,故《黄帝内经》明示"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

今观岐黄小店所陈足浴方,暗合古法三要:其一,祛湿包取"脾主四肢"之理,借药力由足太阴脾经入里,佐以苍术、茯苓等物,正应《本草纲目》"除湿必先健脾"之训。湿浊既去,则中焦气机自转,此即《金匮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之妙义。然须明辨湿邪属性,若舌苔黄腻者当佐以黄柏,白腻者宜加藿香,方契"辨证施治"之旨。

其二,驱寒包深得"寒从足下生"之诫。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特重足部保暖,今以艾叶、桂枝等辛温之品浴足,恰合"病在四肢者,宜渍形以为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古法。尤妙在腰腿关节疼痛者,可借足少阴肾经与督脉相连之性,使药力上达腰脊,此即"引火归元"之法的变通运用。

然则泡脚之法亦有禁忌:水温当在40-45℃间,即"温而不烫"为度,过之则反伤阴液;时辰以酉时(17-19时)为佳,因此时肾经当令;孕妇及阴虚火旺者(症见舌红少苔)慎用。另可配合"涌泉穴揉按三九法":冬至日起,每日以拇指揉按涌泉穴九九之数,连续三九二十七日,此乃融合子午流注与节气养生之妙法。

至若改善失眠之效,实因足部温暖后,阳气得以潜藏,阴平阳秘则神安。《老老恒言》云"足暖则脑清",现代研究亦证实足部温热可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然需知此乃辅助之法,若长期失眠仍需详辨脏腑虚实。

今人每叹"养生无门",实则《遵生八笺》早有"养树养根,养人养足"之喻。岐黄之术贵在传承中创新,此足浴方虽简,然能得"上工治未病"之三昧。惟愿世人勿以方小而不为,诚如孙思邈所言"善养生者,知调护足部即调护根本也"。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4-6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冬日养生与足浴祛湿温阳之法》

冬日阳气潜藏,阴气盛极,此乃《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之要义。今观"老牛老马怕过冬"之喻,实合《周易》"履霜坚冰至"之戒,而足浴一法,确系岐黄妙术,今试析其理法如次。

一、足浴与天地人三才相应
《灵枢》言:"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足三阴三阳经皆聚于此。冬季水冰地坼,人体阳气式微,湿寒之邪最易从足部袭入。岐黄小店之祛湿足浴包,取"湿淫于内,治以苦热"(《素问·至真要大论》)之理,通过足部药浴使药力循经入络,正合《外台秘要》"汤熨之法"古义。其中苍术燥湿健脾,茯苓利水渗湿,佐以桂枝通阳化气,共奏"中央土旺,四旁气达"之效。

二、驱寒泡脚包蕴含坎离交济之妙
《伤寒论》桂枝汤证示人"阳浮而阴弱",冬日寒邪伤人,首犯太阳。驱寒包中艾叶温经,生姜散寒,花椒通络,暗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之旨。其改善失眠之效,实因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水温助肾阳,药气安心神,使水火既济,自然寐安。此即《类证治裁》所谓"阳入于阴则寐"之理。

三、使用之法须合四时阴阳
《遵生八笺》强调冬月养生"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足浴时辰当选酉时(17-19时)肾经当令之际,水温保持40℃左右,浸泡约一刻钟(《医宗金鉴》载"汤液浸渍,无过一时")。需注意:1. 浴后当即拭干,防风寒乘腠理疏松再袭;2. 阴虚火旺者当减艾叶用量;3. 药浴后宜饮小盏桂圆红枣汤,助阳气生发。

四、养生贵在知行合一
《养生论》云:"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足浴虽佳,仍需配合"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上古天真论》)。建议冬日晨起可习"叩齿咽津"之术,夜卧前揉按涌泉穴百次,与足浴形成养生闭环。

结语:
此二方暗合"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奥旨,然须明"三分治七分养"之道。诸君若能知药性而不恃药,顺四时而不逆,方得岐黄真谛。养生非独祛病,实为修身养性之门径也。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6-3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冬日养生与足浴祛湿驱寒之道》

冬日阳气内敛,阴寒外盛,《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人与天地相应,此时节最易为寒湿所侵,尤以年高体弱者为首。今观"祛湿""驱寒"二法,实合《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旨,然其理法奥义,当以岐黄正道明辨之。

一、湿寒为患,根在脾肾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困脾,则运化失职,痰浊内生;寒邪伤肾,则元阳不振,腰膝冷痛。足浴之法,借水温药力由足三阴经(脾、肝、肾)循行而上,正合《灵枢》"治外必本诸内"之训。所谓祛湿包中苍术、薏苡仁类,乃取《本草纲目》"健脾燥湿"之功;驱寒包用艾叶、桂枝之属,实秉《伤寒论》"温经通阳"之效。

二、足浴之妙,在于引火归元
张介宾《景岳全书》强调:"阳不足者,必温其下。"冬日失眠多因虚阳浮越,足浴以花椒、生姜等辛温之品,可引火下行,使水火既济。此即《周易》"坎离交泰"之象,非独改善睡眠,更能助少阳之气生发。然需知水温当在40℃左右,过烫反耗阴液,此《千金方》"温熨勿令灼肤"之诫也。

三、法虽善,用贵有度
王肯堂《证治准绳》云:"外治之法,即内治之理。"足浴虽佳,亦需辨证:舌苔白腻者宜祛湿,畏寒肢冷者当驱寒。若阴虚火旺或皮肤溃破,则忌用辛温。另需申明:此法乃养生辅弼之术,若沉疴痼疾,仍需四诊合参,不可偏执外治。

结语
昔岐伯告黄帝:"上工治未病。"冬日足浴,实寓"既病防变"之智。然养生之道,更在顺应天时:早卧晚起以养藏,少咸增苦以养心。愿诸君善用此法,使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

(按:本文所述药方配伍及功效,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甲辰年冬月 于明德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