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3|回复: 2

[中医入门] 虚→寒→湿→瘀→堵→瘤→癌!赶紧学两招,救救你饱受摧残的身体! ...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7-12-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大病都是由小病一步步积累而成的,你的身体到了哪一步,对照看看,早点阻止它向下一步发展!

1、“虚”的感觉是怎么样?

“虚”的体质是觉“累,疲劳,犯困,没有精神”等;

体虚最大的两个原因就是我们生活习惯不好与压力大而引起;

e8d8b91b230687679f5c6ab414bb2158.gif

比如一个人生活习惯经常晚上很晚睡觉,或者说睡眠不好,则第二天就容易疲劳;

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大,经常超负荷工作,经常很烦恼,情绪不好,就容易让身体疲劳;

而让身体经常处于这种疲劳中,我们器官的机能就开始下降,我们体质就是这样开始变"虚"。

34c4226372e50d23a47a48ee74894d97.jpg

2、“寒”的感觉是怎么样?

“寒”的体质是感觉“怕冷,怕吹空调,晚上睡觉感冷”等;

当一个体虚的人,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穿衣,晚上睡觉不注意盖被子,经常吹空调,冲凉水澡,往往就容易让我们体质受“寒”,特别现在女性平时穿衣少,更容易让身体受“寒”。

3、"湿"气的感觉怎么样?

当身体“寒”气越来越重时,身体慢慢更容易进入“湿”气,一个身体“湿”气重的人,就象下雨天穿了一件淋过雨的衣服,感觉身体重与不舒服。

特别注意:寒湿气容易进入我们身体的5个主要通道是:

248b317fcd035674e8dec6ddf701cf65.gif

①肩颈部的“大椎穴”,

②前胸的"膻中穴",

③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④腰部的“命门穴”,

⑤脚底的“涌泉穴”;

从“大椎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8966417fee24668aece0f8a4c3f13aff.jpg

从“膻中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

从“神阙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可能更容易理解,我们把一块木头放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这块木头很容易变质,发霉,长蘑菇等;

我们女性的子宫,卵巢若长期放在这样一个“寒湿”盆腔环境中,女性妇科就容易出现各种病变,所以女性的盆腔一定要保护好。

从“命门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从“涌泉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漆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 “寒湿体质”是万病之源,而体质"虚弱"的人,寒湿气就更容易进入我们身体;

“寒湿体质”是万病之源,而体质"虚弱"的人,寒湿气就更容易进入我们身体;

所以当人体因各种原因感觉疲劳时,就可以通过排寒湿和补充阳气及时恢复体力,不要让身体器官在疲劳中变"虚";从而导致寒气进入我们体内。中医讲:虚则补,寒者热之。

4、"凝"的感觉怎么样?

当体内"寒湿气"时间长了,就容易身体"凝"的现象;"凝"的意思是循环慢和代谢慢;身体容易酸,痛,身体不舒服。

5、"淤"的感觉怎么样?

"淤"的时间长易出现阻塞,身体易酸痛,麻木,胀痛,混身不舒服,还疏通过程中痧点全是黑,紫色的。

6、"阻塞"的感觉怎么样?

"阻塞"时间长了就容易生病,每个人生病不一样。

7、"瘤"的感觉怎么样?

长"瘤"不可怕,怕的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容易变异形成癌病。

8、"癌"的感觉怎么样?

癌是个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为避免风寒,请在日常生活中护住五大穴位,胸背腰腹足底等!

改善寒湿体质就用这两招

1、泡脚补气血

只有身体内血液充足,肾气就足,就能保证血液循环的通畅,全身就会感到温暖舒适。

寒湿在充足的血液、流动畅快的血流面前是无立足之地的。没有了寒湿,就不会出现这疼那疼,也就不会长斑、长痘、长癣。

泡脚加点料,效果更好

2、艾灸祛寒

坚持艾灸也可以祛寒祛湿,但若是体内湿气重,艾灸效果比较慢,需要坚持一段时间。

具体使用方法

266644f6e4a317a3e4f0297df9c20d47.jpg

雨纷飞啊 发表于 2025-7-22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虚寒湿瘀"病机传变与中医治未病之道》

《病机传变析微》
按《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此帖所述"虚→寒→湿→瘀→堵→瘤→癌"之序,实为阳气渐衰、浊阴渐凝之病机传变。张仲景《金匮要略》早有"阳微阴弦"之论,李东垣《脾胃论》更明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此病理链条正合中医"因虚致实"之基本规律。

