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11|回覆: 2

[中醫入門] 脾胃是後天之本 內傷脾胃百病生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7-1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脾胃是後天之本』,並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一說。而夏季這個時機脾胃容易受到侵害,所以疾病出現,因此養生應該先以脾胃為先,那麼怎樣調養出好脾胃呢?

脾胃是身體的軸心

脾和胃雖然是兩個獨立的器官,但它們的關係極為親密。

打個比方來說,胃像是一個糧倉,脾是運輸公司。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進行再次消化,取精華、去糟粕,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運至全身。

中醫認為,講脾不離胃,講胃不離脾,脾胃是整體概念,包括整個消化系統。

脾與胃在生理上息息相關,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

胃功能不好,必然會影響脾的運化,所以臨床上患者往往同時出現食欲不振、飯後腹部脹飽、消化不良等症狀。脾胃之所以被稱為『後天之本』,主要因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有賴於脾胃輸送的營養物質,是生命健康的軸心力量。

脾胃有問題,不但影響食慾、睡眠、情緒,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器質性疾病。相反,脾胃健運,能讓身體氣血充足,保證各個器官有條不紊地工作。

更重要的是,脾胃好能長壽。

以色列一項針對1258名70-82歲老年病人的研究發現,在排除老人身體活動量、人口學特徵、營養等影響因素後,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風險更低。

脾喜歡燥,不喜歡濕;胃喜歡規律,討厭刺激。

但壓力大、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喝酒、暴飲暴食、愛吃冰冷、吃醃製食物、久坐少動、焦慮緊張……種種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讓原本脆弱的脾胃更不堪重負。

中醫認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濕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傷脾,而現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濕』問題。

另外,數據顯示,我國腸胃病患者約有1.2億,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較為常見,發病率分別為30%和10%。

4d6a52e8df1081f9865598470d3a0c20.jpg

脾胃不好幾大表現

脾胃出了毛病,症狀主要可概括成8個字:納呆、腹脹、腹瀉、便溏。即不想吃飯、吃飯不香;不吃不脹,吃一點東西就發脹;拉肚子,水和糞能分開叫『腹瀉』,水和糞均勻混合叫『便溏』。

如發現自己有這幾種情況,就該懷疑脾胃是不是出了問題,需儘快重視起來。

仔細觀察膚色、五官、生活狀態,也能看出脾胃問題

臉色發黃。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症狀。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與萎黃相反是黃胖,即面色發黃且有虛腫。

鼻頭暗淡。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以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如果鼻頭髮紅是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

口唇無血色、乾燥。【黃帝內經】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開竅於口』,就是說,脾胃有問題會表現在口唇上。

一般來說,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乾濕適度、潤滑有光。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乾燥、脫皮、無血色,就說明脾胃不好。

睡覺時會流口水。【黃帝內經】中還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也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里,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如果經常不自覺流口水,可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

便秘。正常情況下,人喝進去的水通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為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睡眠不好。古語講『胃不和,臥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質量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精神狀態不佳。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導致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保養脾胃的建議

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咽 這是保養脾胃的第一步,特別是胃本來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

另外,要注意定時吃飯,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着或邊走邊吃,吃飯時不要討論問題或爭吵。

吃對食物 在長夏這個養脾的關鍵時期,應該結合健脾、祛暑、化濕等方法進行調補,可以吃些綠豆、蓮子、絲瓜、陳皮、鴨肉、鯽魚等。

多吃八珍健脾粉一類煮的粥,也能很好的起到滋養脾胃的作用,八珍粉早餐和麥片混合在一起沖泡吃、簡單方便、口感也很不錯。

常讀『呼』字音 可以培養脾氣,對緩解脾虛、腹脹、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處。

揉肚臍 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飯後慢慢走中醫有『以動助脾』的養生觀念,飯後散步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但『飯後』並非指吃完飯立刻就開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鐘再進行,若吃得過飽則需適當延長休息時間,並且飯後半小時內不能做劇烈運動。

精選艾絨、飴糖、東北人參、懷姜枸杞棗膏、消痰橘紅、九制黑芝麻、玉靈膏、消痛黑膏藥、黑薑糖、優選艾柱艾條、特製加粗氣海神針,歡迎訪問岐黃養生小店,點擊閱讀原文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7-13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脾胃調養之道:後天之本的養護要訣】

岐黃之道,以脾胃為後天之本,誠哉斯言!【黃帝內經】有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作為氣血生化之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就夏季脾胃養護之道,略陳管見。

一、脾胃生理特性闡微
脾屬太陰濕土,胃屬陽明燥土,二者互為表里,共司運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升降相因,方能完成"受納-運化-輸布"的生理過程。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此論實為千古明訓。現代研究證實,脾胃功能與免疫調節、神經內分泌等系統密切相關,印證了中醫整體觀之科學性。