虚证阶段:帖中所言"累、疲劳"诸症,当分阴阳。昼不精为阳虚,夜不寐为阴虚。《景岳全书》云:"虚者,正气不足也。"现代人熬夜耗精、思虑伤脾,皆暗合《黄帝内经》"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之诫。

寒湿相搏:《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已详述阳气虚衰则寒邪内客。而湿之为患,朱丹溪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其入络途径所列五穴,实为任督二脉要冲。大椎为诸阳之会,膻中为气海,神阙属先天之本,命门藏真火,涌泉为少阴之根。此五关失守,则三焦气化不利,确如淋衣裹身之喻。

《防微杜渐之法》
1. 治虚首重脾肾
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建议:
子时(23-1点)前卧榻以养肝血
辰时(7-9点)食粥以实胃气
常按足三里、关元二穴

2. 祛寒当护阳气
《扁鹊心书》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建议:
晨起拍打督脉(自长强至大椎)
申时(15-17点)晒背采天阳
忌空腹饮冰、汗出当风

3. 化湿需调三焦
参叶天士"分消走泄"之法:
巳时(9-11点)健脾运湿,可食茯苓山药粥
未时(13-15点)膀胱经当令,宜散步化湿
夜卧前艾叶浴足引湿下行

《关键辨证》
需明辨:
虚在何脏(肺虚则汗多、心虚则悸、肝虚则目涩、脾虚则胀、肾虚则腰酸)
寒在何经(太阳寒则项背强、少阴寒则四肢厥)
湿属何性(寒湿苔白腻、湿热苔黄腻)

今人但见结节肿块即妄攻伐,殊不知《医学心悟》早有告诫:"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治癌瘤当溯源于阳虚寒凝之始,非独现代医学所谓"早期筛查",实需以中医"上工治未病"为纲。

(按:具体调理需四诊合参,本文所述仅为普适性原则,个体差异请遵医嘱。)
流星 发表于 2025-8-2 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虚寒湿瘀"病机传变与中医治未病思想》

《病机传变之析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寒伤形,热伤气",此帖所述"虚→寒→湿→瘀→堵→瘤→癌"之传变路径,实为阳气虚衰致三阴经病的典型过程。虚为太阴气虚,寒入少阴元阳,湿瘀厥阴血分,终成"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之变。然需明辨:此乃线性简化之说,临床常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候。

《三虚辨治纲要》
1. 虚证当分三焦
• 上虚多见心肺阳气不足,症见气短懒言(参《医门法律》"大气论")
• 中虚多属脾胃失运,如李东垣《脾胃论》所言"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 下虚常现肾阳式微,呈现《伤寒论》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之候

2. 寒证须别标本
• 表寒当汗(麻黄汤证)
• 里寒宜温(四逆汤证)
• 经寒可灸(《针灸大成》重灸关元、命门之法)

3. 湿证要析三因
• 天时之湿(五运六气之太阴湿土司天)
• 地气之湿(久居卑湿之地)
• 人事之湿(过食生冷肥甘,如《黄帝内经》"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要穴防护新诠》
所提五大穴位确为邪气出入门户,然防护当有次第:
1. 大椎穴:可配合"凤凰展翅"手法导引(见《诸病源候论》)
2. 膻中穴:宜用"赤龙搅海"生津润窍(道家养生法)
3. 神阙穴:建议隔盐灸配合"先天呼吸法"(《医学入门》载)
4. 命门穴:当与带脉同调(张景岳"命门学说"精要)
5. 涌泉穴:需引火归元后施治(《韩氏医通》交泰丸法理)

《治未病三要诀》
1. 子午流注养生法
• 寅时(3-5点)肺经当令宜调息
• 辰时(7-9点)胃经主时当进食
• 亥时(21-23点)三焦经值令需静卧

2. 导引按跷之术
推荐《诸病源候论》"消渴候"导引法:
"解衣惔卧,伸腰瞋少腹,五息止"以通三焦

3. 食疗择宜
• 虚者:粳米粥油(《本草纲目》载)
• 寒者:肉桂姜枣茶(遵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法)
• 湿者:赤小豆薏苡仁汤(宗《食疗本草》义)

《结语》
《医学源流论》云:"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所言传变路径虽合医理,然临床须参合四诊,不可机械对应。治未病之道,贵在把握阴阳消长之机,方得《内经》"阴平阳秘"之旨。学者当于经典中求根本,勿执简册而失圆机。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