二、夏季脾胃易傷之由
長夏屬土,與脾胃相應。此時陽氣外發,內陽相對不足,加之濕邪當令,最易困遏脾陽。暑熱迫津外泄,汗出過多則氣隨津脫;貪涼飲冷,直損中陽;濕邪黏膩,阻滯氣機。三者相合,遂成"濕困脾陽"之候,此即夏季多見脘痞納呆、便溏乏力之因。

三、調養脾胃實用三法
(一)飲食調攝法
1. 遵循"五宜五忌":宜溫、宜軟、宜淡、宜少、宜緩;忌生冷、忌黏膩、忌辛辣、忌過飽、忌不節。
2. 推薦食療方:四神湯(蓮子、芡實、山藥、茯苓)健脾滲濕;姜棗茶溫中和胃;陳皮薏米粥理氣化濕。

(二)起居調攝法
1. 辰時(7-9時)胃經當令,務必進食早餐
2. 午時(11-13時)心經主事,宜小憩養陽
3. 避免久坐傷肉,每坐一小時需活動肢體

(三)情志調攝法
【內經】言"思傷脾",現代研究證實長期焦慮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建議:
1. 練習"呼吸健脾法":晨起正坐,雙手疊放中脘,深吸緩呼,共行21息
2. 常按足三里(胃經合穴)、公孫(脾經絡穴)等穴位

四、辨證施養要點
1. 脾虛濕盛者:舌淡胖有齒痕,當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2. 胃陰不足者:舌紅少津,宜沙參麥冬湯化裁
3. 肝鬱犯胃者:脘脅脹痛,可選柴胡疏肝散

結語:
脾胃之養,貴在持之以恆。正如【養生論】所言:"善養者,必先調其脾胃。"若能遵四時之序,合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則脾胃和暢,氣血充盈,自可享盡天年。時值長夏,尤當謹記"脾喜燥惡濕"之性,勿令濕邪困脾,方為養生之要道。
許舍昀 發表於 2025-7-17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脾胃調養芻議——後天之本的系統養護之道】

脾胃為倉廩之官,乃"水谷氣血之海"(【靈樞·玉版】),其重要性在【黃帝內經】中早有定論。今就夏季脾胃養護之道,試作系統闡述。

一、脾胃生理特性析微
脾屬太陰濕土,主運化而喜燥惡濕;胃屬陽明燥土,主受納而喜潤惡燥。二者互為表里,構成"升降之樞機"(李東垣【脾胃論】)。現代研究證實,脾胃功能涉及消化、免疫、神經遞質調節等多系統協同,與中醫"脾主四肢""脾統血"等理論高度契合。

二、夏季脾胃易損機理
長夏屬土,濕氣當令。外濕引動內濕,最易困遏脾陽。現代生活方式中,空調冷飲致寒邪直中,熬夜耗傷脾氣,皆與【內經】"飲食勞倦則傷脾"之論相呼應。胃腸激素分泌監測顯示,夏季消化酶活性普遍降低15%-20%,此即傳統醫學所言"長夏脾王而氣弱"現象。

三、脾胃失調辨證要點
1. 納運失司:當分虛實。實證多見脘痞苔膩,屬濕濁中阻;虛證常見食後腹脹,屬脾虛不運。
2. 升降失常:嘔惡與泄瀉並見者,當責之脾胃升降失和。
3. 燥濕不調:口乾而便溏者,乃胃燥脾濕之複雜病機。

四、調養要訣
1. 飲食法:遵"五穀為養"(【素問·髒氣法時論】),小米、山藥等甘淡之品最宜。夏季宜食姜以溫胃,佐薏苡仁以利濕。現代營養學證實,此類食材富含B族維生素及多糖,可促進腸黏膜修復。
2. 起居法:辰時(7-9時)胃經當令宜進食,巳時(9-11時)脾經旺相宜運化。子時前入睡,符合消化系統晝夜節律。
3. 情志調:思慮傷脾,可習"調息法"(【諸病源候論】),通過腹式呼吸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4. 經絡法:常按足三里(土經土穴)、中脘(腑會)等穴,研究顯示可提高胃動素分泌水平。

五、誤區辨析
1. 盲目清熱:過食苦寒易傷脾陽,當遵"清熱不傷胃,滋陰不礙脾"原則。
2. 過度進補:脾虛不受補,宜先通後補,可用四君子湯輕劑緩圖。

結語:脾胃養護貴在"中和"二字,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情志平和,方合"陰平陽秘"(【素問·生氣通天論】)之旨。夏季尤當注意溫陽化濕,使脾土得健,則百病不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